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我们基于对数组的理解和掌握,围剿线性数据结构(栈、队列和链表)。

栈和队列

在 JavaScript 中,栈和队列的实现一般都要依赖于数组,大家完全可以把栈和队列都看作是“特别的数组”。
(注:实际上,栈和队列作为两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用链表来实现也是没问题的。只是从前端面试做题的角度来说,基于链表来实现栈和队列约等于脱裤子放屁(链表实现起来会比数组麻烦得多,做不到开箱即用),基本没人会这么干。这里大家按照数组的思路往下走就行了)
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对数组的增删操作有着不一样的限制。因此,在学习栈与队列之前,我们需要先来明确一下数组中的增删操作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对应的方法有哪些:

灵活增删的数组

数组的增删操作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允许我们在任何位置执行想要的操作。

数组中增加元素的三种方法

  • unshift 方法-添加元素到数组的头部

    1. const arr = [1,2]
    2. arr.unshift(0) // [0,1,2]
  • push 方法-添加元素到数组的尾部

    1. const arr = [1,2]
    2. arr.push(3) // [1,2,3]
  • splice 方法-添加元素到数组的任何位置

    1. const arr = [1,2]
    2. arr.splice(1,0,3) // [1,3,2]

    这里重点讲一下这个 splice 方法。很多同学对传入两个以上的参数这种用法可能比较陌生。大家相对熟悉的应该还是 splice 用于删除的操作:

    1. arr.splice(1,1)

    第一个入参是起始的索引值,第二个入参表示从起始索引开始需要删除的元素个数。这里我们指明从索引为1的元素开始,删掉1个元素,也就相当于把 arr[1] 给删掉了。这就是数组中删除任意位置元素的方法
    至于传入两个以上参数这种用法,是用于在删除的同时完成数组元素的新增。而从第三个位置开始的入参,都代表着需要添加到数组里的元素的值:

    1. arr.splice(1,0,3) // [1,3,2]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就指明了从 arr[1] 开始,删掉 0 个元素,并且在索引为1的地方新增了值为3的元素。
    因为删掉的元素是0个,所以说 arr[1] 中原有的元素值“2”仍然会被保留下来;同时因为我们后面又指定了 arr[1] 处需要新增一个元素3,那么这个3就会把原来arr[1]这个地方的元素给“挤到后面去”。这样我们就做到了在数组中任意位置进行元素的新增。这个过程如下图: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

    数组中删除元素的三种方法

  • shift 方法-删除数组头部的元素

    1. const arr = [1,2,3]
    2. arr.shift() // [2,3]
  • pop 方法-删除数组尾部的元素

    1. const arr = [1,2,3]
    2. arr.pop() // [1,2]
  • splice 方法-删除数组任意位置的元素

splice 方法我们上文已经详细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栈(Stack)——只用 pop 和 push 完成增删的“数组”

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La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时候学校门口小卖部里,摞满了冰淇淋的方形大冰柜。
小卖部老板往里面摆置冰淇淋的时候,最先摆进去的会落在冰柜的底部,最后摆置进去的留在冰柜的顶部。如果这时候咱们去买冰淇淋,老板就会把冰柜顶部的那个取出来给我们。在冰淇淋不断被取出的这个过程里,越是后来放进去的,越是先被取出来;越是先放进去的,越是最后被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后进先出”: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2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3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有两个特征:

  • 只允许从尾部添加元素
  • 只允许从尾部取出元素

对应到数组的方法,刚好就是 push 和 pop。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 JavaScript 中,栈就是限制只能用 push 来添加元素,同时只能用 pop 来移除元素的一种特殊的数组。
除了 pop 和 push 之外,栈相关的面试题中往往还会涉及到取栈顶元素的操作。所谓栈顶元素,从图上我们不难看出来,实际上它指的就是数组尾部的元素。
下面我们基于数组来实现一波栈的常用操作,完成“放置冰淇淋”和“卖冰淇淋”的过程:

  1. // 初始状态,栈空
  2. const stack = []
  3. // 入栈过程
  4. stack.push('东北大板')
  5. stack.push('可爱多')
  6. stack.push('巧乐兹')
  7. stack.push('冰工厂')
  8. stack.push('光明奶砖')
  9. // 出栈过程,栈不为空时才执行
  10. while(stack.length) {
  11. // 单纯访问栈顶元素(不出栈)
  12. const top = stack[stack.length-1]
  13. console.log('现在取出的冰淇淋是', top)
  14. // 将栈顶元素出栈
  15. stack.pop()
  16. }
  17. // 栈空
  18. stack // []

丢到控制台运行,冰淇淋就会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被取出: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4

队列(Queue)——只用 push 和 shift 完成增删的“数组”

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Fir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
它比较像咱们去肯德基排队点餐。先点餐的人先出餐,后点餐的人后出餐: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5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6
这个过程的规律也很明显:

  • 只允许从尾部添加元素
  • 只允许从头部移除元素

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只涉及了数组的 push 和 shift 方法。
在栈元素出栈时,我们关心的是栈顶元素(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队列元素出队时,我们关心的则是队头元素(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下面我们基于数组来实现一波队列的常用操作,完成“小册姐排队”和“小册姐取餐”的过程:

  1. const queue = []
  2. queue.push('小册一姐')
  3. queue.push('小册二姐')
  4. queue.push('小册三姐')
  5. while(queue.length) {
  6. // 单纯访问队头元素(不出队)
  7. const top = queue[0]
  8. console.log(top,'取餐')
  9. // 将队头元素出队
  10. queue.shift()
  11. }
  12. // 队空
  13. queue // []

把上面代码丢进控制台运行,我们可以看到小册姐一个接一个地乖乖去取餐了: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7

链表

链表和数组相似,它们都是有序的列表、都是线性结构(有且仅有一个前驱、有且仅有一个后继)。不同点在于,链表中,数据单位的名称叫做“结点”,而结点和结点的分布,在内存中可以是离散的。
这个“离散”是相对于数组的“连续”来说的。上一节咱们给大家画过数组的元素分布示意图: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8
数组在内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一般是对应一段位于自己上界和下界之间的、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元素与元素之间,紧紧相连(当然啦,还有二般情况,我们在下文的辨析环节会提到)。
而链表中的结点,则允许散落在内存空间的各个角落里。一个内容为1->2->3->4->5的链表,在内存中的形态可以是散乱如下的: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9
正是由于数组中的元素是连续的,每个元素的内存地址可以根据其索引距离数组头部的距离来计算出来。因此对数组来说,每一个元素都可以通过数组的索引下标直接定位。
但是对链表来说,元素和元素之间似乎毫无内存上的瓜葛可言。就比如说咱们图上这种情况,1、2、3、4、5各据山头,站在元素1的坑位里,我们对元素2、3、4、5的内存地址一无所知,连遍历都没法遍历,这可咋整?
没有关联,就创造关联!
在链表中,每一个结点的结构都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域和指针域。JS 中的链表,是以嵌套的对象的形式来实现的:

  1. {
  2. // 数据域
  3. val: 1,
  4. // 指针域,指向下一个结点
  5. next: {
  6. val:2,
  7. next: ...
  8. }
  9. }

数据域存储的是当前结点所存储的数据值,而指针域则代表下一个结点(后继结点)的引用。 有了 next 指针来记录后继结点的引用,每一个结点至少都能知道自己后面的同学是哪位了,原本相互独立的结点之间就有了如下的联系: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0
我们把这个关系给简化一下: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1
要想访问链表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我们都得从起点结点开始,逐个访问 next,一直访问到目标结点为止。为了确保起点结点是可抵达的,我们有时还会设定一个 head 指针来专门指向链表的开始位置: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2
以上,就是链表的基本形态啦。

链表结点的创建

创建链表结点,咱们需要一个构造函数:

  1. function ListNode(val) {
  2. this.val = val;
  3. this.next = null;
  4. }

在使用构造函数创建结点时,传入 val (数据域对应的值内容)、指定 next (下一个链表结点)即可:

  1. const node = new ListNode(1)
  2. node.next = new ListNode(2)

以上,就创建出了一个数据域值为1,next 结点数据域值为2的链表结点: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3

链表元素的添加

结合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链表的结点间关系是通过 next 指针来维系的。因此,链表元素的添加和删除操作,本质上都是在围绕 next 指针做文章。
先来说说添加,直接在尾部添加结点相对比较简单,我们改变一个 next 指针就行。这里记值为2的 node 结点为 node2(假设 node2 是现在的尾部结点),值为3的 node 结点为 node3。假如我要把 node3 添加到 node2 所在链表的尾部,直接把 node2 的 next 指针指向 node3 即可: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4
需要大家引起重视的是另一种添加操作:如何在两个结点间插入一个结点?注意,由于链表有时会有头结点,这时即便你是往链表头部增加结点,其本质也是“在头结点和第一个结点之间插入一个新结点”。所以说,任意两结点间插入一个新结点这种类型的增加操作,将会是链表基础中的一个关键考点。
要想完成这个动作,我们需要变更的是前驱结点目标结点的 next 指针指向,过程如下图:
插入前: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5 插入后: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6
注意我圈红的地方,就是咱们要动手脚的地方。下面我用代码来表述一下这个改变。:

  1. // 如果目标结点本来不存在,那么记得手动创建
  2. const node3 = new ListNode(3)
  3. // 把node3的 next 指针指向 node2(即 node1.next)
  4. node3.next = node1.next
  5. // 把node1的 next 指针指向 node3
  6. node1.next = node3

链表元素的删除

链表元素的删除也是非常高频的操作。延续我们前面的思路,仍然把重心放在对 next 指针的调整上。我们思考一下:如何把刚刚添加进来的 node3 从现在的链表里删掉?
注意,删除的标准是:在链表的遍历过程中,无法再遍历到某个结点的存在。按照这个标准,要想遍历不到 node3,我们直接让它的前驱结点 node1 的 next 指针跳过它、指向 node3 的后继即可:
3 | 快速上手——从0到1掌握算法面试需要的数据结构(二) - 图17
如此一来,node3 就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可抵达的结点了,它会被 JS 的垃圾回收器自动回收掉。这个过程用代码表述如下:

  1. node1.next = node3.next

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在涉及链表删除操作的题目中,重点不是定位目标结点,而是定位目标结点的前驱结点。做题时,完全可以只使用一个指针(引用),这个指针用来定位目标结点的前驱结点。比如说咱们这个题里,其实只要能拿到 node1 就行了:

  1. // 利用 node1 可以定位到 node3
  2. const target = node1.next
  3. node1.next = target.next

因此大家做题的时候,千万别跑过了头,最后找到了目标结点、回头却发现忘了记录真正重要的前驱结点。(这点我们后面做题的时候会再给大家提点一下)

链表和数组的辨析

在大多数的计算机语言中,数组都对应着一段连续的内存。如果我们想要在任意位置删除一个元素,那么该位置往后的所有元素,都需要往前挪一个位置;相应地,如果要在任意位置新增一个元素,那么该位置往后的所有元素也都要往后挪一个位置。
我们假设数组的长度是 n,那么因增加/删除操作导致需要移动的元素数量,就会随着数组长度 n 的增大而增大,呈一个线性关系。所以说数组增加/删除操作对应的复杂度就是 O(n)
(关于时间复杂度,在第6小节我们会作专题讲解,大家莫慌)
但 JS 中不一定是。
JS比较特别。如果我们在一个数组中只定义了一种类型的元素,比如:

  1. const arr = [1,2,3,4]

它是一个纯数字数组,那么对应的确实是连续内存。
但如果我们定义了不同类型的元素:

  1. const arr = ['haha', 1, {a:1}]

它对应的就是一段非连续的内存。此时,JS 数组不再具有数组的特征,其底层使用哈希映射分配内存空间,是由对象链表来实现的。
说起来有点绕口,但大家谨记“JS 数组未必是真正的数组”即可。
何谓“真正的数组”?在各大教材(包括百科词条)对数组的定义中,都有一个“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里”这样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描述的“数组”就是符合这个定义的数组。面试时,若考到数组和链表的辨析,大家也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说,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能够说出 JS 数组和常规数组的不同,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相对于数组来说,链表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添加和删除元素都不需要挪动多余的元素

高效的增删操作

在链表中,添加和删除操作的复杂度是固定的——不管链表里面的结点个数 n 有多大,只要我们明确了要插入/删除的目标位置,那么我们需要做的都仅仅是改变目标结点及其前驱/后继结点的指针指向。 因此我们说链表增删操作的复杂度是常数级别的复杂度,用大 O 表示法表示为 O(1)。

麻烦的访问操作

但是链表也有一个弊端:当我们试图读取某一个特定的链表结点时,必须遍历整个链表来查找它。比如说我要在一个长度为 n(n>10) 的链表里,定位它的第 10 个结点,我需要这样做:

  1. // 记录目标结点的位置
  2. const index = 10
  3. // 设一个游标指向链表第一个结点,从第一个结点开始遍历
  4. let node = head
  5. // 反复遍历到第10个结点为止
  6. for(let i=0;i<index&&node;i++) {
  7. node = node.next
  8. }

随着链表长度的增加,我们搜索的范围也会变大、遍历其中任意元素的时间成本自然随之提高。这个变化的趋势呈线性规律,用大 O 表示法表示为 O(n)。
但在数组中,我们直接访问索引、可以做到一步到位,这个操作的复杂度会被降级为常数级别(O(1)):

  1. arr[9]

小结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链表的插入/删除效率较高,而访问效率较低;数组的访问效率较高,而插入效率较低。这个特性需要大家牢记,可能会作为数据结构选型的依据来单独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