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效率优先级公式

通过业务研究了解了关键发力方向后,需要对优化效果进行量化指标建立。对于量化指标,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向。内,指的是对产品本身而言,这个方面中,衡量效率与认知成本是核心的指标。

由于B类产品邀请客户参与实际测试的机会较少、门槛也较高,大部分也由于数据隐私问题无法采用埋点的形式收集数据。所以在与客户实际沟通前,进行一轮效率测试是困难,但却必须的。针对效率计算方式我们先拆解出一个与用户剥离的方式,直接计算步骤、使用频率、功能使用者的决策影响力三个要素进行测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效率优先级 = 步骤 x 功能使用频率 x 用户数量 x 使用成员的决策影响力
(注:使用成员的决策能力在业务来看,大部分是老板第一、管理人员第二,执行层第三)
建立量化指标 - 图1
计算示例(数据制作者 lili)

2.进一步修正效率优先级

但对于使用效率而言,单独计算步骤本身不能代表实际的使用效率。
在有了这部分效率计算维度,最终也是必须要实际用户配合测试才能得出有效结果,这个结果的目的是测试易用性相关内容,例如错误率、易学性、有效性等等,基本逻辑是与定性测试相同。
但由于实测用户的机会宝贵,并且还有B类用户真实的实操者对业务可能述求不同,习惯也不同,所以基于他们的测试结果或者收集的建议会有很大偏差。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可以邀请行业中的三种特性人群进行测试,会得出更好更全面的测试结果。
一 是业务专家测试
他们对业务精通,如果行业内有相关比赛,尽量邀请排名靠前的专家,他们可以提供前瞻性的建议,并且可以提供如何提高业务效率的具体思路,对行业中的人群认知也能提供基础信息。
二 是日常业务执行者测试
他们每日都会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可以提供对业务的惯性理解与认知习惯。
三 是老板与管理层人员测试
他们很多是产品或定制化产品的产品审核者,他们平时不经常执行业务,所以对业务的具体建议可能会有所误导,这点需要注意。但他们对产品未来规划,还有与竞品的对比情况非常清晰,可以很好地反馈出目前设计的水准。
从这个三个角色能提供的信息特性如下:

人员 特性 提供的信息维度
业务专家 对业务精通
- 可以提供前瞻性的建议
- 并且可以提供如何提高业务效率的具体思路
- 对行业中的人群认知也能提供基础信息
日常业务执行者 每日都会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
- 可以提供对业务的惯性理解与认知习惯
管理层人员 产品的审核者,但平时可能不经常执行具体业务
- 对产品未来规划与行业发展有清晰的判断,可以为产品构架提供有力参考
- 还有与竞品的对比情况非常清晰,可以很好地反馈出目前设计的水准。

3.细化各角色的量化指标

最后,再基于三种不同角色的用户去建立细化的量化指标,即可完成。例如:
日常业务执行者的细化指标
关注效率,指标为效率与认知,得出的结果是数据测试的结果。
管理层人员的细化指标
关注结果与规划,指标为认知相关、数据密度相关指标,有条件也可以加入净推荐值(NPS)的指标,针对管理层。得出的更多是定性指标,结果是分数。
业务专家的细化指标
关注效率,并能提供创新性的思维与指导。指标为效率与认知,最好再加入定性维度,与竞品做对比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数据内容与分数。

4.应用系统化思维,搭建稳定包容的产品框架

在了解完整体业务,并且也建立了初步的指标后,通常需要思考产品框架如何搭建、功能如何组合的问题,目的是希望能搭建一个不错的框架,让产品后面避免框架方面的大修改,降低团队的研发成本,同时也能更好的应对多功能集成述求,并且保证产品体验与效果不降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系统化思维”。

“这个产品功能非常多,能不改就不要改”,类似情况在B类产品迭代中时经常见到的。
B类产品的迭代逻辑,大多都是由单一功能价值服务到平台价值服务发展的。这与B类产品制造企业,从小规模起家到大规模后具备客户群体基础,有非常强的关联。B类产品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增长,需要不停的添加新功能,为制造B类产品的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抵御市场竞争,构建出有力的壁垒。
由此原因,B类产品在较长时间内,都会「不停的增加新的功能」,并且会经常出现三种常见情况:
一 集成其他产品的功能
二 提供接口被其他产品集成
三 为大型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自己打造一个基础产品的标准平台

这三种情况都意为着产品会与其他企业密切合作,并且自身也需要不停地增加功能。大部分B类产品的主功能有3或4个,衍生功能有10多个,甚至20多个。而发展2~3年后的B类产品,迭代成本异常高昂,产品内部保证一致性也非常不容易,后期还需要集成其他企业的功能,并且为客户提供一致的体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台、组件等思维都开始应用兴起起来,它们都是为了解决功能太多、管理不易、调整太慢的问题。
而解决业务发展与内容调整效率的问题,主要也有三种思路:
一 全面了解业务情况,构建高包容性产品框架
二 建立高通用性的基础控件与组件,还有高频操作框架的认知(例如确认与关闭按钮的位置等),给集成产品提供规范与标准,同时面对要调整时能快速对组件、色彩进行统一调整。
三 建立常用业务组件,并深入优化业务组件性能与易用性,并与快速搭建定制化产品

B类产品的框架搭建,可以从OS系统的迭代逻辑中吸取很好的经验。OS系统也面临需要建立用户习惯认知,并且大量接纳各类APP或软件制作商来制作各行业的软件,同时要保证产品的一致性。OS系统从Windows98开始,已经迭代了20多年,建立起来非常不错的框架与接口逻辑,并且OS也是以提供基础功能为主,例如我们常用的大部分是文件夹、Doc栏等,其他的文本编辑、绘图等功能,经常使用第三方企业提供的软件。我们可以以下图来对比OS与B类产品的发展情况:
建立量化指标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