初识

9.搜索器 - 图1输入框,输入文字,按放大镜按钮(搜索按钮),搜出结果。这就是最常规的搜索器。
新技术在发展,现在有些搜索还能按图片搜:上传一张照片进去,给搜出相关的图形;语音搜:输入一段语音,给搜出结果。
搜索功能的基本模式:用户输入些什么进去,搜索器输出相关的结果。
搜索是从第一代互联网时代就有的功能,放大镜图标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为了精简,不写“搜索”两字,只用放大镜图标谁都能懂。


输入前,输入时,输入后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搜索器会提供关键词推荐、相关联想之类,我们来总结一下:

  1. 输入之前,热门搜索;
  2. 输入时,关键词联想;
  3. 输入完成后,搜索结果。

9.搜索器 - 图2
输入前,不等用户输入,就先帮用户猜猜,“说不定你是要搜这几个词里的一个?现在大家都搜这些呢。”
输入时,用户输入了“微”字,应该是想输入“微信”吧?这样帮用户少输入,争取降低用户的操作成本。
输入完了,按“搜索”之后,当然是给搜索结果。
最开始,用户啥要求都还没说;然后说了一点,再之后是要求全都说清楚了。在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对应的给用户提供信息。随着用户的要求逐步明确,我们给提供的信息也越来越有价值。
搜索要唤起键盘,打字,实在是个用户操作成本高的功能,所以才会细分出前两步,尽可能降低操作成本。


不要下拉选项

9.搜索器 - 图3新闻、图片、视频、微博… 搜索器按这些分类搜,输入一个关键词“iPhone”,搜有这个词的新闻,或图片,或视频…
但,不提供这个下拉选项更好。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 用户没有能力判断
假设用户选择了“新闻”,可如果有一条微博是关于iPhone的最新消息,用户很可能也是感兴趣的,但因为选了“新闻”分类,就看不到这条微博了。
用户没能力事先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不知道你家网站新闻里有什么,也许你家的新闻内容很少,微博内容很丰富,或者正相反。我们不能假设用户事先是知道这些情况的。
原因二. 就是要搜全部
用户知道自己要“新闻”,也要“图片”,全都要,可现在只能多项里选其一,不够用。
这样提供下拉选项的搜,实在不是很有效的方式。
如果下拉选项中默认项是“全部”,其它选项是各个分类,这似乎是个完美的方式。这样做了之后,会发现,其实很少很少用户会事先去选这个下拉分类,都是搜全部的。
有一类情况倒是稍有例外:针对全网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这类产品中,往往可以有事先的选项:搜全部、搜图片、搜视频… 用户面对百度搜索引擎的时候,选视频,再输入关键字“郭德纲”,用户相信:“在全网范围内,一定会有不少郭德纲的视频,而我,就是要看他的视频。”
不过,即使是全网搜索引擎也发现,用户多数时候还是在搜“全部”。给出分类不是很有用的方式。
更有效的方式是:提供综合的搜索,让用户搜全部,看到搜索结果后,再提供筛选,进一步缩小结果范围,只看微博,或只看新闻。这是符合人思维习惯的,“一上来就要我做判断,我啥都没看到,没有更多想法。等你给了我一些结果后,我才能有想法,才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即使是全网搜索引擎,这种事先提供分类有些用的,也做成了“先不给分类,搜出结果后再给筛选”。
9.搜索器 - 图4


各处都用同一个综合搜索

微信里,有通讯录、聊天记录,订阅号… 这些内容的页面里都有搜索器,搜出的结果不尽相同。
9.搜索器 - 图5在“订阅号消息”里的搜索器是专门搜订阅号内容的,这是很符合内容逻辑的。
不过,我认为,多数时候,产品内各处出现的搜索器,应该都是同一个,能一起搜所有的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一个对比的例子:
9.搜索器 - 图6淘宝-已买到的宝贝,只在“已买到的宝贝”里搜,这很ok。我一步步的进来,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找我曾经买过的那个手机壳,不然就不进来了。这时不必把淘宝里所有的手机壳都给我。
而用户进入到微信“订阅号消息”页面,也许只是每天早上,坐在马桶上,都会习惯打开订阅号看看,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有明确的意愿,所以只给搜局部,有可能不够。
如果只提供搜局部,应该是我们非常有把握,可以确定用户此时就是要在当前局部里搜。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并不是用户进入了一个栏目里,就意味着他意愿明确了。判断用户意愿要根据产品内容、当前情景…各种因素,综合判断。
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把握判断用户只是要局部,所以,搜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