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过很多,在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解读。

    • [x] 在开始时,我对好的体验的理解是固化的,即以「遵循设计原则」为主,那时候受salesfaces设计原则影响,将“清晰、高效、一致、美观”深深的作为自己设计B端产品的准则。

    • [x] 后来,在积累了一些设计经验后,对体验设计的理解是「恰好」,而不是最好。在一次功能设计中,我做了多个方案,体验差异有但不大,最终讨论结果是选择那个体验不是最佳但开发最快可以尽早上线的。在那时,恰好方案是“最好”的方案。

    • [x] 又过了一段时间,对设计比较熟悉,一般了解完需求就能马上出方案,就像条件反射般的习惯,以至于有一天我突然惊觉,我好像忽略了一些东西。那时,进行了自我反省,并告诫自己好的界面设计不是从画图开始,而是从「理解用户」开始,要比一开始学设计时更深入理解用户,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技术能力,思考他们能理解什么样的操作?能理解怎样的设定?然后再去拆解用户任务和流程,将其组织成符合用户理解力的、易用的功能。

    • [x] 近期,我在想可以从逆向推倒什么是不好的设计,来定义这个产品是不是在体验设计上做的还可以。整理了一些维度,比如:

    • 功能或信息对用户无意义
    • 界面信息混乱
    • 操作让人受挫、沮丧
    • 使用非用户语言来表达文本
    • 找不到想要的东西
    • 操作过于繁琐

    而好的设计体验是「隐形的」,用户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使用产品是流畅的、有效率的且愉快的。

    这些不同阶段的理解,没有说因为下一次的认识,就否定上一阶段。我认为这些都是体验设计理解的各种维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