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略)

上市公司财报查看具体报表项目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的列报(按流动性)

资产 负债
流动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①预计在1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耗用
②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③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变现
④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等价物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①预计在1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
②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③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清偿
④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
非流动 不满足上述的 不满足上述的

tip: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负债——流动资产/负债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列报的影响
①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到期的负债
a、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即使在资产负债表日—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间,重新安排了清偿计划(非调整事项)——仍为流动负债
b、企业有意图+有能力自主展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非流动负债
tip:若如期偿还后可以再获得1笔金额相同的借款,原借款仍作为流动负债,新借款作为新的负债
②违约长期借款
a、企业违反了协议,导致债权人可随时要求清偿的负债——流动负债
b、企业违反了协议,但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债权人同意宽限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企业能够改正违约行为+债权人不能要求随时清偿的——非流动负债

2、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
(1)根据对应总账科目的余额,直接填列
长期待摊费用/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专项储备/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持有待售负债/实收资本/股本/库存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其他权益工具/其他综合收益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合计填列
①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②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
③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坏账准备
(3)根据明细账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开发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贷方余额+预付账款的贷方余额
预付款项=预付账款的借方余额+应付账款的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预收款项=预收账款的贷方余额+应收账款的贷方余额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借方余额+预收账款的借方余额

债权投资
其他债权投资
初始期限≤1年的 其他流动资产
剩余期限≤1年的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其余的长期的 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
交易性金融资产 预计持有≥1年的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其余的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交税费 借方余额的明细科目 其他流动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贷方余额的 应交税费

(4)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余额,计算填列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1年内到期的部分
tip:1年内到期的租赁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5)根据总账-备抵科目的净额填列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工程物资减值准备
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相应累计折旧/摊销-相应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待售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持有待售资产/商誉-相应减值准备
tip:固定资产/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采用折旧摊销方法进项后续计量的,剩余摊销/折旧期限≤1年的,仍在原项目列示(非流动资产);递延收益——仍在原项目列示(非流动负债)
长期应付款=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专项应付款
长期应收款=长期应收款-未实现融资收益-坏账准备+应收融资租赁款-应收融资租赁款减值准备
tip:1年内到期的长期应收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6)综合填列
存货=材料采购+原材料+发出商品+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生产成本+委托代销商品-委托代销商品款+期限≤1年的合同履约成本
应收款项融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
tip:其他非流动资产

合同资产
=合同资产-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期限≤1年的 合同资产
期限≥1年的 其他非流动资产
合同负债 期限≤1年的 合同负债
期限≥1年的 其他非流动负债
合同履约成本 期限≤1年的 存货
期限≥1年的 其他非流动资产
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期限≤1年的 其他流动负债
期限≥1年的 预计负债
合同取得成本、应收退货成本 期限≤1年的 其他流动资产
期限≥1年的 其他非流动资产

第三节 利润表

1、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详见17.3)
(2)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以扣除所得税后的净额列报)
①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②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详见16.3.2)
(3)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4)每股收益:①基本每股收益②稀释每股收益
2、利润表的填列方法
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摊销
其他收益/营业外支出:根据发生额,分析填列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1、内容结构
(1)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
①现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除不能随时支取的)+其他货币资金
②现金等价物(多为债券投资):期限短(3个月内)+流动性强+易于转化为已知金额+价值变动风险很小
(2)编制方法
①直接法:以营业收入为起点,分析填列(正表采用)
②间接法:以净利润为起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项目,据此计算列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补充资料采用)
(3)编制程序:工作底稿法、T型账户法、分析填列法(常用)
2、填列方法
(1)现金流量表正表
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含税)
tip:服务等不属于此类,属于3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2.收到的税费返还 6.支付的各项税费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eg:经营租赁的租金收入、政府补助
7.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eg:离退休的工资,研究开发费用化部分、支付租赁保证金

tip:不附追索权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符合终止条件的票据贴现——属于经营活动
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如出售/转让/到期收回的本金) 7.投资支付的现金(包括支付的交易费用)
2.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如利息收入)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eg:保险赔偿收入(处置收入-处置费用<0的,在9列示)
6.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eg:研究开发资本化部分、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的人员工资
4.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处置收入-子公司持有的现金等-处置费用
8.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现金-子公司持有的>0的)
5.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现金-子公司持有的<0的)
eg:收到购买时已宣告但未发放的利息
9.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eg:支付购买时已宣告但未发放的利息

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发行股票等金融机构应给的款项-金融机构收取的费用(净额)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eg:借款/债券利息(无论资本化费用化)
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如发行债券、借款) 4.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3.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6.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eg:付咨询等费用、减资/回购股份需支付的

现金购买少数股东股权、不丧失控制权出售部分子公司股权:合并报表少数股东权益减少/增加,导致资本规模构成发生变化——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注意】租赁的现金流(详见14)
1)承租人偿还租赁负债的本金/利息/租金/租赁保证金——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2)短期租赁/低价值资产租赁选择简化处理的、未纳入租赁负债计量的可变租赁付款额——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
【注意】特殊业务需看情况判断
1)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背书: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定期存单的质押/解押:判断定期存单是否为现金等价物(能提前支取的,属于现金/现金等价物)

属于现金/现金等价物 不属于现金/现金等价物
借:银行存款——质押
贷:银行存款——定期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质押
贷:银行存款——定期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质押/解押影响现金流量 一般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质押/解押不会产生现金流量 一般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tip:不同形式现金之间的转换、现金/现金等价物之间的转回,均不产生现金流量

④汇率变动对现金/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外币/境外子公司现金流量:按现金流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
现金/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
两者差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调节项目)
(2)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非付现费用项目±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失/收益±资产负债的增加/减少额
相当于将权责发生制的现金流量,调成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

非付现项目 资产减值准备、信用减值损失
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
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 处置固定/无形/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固定资产报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损益、净敞口套期损益
财务费用(不属于经营活动的)
损失+
收益-
资产负债项目 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所得税费用的)、经营性应收项目 资产反方向调整
增加调-,减少调+
递延所得税负债(计入所得税费用的)、经营性应付项目 负债同方向调整
增加调+,减少调-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略)

第六节 财务报表附注披露

一、披露的总体要求(略)

二、附注的主要内容(略)

三、分部报告

1、需披露分部报告的情形:企业存在多种/跨地区经营的
(1)根据业务确定经营分部数量
①可以合并为1个经营分部的:生产过程的性质相同相似;产品/服务的客户类型相同相似;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方式相同相似;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相同相似
②经济特征不相似的:应确认为不同的经营分部
eg:万科分为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两大经营分部,其中房地产分为北京/华中等7个报告分部
(2)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
①判断重要性: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确认为报告分部
a、该报告分部的收入/所有分部收入合计≥10%
b、该报告分部的资产账面价值/所有分部资产账面价值总额≥10%(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
c、该报告分部的利润/亏损的绝对值,占盈利分部利润合计与亏损分部亏损合计的绝对值孰大的10%及以上
②低于重要性标准的
a、管理层认为披露该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可确认为报告分部
b、该报告分部与其他有相似经济特征的——可合并为1个报告分部
c、其他的——全部在其他项目合计披露
③分部的标准:经营分部中全部报告分部的收入和/企业总收入≥75%
若未达到75%,需增加报告分部的数量(矮子里拔高个)
④报告分部的数量:通常不应超过10个,若超过相似的合并

2、分部信息的披露:以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披露分部信息
(1)描述性信息:①确定报告分部考虑的因素②报告分部的产品/劳务的类型
(2)每一报告分部的利润/亏损总额及组成项目的相关信息
(3)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负债总额及组成项目的相关信息
(4)未作为报告分部,信息组成部分应披露的内容
(5)衔接报告分部信息总额与企业信息总额
分部收入总额、利润/亏损、资产/负债总额,应与企业收入总额、企业利润/亏损、企业资产/负债总额相衔接
(6)报告分部的比较信息:应提供前期比较数据

四、关联方披露

1、关联方关系的认定:以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为前提的(遵循实质重于形式)

控制 ①该企业的母公司(纵向关系):包括直接/间接控制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②该企业的子公司(纵向关系)
③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横向关系)
共同控制 ④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包括直接/间接(投资方之间不为关联方)
⑥该企业的合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子公司
重大影响 ⑤对该企业实施重大影响的投资方
⑦该企业的联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子公司
个人 ⑧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⑨该企业/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和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eg:董事长、董事、董事会秘书、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
⑩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的其他企业
需判断 ⑪关键管理人员的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接受方
服务接收方:应将服务提供方作为关联方
服务提供方:仅因为该关系,不认定为关联方
新增关联 ⑫该企业与所属集团的其他企业的合营/联营企业(集团内你的长投就是我的长投)
⑬该企业的合营企业与该企业的其他合营/联营企业

tip:此类题目要画图,投资方关联大于被投资方
2、不构成关联方关系的情况
①与企业日常往来的资金提供者、公用事业部门、政府机关
②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存在经济依存关系的客户、供应商、特许/经销/代理商之间
③仅仅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
④受同一方重大影响的企业之间
3、关联方交易的类型:①购买/销售商品/其他资产②提供/接受劳务③提供资金/贷款/股权投资④担保/租赁/代理⑤研究开发项目的转移⑥许可协议⑦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⑧关键管理人员薪酬⑨就某特定事项在未来发生/不发生时,所作出的采取行动的承诺(如待执行合同)
4、关联方的披露
①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母子公司关系都需披露
②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交易要素
③对外提供合并报表的,不用披露已经在合并范围内抵销的关联方交易

第七节 中期财务报告

1、中期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年初至本中期报
2、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
(1)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原则
①一致性原则:与年报的会计政策、确认和计量原则一致
②重要性原则:以中期财务数据(包括本中期、年初至本中期)为基础判断
③及时性原则:中期财报比年报的数据更依赖估计
上年度编制合并财报/母公司财报的,中期也应编制合并财报/母公司财报
(2)比较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
①资产负债表:本中期,上年末
②利润表:本中期、年初至本中期,上年本中期、上年年初至本中期
③现金流量表:年初至本中期,上年年初至本中期
(3)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和计量
①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a、中期会计计量应以年初至本中期为基础(不仅仅以本中期)
b、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年度结果的计量
②季节/周期/偶然性取得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发生时确认,不应预计/递延(除会计年度内允许预计/递延的)
③不均匀发生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发生时确认,不应预提/摊销(除会计年度内允许预提/摊销的)
(4)中期会计政策的变更: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按准则规定在附注中披露
3、中期财务报告附注的披露要求
(1)中期财务报告附注的编制要求
①应以年初至本中期的为基础进行披露(不仅仅以本中期)
②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交易/事项,每个中期报告都需要披露
如一季度对外进行重大投资,一、二、三季度报都需要披露
(2)中期财务报告附注至少包括的内容(略)

第二十四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差错更正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
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计划成本法变为实际成本法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先进先出法变为加权平均法等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变为公允价值模式
收入确认的时点:以风险报酬转移变为控制权
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费用:由计入销售费用改为计入存货
政府补助核算方法:总额法改为净额法
按新的控制定义,调整合并报表范围
母子公司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方法改变
担保损失能否所得税税前扣除,影响的所得税费用

第一节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概述

一、概述

1、会计政策:指确认、计量、报告所采用的原则、基础、会计处理方法

原则 如收入确认原则:企业履行了合同义务/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
基础 如计量基础: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等
会计处理方法 如发出存货的成本确认: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

tip:会计政策变更不违背一致性原则
2、企业应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
①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
②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成本法、权益法
③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
④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购买价款、购买价款的现值(有融资性质的)
⑤无形资产的确认: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费用化
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⑦借款费用的处理:资本化、费用化
⑧合并政策等:母子公司会计年度、政策不一致时的处理
3、会计政策变更
(1)定义:指对相同的交易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
(2)变更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①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法定变更)
②能够更可靠、更相关的提供会计信息(自愿变更)
【注意】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
1)本期发生的交易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初次发生的/不重要的交易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处理

1、处理方法
(1)追溯调整法:视同最开始就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对账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①账务的追溯调整
②财务报表的追溯调整:可比期间的(上年的)——直接调整净损益各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
可比期间以前的——用累积影响数,调整最早可比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
eg:旧会计政策影响2019至今,新会计政策从2022年开始实施。编制2022年利润表时,可比期间为2021年,直接调整2021年的净损益等相关项目。可比期间以前为2019-2020年,算累计影响数调整2021年的期初留存收益等
(2)未来适用法:不调整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只在当期及未来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即可
2、处理方法的选择
(1)法定变更:①国家有发布相关处理办法,按其制定方法处理②没有发布相关处理办法,按追溯调整法处理
(2)自愿变更:按追溯调整法处理
(3)实际情况限制
①求出会计政策变更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从可追溯的最早期间开始追溯
②在当期期初求出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eg:存货核算方法变更、政府补助核算方法变更

第二节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概述

一、概述

1、会计估计:指计量具有不确定性的货币金额
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事项进项会计估计,不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企业应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
①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③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折旧方法
④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摊销方法
⑤确定可收回金额时,确定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净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⑥确定合同履约进度时,采用投入法、产出法
⑦权益工具、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⑧债务重组时,修改条件后债务/债务转为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
⑨预计负债初始计量时,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⑩承租人对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出租人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
⑪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的确定
3、会计估计变更
(1)定义:指资产负债的当前状况、预计经济利益/义务发生了变化,需要对其账面价值/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2)常见估计变更
①变更金融工具减值的预期信用损失率:坏账准备的比率
②变更产品保修费用的计提比例:产品质量保证计提的预计负债
③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等
4、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均采用未来适用法
①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影响数在当期予以确认
②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当期和未来期间均需确认

二、区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1、划分基础
(1)该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列报项目是否变化(涉及某一项即可)
变——为会计政策变更;不变——为会计估计变更
(2)选择的、为取得有关金额/数值的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变更
tip:根据划分基础仍难以区分的变更,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第三节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1、前期差错:指没有/错误运用预期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错报
包括本年度发现本年度、以前年度差错
2、前期差错更正
(1)不重要的前期差错——未来适用法:无需调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直接调整本期
(2)重要的前期差错
①能够合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追溯重述法:指视同从未发生该差错,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
②不能合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未来适用法:从可追溯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
③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会计差错(详见25.2)
3、重要前期差错更正时,所得税的处理
(1)应交所得税是否调整:差错更正时涉及损益的,编制调整分录,核算对前期净损益的影响
①会计和税法的口径一致(即税法允许调整应交所得税):调整
②会计和税法的口径不一致:无需调整
(2)递延所得税是否调整
①未引起暂时性差异:无需处理
②引起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暂时性差异:按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并确定利润表所得税费用

第二十五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涵盖期间),发生的有利/不利事项
2、内容分类
(1)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进一步证据
包括: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报告年度、以前年度的差错
(2)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事项,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

第二节 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处理原则
(1)账务调整

①涉及损益的 ②涉及利润分配的 ③其他
调整科目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对应科目

(2)报表调整

报告年度 当期 需披露的
调整项目 相关项目的本年发生数、期末数 编制财务报表的期初数/上年数 报表附注

涉及现金收支的:不能调整现金流量表正表,补充资料中调整即可
2、具体事项的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调整原先确认的预计负债/确认一项新负债
①调整预计负债/其他应付款②调整应交/递延所得税③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结转至未分配利润,调整盈余公积

前期 调整事项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预计)
贷:其他应付款(实际)
借/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差额)
借/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贷/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借/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贷/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tip:做题方法先写出当时的分录,再根据应计数编制最终分录,再看如何调整
(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资产需计提/调整减值
(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出售资产的收入
①资产已按暂估金额入账,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证据需调整成本(已提折旧不调整)
②资产负债表日前(包括报告年度、报告年度之前的期间)已确认销售收入,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销售退回
a、销售退回早于汇算清缴:可以调整应交所得税
b、销售退回晚于汇算清缴:不能调整应交所得税,调整递延所得税(税款已缴不退,只能下年度汇算清缴抵减)
(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财务舞弊/前期差错

第三节 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处理原则:不调整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2、具体事项
①报告期在协商,但资产负债表日后达成的债务重组——非调整事项
②当时合理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但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收回等情况——非调整事项(之前的是合理预计,不能因为之后情况变化认为之前的不合理去调整)

第二十六章 企业合并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1、企业合并:指2个及以上单独的企业,形成一个报告主体
tip: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大股东增持),不属于企业合并
2、合并的方式
①控股合并:A+B=A、B、A+B
②吸收合并:A+B=A
③新设合并:A+B=C
3、企业合并的类型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4、业务的判断
(1)定义:指企业内部具有投入、加工处理、产出(构成业务的要素)能力的组合
(2)判断条件
①一般标准:至少同时具有投入+实质性加工处理过程(产出不是必要条件)
tip:从市场参与者角度判断,2者结合对产出有显著贡献
a、不构成业务的——按长投的逆流顺流交易
b、构成业务的——按企业合并准则
②简化判断(只有判断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组合时可采用):集中度测试
a、集中度=某个、组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总资产公允价值
≥90%通过集中度测试——不构成业务;<90%未通过集中度测试——再按一般标准去判断
b、取得的总资产公允价值:不包括现金及等价物、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形成的商誉

直接法=可辨认非现金资产+总商誉 间接法=总对价+可辨认负债-现金资产
=合并中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
+(购买方支付的对价
+购买日被购买方少数股东权益的公允价值
+购买日前持有被购买方权益的公允价值
-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形成的商誉
=(购买方支付的对价
+购买日被购买方少数股东权益的公允价值
+购买日前持有被购买方权益的公允价值)
+取得负债的公允价值
-取得的现金及等价物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形成的商誉

c、单独可辨认资产/一组类似资产:不同类别的资产不能作为一组类似资产

第二节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一、购买方的会计处理

1、同一控制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个别报表的会计处理(详见6),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详见27)
(1)企业合并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确认
①同一控制下:按被合并企业其账面价值
a、吸收合并:按被合并企业其账面价值
b、控股合并:合并报表,按被合并方其账面价值为基础
②非同一控制下:按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若被购买企业原未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需确认为无形资产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需替被购买方承担的或有负债: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单独确认为负债

二、企业合并涉及或有对价

1、存在或有对价安排(可能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协议中约定,根据未来某/多项事项的发生,购买方需追加合并对价/要求返还已支付对价的
tip:若被合并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有对价与员工相关——属于应付职工薪酬,而不是合并对价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或有对价
①根据或有事项准则,判断是否确认预计负债/资产
②确认预计负债/资产的,与后续结算金额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①冲资本公积——资/股本溢价②留存收益)

合并日确认预计负债 后续期间结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预计负债
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
借:预计负债
借/贷: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盈余公积)
贷:银行存款

3、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或有对价
(1)或有对价的确认与计量
①计量:按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合并成本
②确认
a、构成金融资产/负债的:确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负债
b、构成权益的:确认其他权益工具
(2)或有对价的变化与调整
①购买日后12个月内+购买日已存在的情况获得新/进一步证据
调整原长期股权投资、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②其他情况
a、构成资产负债的: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不属于金融工具的,按或有事项/其他对应准则处理
b、构成权益的:无需处理(因为权益工具按初始成本计量)

初始时或有对价无需确定 以自身股票结算的或有对价(根据业绩确定收回自身股份的数量)
①购买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
①购买日(不满足固定换固定,业绩情况未知即股份数变化)
借:长期股权投资
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股本
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
②情况变化,需确认或有对价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②后续资产负债表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③结算或有对价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③业绩确定时(满足固定换固定,业绩情况已知股份数确定)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其他权益工具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④收到并注销股份
借:股本
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
贷:其他权益工具

三、反向购买

1、相关概念
(1)法律:发行权益性证券方为母公司,另一方为子公司
(2)会计:分为正常情况和反向购买
①正常情况:一般母公司为购买方,子公司为被购买方
image.png
②反向购买:甲公司发行股票后,乙公司原股东丙公司反而控制了甲公司(丙公司持有甲公司50%以上的股份)
image.png

2、企业合并成本=购买方虚拟发行的股份数*公允价值

实际——甲按1:4发行 虚拟——乙按4:1发行
为获取乙公司272000股,甲发行272000/4=68000 为获取甲公司12000股,乙发行12000*4=48000

3、合并报表的编制——甲的外形(名称为甲的合并报表),乙的灵魂(实际显示乙的数据)
(1)法律母公司(被购买方)应编制合并报表
①资产负债:购买方的资产负债——按账面价值,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
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认为商誉
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认当期损益
②所有者权益:反映购买方的所有者权益
tip:股本=购买方的股份*面值,但股份数量=被购买方的数量/种类
③报表比较信息:为购买方的前期数据
(2)合并报表

调整分录 ①购买方虚拟发行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②被购买方账面价值调整公允价值
借:资产/负债
贷:资本公积
抵销分录 借: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被购买方的)
贷: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的)
借:商誉/贷:当期损益

(3)合并工作底稿

购买方 被购买方 抵销金额 合并金额
资产 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调整金额
=公允价值
抵销分录的
借方+贷方-
前面求和
商誉
负债
所有者权益

4、每股收益的计算(分子净利润为购买方的,分母股数为购买方换算为被购买方的股数)
(1)反向购买当期
当期的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合并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购买方之前的股数换算为被购买方的股数当年期初至购买日的月数比
+购买方之后的股数换算为被购买方的股数
购买日至期末的月数比
(2)比较前期
前期的基本每股收益=购买方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购买方之前的股数换算为被购买方的股数
5、少数股东权益(是谁的少数股东,就抵销谁的所有者权益)
①正常情况——抵销被购买方的所有者权益,反向购买——抵销购买方的所有者权益
②合并成本=购买方虚拟发行的股份数公允价值(同100%控股股数?)
③少数股东权益=购买方的净资产
份额
6、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上市(借壳上市)
①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不构成业务的——按权益性交易:不确认商誉/当期损益
②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与份额的差额,确认商誉/当期损益

四、被购买方的会计处理

1、个别报表:一般无需处理
tip:若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100%股权,被购买方可以按合并中确定的公允价值,调整个别报表

第二十七章 合并财务报表

第一节 合并范围、报表编制

1、合并相关概念
(1)控制: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回报金额(2个基本要素)
(2)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确定(也需考虑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
2、特殊不合并情况——投资性主体合并范围的豁免
(1)投资性主体
①经营范围:提供投资管理服务
②唯一经营目的: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投资性主体对其投资均有不同投资期限计划和退出战略)
③特征:拥有1个以上投资;拥有1个以上投资者;投资者不是该主体的关联方;该主体所有者权益以股权/类似权益存在
④公允价值:几乎所有持有的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
tip:非投资性资产(如固定资产)/负债无需按公允价值计量
(2)豁免规定
①投资性主体为母公司:母公司合并时,对子公司分类处理
a、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b、其他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范围,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也不能指定为权益工具投资)
②投资性主体为子公司:母公司合并时,全部纳入合并范围
(3)母公司投资性主体转换,引起合并范围变化
①非投资性主体变为投资性主体:其他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范围,视为部分处置但不丧失控制权处置
②投资性主体变为非投资性主体:所有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视为按转变日的公允价值购买
3、合并报表的编制
(1)编制原则:①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②一体性原则③重要性原则(内部交易是否要抵销,看是否重要)
(2)合并报表的组成:4表1注
(3)前期准备:①统一为母公司的会计政策②统一会计期间和资产负债表日③子公司以外币表示的财报折算④收集相关财务资料
tip:投资性房地产母公司采用成本模式,子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折旧摊销方法、年限都不一致。只需将子公司调整为成本模式计量即可(会计估计不用统一)
(4)编制程序:①设置工作底稿②母子公司的各报表数据抄过来合计③编制调整、抵销分录④计算出合并数额并填列

合并报表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合并日 调整分录 ①子公司资产负债:按账面价值,无需调整 ①子公司资产负债:账面调为公允(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抵销分录 ①抵销母长投和子所有者权益 ①抵销母长投和子所有者权益;形成商誉
资产负债表日 内部交易 ①内部商品交易的抵销
②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③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抵销
④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
⑤交叉持股的抵销: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权?持有待售原应计提折旧?少数股东损益?
调整分录 ①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调为权益法:净利润、宣告分派股利、其他变动 ①子公司资产负债:账面调为公允(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折旧摊销差异调整
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调为权益法
抵销分录 ①抵销母长投和子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
②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的合并处理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合并日
(1)调整分录:同一控制下,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按账面价计量(无需调整)
(2)抵销分录: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借方为合并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科目的账面价值,贷方按持股比例分别计入长投/少数股东权益
2、之后的资产负债表日
(1)调整分录: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只能按权益法
所以要把母公司个别报表按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

母公司 个别报表已做成本法 合并报表调整分录 合并报表为权益法结果
①实现净利润 借/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借:投资收益(净利润*持股比例)
借/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借:投资收益
②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③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tip: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日抵销的结果不会延续(因为是直接个别报表生成合并报表)。即第二年需要调整第1年+第2年的,但涉及损益科目变为年初未分配利润
(2)抵销分录
①抵销母公司的长投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份额(资产负债表)
②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借方为利润的来源,贷方为利润的去向(把年初未分配利润调成年末未分配利润)
因为调整分录把成本法调为权益法,子公司的净利润调增了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但合并并工作底稿已经把子公司的利润抄上去合计了,所以需要抵销重复利润
tip:合并日后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2个抵销分录,年末未分配利润金额相等

调整 抵销
合并日 1、抵销长投与所有者权益
借:股本/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盈余公积/年末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合并日后资产负债表日 1、母公司当年的调整为权益法
①调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②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③调整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母公司以前的调整为权益法
①调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③调整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1、抵销长投与所有者权益
借:股本/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盈余公积/年末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2、抵销母子公司间的投资收益/利润分配
借:投资收益(持续计算净利润份额)
少数股东损益(持续计算净利润
份额)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润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井

1、购买日(只需要编资产负债表)
(1)调整分录:非同一控制下,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的原值调整为公允价值(若考虑所得税,还需根据计税基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等)
(2)抵销分录: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借方为合并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科目的账面价值,贷方按持股比例分别计入长投/少数股东权益?
①先求出调整后的项目金额(资本公积、股东权益总额)
②再计算是否有商誉(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2、之后的资产负债表日
(1)调整分录
①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当年+以前年度连续编制
a、原值均调整为公允价值(若考虑所得税,还需根据计税基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等)
b、折旧摊销等差异的调整

固定资产:子公司账面价值为120,合并报表公允价值为240,平均年限法按10年计提折旧 存货:子公司账面价值为100,合并报表公允价值为120,当年全部出售 应收账款:子公司账面价值200,合并后计提坏账准备10,并按购买日确认的金额190收回,坏账已核销


子公司个别报表 调整分录 合并报表结果
固定资产 借:管理费用等1
贷:固定资产1
借:管理费用等1
贷:固定资产1
借:管理费用等2
贷:固定资产2
存货 借:营业成本100
贷:存货100
借:营业成本20
贷:存货20
借:营业成本120
贷:存货120
应收账款 借:信用减值损失10
贷:坏账准备10
借:应收账款190
贷:银行存款190
借:坏账准备10
贷:应收账款10
借:应收账款10
贷:信用减值损失10
借:应收账款190
贷:银行存款190

②母公司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
a、实现净利润:只考虑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影响损益金额调整净利润
投资收益=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子公司净利润-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影响损益的金额)
母公司持股比例
b、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c、其他变动
(2)抵销分录
①抵销母公司的长投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份额:若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少数股东权益可以为负数
②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调整 抵销
合并日 1、资产负债调整为公允价值
①子公司资产负债的原值调整
借/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贷/借:资本公积
②考虑所得税
借/贷:资本公积
贷/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抵销长投与所有者权益
借:股本/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盈余公积/年末未分配利润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合并日后资产负债表日 1、子公司资产负债当年的调整
①原值
借/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贷/借:资本公积
②折旧摊销等差异的调整
借:管理费用等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③考虑所得税
子公司资产负债以前的调整
①原值
借/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贷/借:资本公积
②折旧摊销等差异的调整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③考虑所得税
1、抵销长投与所有者权益
借:股本/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盈余公积/年末未分配利润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除商誉外*比例)
2、母公司当年的调整
①调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②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③调整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母公司以前的调整
①调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③调整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2、抵销母子公司间的投资收益/利润分配
借:投资收益(持续计算净利润份额)
少数股东损益(持续计算净利润
份额)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子净利润*提取比例)
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润

第三节 内部商品交易的合并处理

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1、初次编制:内部企业当期购入商品,内部销售收入/成本的抵销

4种情况 母公司个别报表 子公司个别报表 抵消分录 合并报表结果
①当期全部实现销售 借:银行存款100
贷:营业收入100
借:营业成本80
贷:存货80
借:存货100
贷:银行存款100
借:银行存款150
贷:营业收入150
借:营业成本100
贷:存货100
借:营业收入100
贷:营业成本100
借:银行存款150
贷:营业收入150
借:营业成本80
贷:库存商品80
②当期还未对外销售 借:银行存款100
贷:营业收入100
借:营业成本80
贷:存货80
借:存货100
贷:银行存款100
借:营业收入100
贷:营业成本80
存货20
③当期部分对外销售④企业内部购入商品作为固定资产(略)

万能抵销分录

存货——存货 借:营业收入(本期内部商品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差额)
存货(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本期内部商品销售利润*未对外销售比例)
存货——固资 借:营业收入(本期内部商品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差额)
固定资产

2、连续编制(分产品逐个编制)
(1)先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先做以前剩余商品):抵销上期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上期剩余,本期仍未对外销售 上期剩余,本期对外销售 万能抵销分录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存货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成本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上期剩余部分)
贷:存货(本期仍未销售部分)
营业成本(本期销售部分)

(2)再对本期的内部商品交易进行抵销(再做本期商品):同初次编制

二、存货跌价准备

1、初次编制
若内部商品交易还涉及跌价: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②抵销存货跌价准备
抵销金额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与个别报表跌价准备孰低

个别报表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抵消分录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根据集团角度是否减值,得出抵销金额)
合并报表结果 ①出售企业成本<可变现净值<购入企业成本:不减值
②可变现净值<出售企业成本<购入企业成本:减值=出售企业成本-可变现净值

2、连续编制

上期已提跌价准备的存货,本期仍未出售 上期已提跌价准备的存货,本期出售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需抵销的上期计提跌价)
资产减值损失(需抵销的本期计提跌价)
①抵销计提跌价准备分录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抵销存货跌价准备结转分录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tip:解题方法为,画个别报表和集团层面2个存货跌价准备的T型账
image.pngimage.png

第四节 内部债权债务的合并处理

1、需要抵销的内部债权债务项目
①应收账款——应付账款
②应收票据——应付票据
③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合同负债
④债权投资(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等)——应付债券
⑤其他应收款(含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付款(含应付股利、应付利息)

借:合同负债/预收账款
贷:预付账款
借:应付票据
贷:应收票据
借:其他应收款
贷:其他应付款
借:长期应收款
贷:长期应付款

2、应收应付款项及坏账准备

应收应付款项 坏账准备
初次编制 借:应付账款(含税)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等——坏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连续编制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个别报表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借/贷:信用减值损失(本年新增)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个别报表坏账准备期初余额)

3、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
(1)债权债券

债权投资 其他债权投资
到期还本付息 借:应付债券
贷:债权投资
借:应付债券(面值+应计利息+利息调整余额)
贷:债权投资
借/贷:其他综合收益(公允价值变动)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 借:应付债券
贷:债权投资
借:应付债券(面值+利息调整余额)
贷:债权投资
借/贷:其他综合收益(公允价值变动)
借: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

(2)投资收益与利息费用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3)减值准备

借:债权投资——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信用减值损失

第五节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合并处理

1、固定资产交易的类型:①固定资产——固定资产②存货——固定资产③固定资产——存货(较少)
2、交易时
(1)固定资产——固定资产

原值 借/贷:资产处置收益
贷/借:固定资产——原价(未实现内部损益)
tip:转让价>账面价值时,贷原值;转让价<账面价值时,借原值
折旧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等(多提的折旧=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年*本期)

(2)存货——固定资产

母公司个别报表 子公司个别报表 抵消分录 合并报表结果
借:银行存款100
贷:营业收入100
借:营业成本80
贷:存货80
借:固定资产100
贷:银行存款100
借:营业收入100
贷:营业成本80
固定资产20(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固定资产80
贷:存货80

3、持有期间/连续编制

原值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固定资产——原价
折旧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前期多提折旧合计)
管理费用等(本期多提折旧)

4、清理时
①到期、报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都改为营业外收入/支出
②出售、转让: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都改为资产处置收益

原值 折旧
到期清理
提前报废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营业外收入/支出
借:营业外收入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前期多提折旧合计)
管理费用等(本期多提折旧)
提前出售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资产处置收益
借:资产处置收益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前期多提折旧合计)
管理费用等(本期多提折旧)
超期清理 2026年,使用寿命到2026.6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前期多提折旧合计)
管理费用等(本期多提折旧)
2027年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2028年报废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
无需处理(因为2笔分录自动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第六节 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合并处理

原值 摊销
交易当期 借/贷:资产处置收益
贷/借:无形资产——原价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管理费用等(多提的折旧)
持有期间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无形资产——原价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前期多提折旧合计)
管理费用等(本期多提折旧)
提前出售 借/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借:资产处置损益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前期多提折旧合计)
管理费用等(本期多提折旧)

第七节 特殊交易的合并处理

一、追加投资

【注意】权益性交易
1)类型:①企业与所有者间的交易②所有者与所有者间的交易③特殊的权益性交易(交易价格明显不公允的)
2)会计处理:合并报表既不确认商誉,也不确认损益(商誉不改变),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1、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大股东增资):60%+15%=75%
(1)母公司个别报表(详见6.2.2):与取得联/合营企业长投的初始计量一致
新增部分:按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购买价款+相关税金+相关费用
(2)合并报表:不丧失控制权的增/减资,均视为权益性交易,差额计入权益
新增部分:按自购买/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
①支付价款<子公司自购买/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新增持股份额:调增资本公积
②支付价款>子公司自购买/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
新增持股份额:①先冲资本公积——股本溢价②再冲盈余公积③未分配利润(即花的钱>份额,亏了所以调减所有者权益)

2、因追加投资,导致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方实施控制:20%+35%=55%
(1)一揽子交易:存在以下1/多种情况的,将各项交易作为1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①这些交易是在同时/考虑了彼此影响的情况下订立的
②整体才能达成1项完整的商业结果
③1项交易的发生取决于至少1项其他交易的发生
④1项交易单独看是不经济的,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
(2)不属于一揽子交易
①个别报表(详见6.2.3,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子公司长投的初始计量一致)
a、之前为长投权益法:初始成本=原长投持续计算的账面价值+取得新股份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累计的资本公积:仍属于长投暂不处理(等处置时处理)
b、之前为金融工具:初始成本=原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取得新股份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其他综合收益:与处置该金融工具相同处理(投资收益/留存收益)
②合并报表(视为处置之前的,重新买入全部):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量,之前的综合收益/权益变动都需结转
合并成本=原投资公允+新增投资公允

调整长投为公允价值 结转其他综合收益 结转其他权益变动
借/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借:投资收益
借/贷:其他综合收益
贷/借:投资收益(能重分类进损益的)
留存收益(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
借/贷:资本公积
贷/借:投资收益

3、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略)
4、编制合并报表

本期增加子公司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资产负债表 应调整期初数 不调整期初数
合并利润表 合并当年年初至合并日
也需纳入
只需纳入
购买日至报告期末
合并现金流量表

二、处置对子公司的投资

1、不丧失控制权的处置(大股东减资):75%-15%=60%
(1)个别报表(详见6.3.4)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账面*处置比例)
投资收益
借/贷:其他综合收益
贷/借:投资收益/留存收益
借/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借:投资收益

(2)合并报表:权益性交易
①处置价款>子公司自购买/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处置比例:调增资本公积
②处置价款<子公司自购买/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
处置比例:①先冲资本公积——股本溢价②再冲盈余公积③未分配利润
2、丧失控制权的处置
(1)一次交易处置(60%-40%=20%):个别报表/合并报表(详见6.4.1)考点?复杂
(2)多次交易分步处置(80%-10%-50%=20%)
①不属于一揽子交易:丧失控制权之前的交易,按1不丧失控制权处置子公司处理
②属于一揽子交易(合并报表)
a、丧失控制权之前的每1次交易:处置价款与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b、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当期损益
3、编制合并报表

本期减少子公司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资产负债表 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不调整期初数
合并利润表 合并当年年初至丧失控制权日
也需纳入
合并现金流量表

三、子公司少数股东增资,导致母公司股权稀释(未丧失控制权)

权益性交易,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区别于6.3.2)
①增资新持有比例>增资前长投账面价值处置比例:调增资本公积(躺赢,什么都没干还赚了)
②增资新持有比例<增资前长投账面价值处置比例:①冲资本公积——股本溢价②再冲盈余公积③未分配利润

四、交叉持股

交叉持股:指母子公司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

母公司持有的子公司股权 母公司长投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销(通常情况)
子公司持有的母公司股权 ①按取得日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转为库存股(所有者权益的减项)
借:库存股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
②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权确认的投资收益,也需抵销
③指定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有公允价值变动的全部冲回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投 与母公司持有的子公司股权一致

五、内部交易的合并报表处理

1、企业合并时,集团内部的交易抵销
(1)顺流: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2)逆流: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分配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
(3)平流(子公司之间出售):按母公司对出售方的比例、出售方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分配抵销
合并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少数股东损益: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

顺流 逆流/平流
净利润在母公司,不影响少数股东损益 净利润在子公司,需同步调整少数股东损益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
借/贷:少数股东权益
贷/借: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

六、其他特殊交易(略)

第八节 所得税相关的合并处理

1、概述
(1)编制合并报表时,对集团内部交易进行合并抵销,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存在暂时性差异;所以要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2)内部交易的所得税
赚钱(售价>成本):计税基础>合并报表账面价值,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亏钱(售价<成本):计税基础<合并报表账面价值,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2、内部应收账款有坏账准备
个别报表:母公司有子公司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内部存货交易有未实现部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
存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差异为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4、内部交易固定资产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销售费用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第九节 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需要抵销的项目
合并报表抵销分录:借记——现金流出,贷记——现金流入
(1)以现金投资/收购股权增加的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

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 转让集团外部其他企业的股权
借:投资支付的现金
贷: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借:投资支付的现金
贷: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2)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与分配股利/利润、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借: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贷: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3)以现金结算债权/债务,产生的现金流量

内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 内部往来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含税)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借: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当期销售商品,产生的现金流量

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形成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5)相互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贷: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

(6)其他内部交易产生的现金流量

第二十八章 每股收益

第一节 基本每股收益

1、相关概念
(1)每股收益:指普通股股东每持有1股普通股,所能享有/承担的净利润/亏损
(2)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①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tip:若为合并报表,分子为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②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年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报告期转增股本、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的股份数
+报告期发行新股(增发股票/期权行权)、债转股(可转债/债务转为权益工具)等增加的股份数相应时间权数
-报告期回购等减少的股份数
相应时间权数
tip:回购还没注销的库存股,也应扣除(不属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
③时间权数的计算:确定新发行普通股的发行日
a、为收取现金而发行的:应收现金日
b、因债务转权益工具而发行的:停计债务利息/结算日
c、企业合并作为对价发行的:非同一控制下——购买日,同一控制下——期初至合并日前的利润并入分母,股数按全年算
d、为收购非现金资产而发行的:确认收购日

第二节 稀释每股收益

一、基本原则

1、相关概念
(1)潜在普通股: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
(2)稀释性与反稀释性

盈利时 亏损时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 降低每股收益 增加每股亏损
反稀释性潜在普通股 增加每股收益 降低每股亏损

或计算增量股的每股收益:盈利时,若<基本每股收益,为稀释性;若>基本每股收益,为反稀释性
(3)稀释每股收益: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调整分子和分母计算出的每股收益
2、计算
(1)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详见28.2.2)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费用
(2)调整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基本每股收益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
①以前期间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假设在期初转换为普通股
②当期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假设在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
③当期被注销/终止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按注销前的时间计算加权平均
④当期被转换/行权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按转换/行权日前的时间计算加权平均

二、特殊交易事项

1、可转换公司债券(影响净利润+改变股数)
(1)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税后债券利息)/(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增加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税后已确认为费用的债券利息=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市场利率75%
2、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只改变股数)
(1)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增加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股数-拟行权收到的价款/普通股平均市场价
tip:相当于一部分按照市场价发行(不影响每股收益),剩余部分无对价发行(具有稀释性)
盈利时:当行权价格<市场价时,股数增加具有稀释性
3、限制性股票(基本、稀释每股收益都影响)
(1)等待期内的基本每股收益(影响净利润)
①现金股利可撤销:基本每股收益=(归普净利润-分配给预计未来可解锁的现金股利)/发外股数的加平数
②现金股利不可撤销:基本每股收益=(归普净利润-分配给预计未来可解锁的净利润)/发外股数的加平数
(2)等待期内的稀释每股收益(只改变股数)
①解锁条件仅为服务期限条件:稀释每股收益=归普净利润/(发外股数的加平数+增加股数的加权平均数)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限制性股票股数-限制性股票行权价格股数/普通股平均市场价
行权价格=授予价格+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
尚未服务年数/总年数
eg:授予价8,股票公允价23,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23-8=15,服务期限3年。第1年末的行权价格=8+15*2/3=18
②解锁条件包含业绩条件的:不满足业绩条件:不必考虑;满足业绩条件:与①相同计算
4、企业承诺将会回购股份的合同(只改变股数)
(1)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增加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回购需支付的价款/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承诺回购的股数(相当于为发行股票去筹集回购资金)
盈利时:当回购价格>市场价时,股数增加,具有稀释性
5、多项潜在普通股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按稀释性从大到小顺序计入稀释每股收益,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最小值
6、子公司、合营/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详见教辅单选题12)
①先求子公司稀释每股收益
②再求子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
③合并报表稀释每股收益

第三节 每股收益的列报

1、正常列报(略)
2、股数与所有者权益未同步变化时,需重新计算可比前期每股收益的情形(可比性):无需考虑时间权重
(1)派发股票股利(每几股送几股)、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并股
重新计算上年基本每股收益=去年基本每股收益/(1+变化比例)
tip: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的,也需重新计算
(2)配股:向原股东按其持股比例,以低于市场价的某价格,配售相应数量的新发行股票(1种融资方式)
①配股后的除权价格/平均股价=(之前的股数公允价值+配股新增股数配股价格)/之后的总股数
②调整系数=之前的公允价值/平均股价
③重新计算上年基本每股收益=上年基本每股收益/调整系数
④本年基本每股收益=归普净利润/(之前的股数调整系数配股前时间权重+之后的股数*配股后时间权重)
tip:相当于部分按照平均价格发行,部分无对价发行(送股)
(3)企业发行在外的其他权益工具(不属于普通股)的股利/利息
归普净利润=净利润-未确认为费用的、其他权益工具的股利/利息
①不可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当期宣告发放的股利
②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当期应发股利(无论是否宣告)
(4)以前年度损益的追溯调整/追溯重述:影响净利润的,需重新计算列报各期的每股收益

第二十九章 公允价值计量

第一节 公允价值概述

1、定义: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1项资产所能收到/转移1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2、基本要求(4个)
(1)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负债
①考虑该资产/负债的特征
a、资产状况和所在位置:运输费用需要考虑(不考虑交易费用)
b、资产出售、使用的限制:资产本身的限制要考虑(资产持有者的限制,无需考虑)
②考虑计量单元:资产/负债是以单项还是组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2)有序交易: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负债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不包括被迫清算和抛售)
(3)主要市场(若无,选最有利市场)
①主要市场(从企业自身角度):指相关资产/负债交易量最大、交易活跃程度最高的市场
tip:相同资产负债,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主要市场
②最有利市场:在考虑交易费用、运输费用后,能以最高金额出售资产/最低金额转移负债的市场
(4)公允价值(从市场参与者角度,不应考虑企业自身持有资产/清偿负债的意图、能力)
①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②熟悉资产/负债情况的
③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的:非被迫/其他强制方式进行的交易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要求

image.png
1、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
(1)初始计量公允价值:通常与交易价格相等
交易价格:取得该资产所支付的价格(进入价格)
公允价值:出售该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脱手价格)
(2)可能不相等的情形:①交易发生在关联方之间②交易是被迫的③交易价格的计量单元与公允价值的计量单元不一致④交易市场不是主要市场/最有利市场
2、估值技术
(1)估值方法的种类
①市场法:用相同/类似资产/负债的价格、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值
a、以市场参与者在相同、类似资产负债的公开报价为基础
b、使用市场乘数法
②收益法:将未来金额转换成现值进行估价
a、现金流量折现法(如折现率调整法、期望现金流量法):现金流量与利率考虑的因素需匹配

合同现金流量 概率加权现金流量 含通货膨胀的现金流量 剔除通货膨胀的现金流量
反映预期违约风险的折现率 无风险折现率 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b、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
c、期权定价模型
③成本法:估计重置该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要的金额
(2)估值技术的选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若改变属于会计估计变更,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处理,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披露

3、输入值
(1)定义:指进行估价时所使用的假设
(2)分类:可观察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优先使用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时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3)确定输入值考虑的因素
①公允价值中相关的溢价折价:流动性折价、控制权溢价、少数股份权益折价
tip:不考虑计量单元不一致的折溢价(数量太多导致的跌价)
②存在出价(对方愿意支付的价款)和要价(对方要收取的价款)的
应以最能代表当前情况公允价值的价格,作为基础确定
出价计量资产,要价计量负债,或使用中间价计量资产负债
4、公允价值的层次
(1)公允价值层次:由输入值所属最低层次决定(与估值技术本身无关)
(2)输入值的3个层次
①第1层次输入值:相同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未经调整的价格
tip:若相同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了调整,只能划分为第2/3层次
②第2层次输入值:除①外的直接/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并需根据资产特征进行调整
a、类似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的报价
b、相同、类似资产/负债在非活跃市场的报价
c、其他可观察输入值
d、间接可观察输入值:如市场验证的输入值
③第3层次输入值:不可观察的输入值
tip:若使用了重要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对第2层次输入值进行调整+该调整是重大的,公允价值应划分为第3层次
(3)可观察输入值的调整
有相同资产/负债的公开报价时,通常不应进行调整。但存在下列情况时需调整:
①持有大量类似但不相同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都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但难以活动每项的单独定价,可以用一些代表性的报价确定类似债券的公允价值
②重大事件等导致的活跃市场报价,不能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
eg:重大不利消息,股市有跌停,真实价格更低
③负债/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不存在可观察市场输入值时,可用对手方持有其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应用

1、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般视当前用途为最佳用途(除非有因素表明其他用途,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2、负债/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1)有可观察市场报价的:以相同/类似报价确定
(2)不具有可观察市场报价的
①被其他方作为资产持有的
a、对应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以该报价确定
b、对应资产不存在活跃报价:以其他可观察输入值确定
c、无可观察输入值:使用估值技术确定
②未被其他方作为资产持有的:使用估值技术确定
tip:确定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应考虑不履约风险

第三十章 政府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一节 政府会计概述

1、政府会计体系
①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②政府会计制度③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
2、核算模式

两条线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双功能 反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 反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
双基础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双报告 决算报告 财务报告

3、会计要素
(1)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①预算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
②预算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出
③预算结余=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历年滚存的资金余额
(2)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①资产(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名义金额)无可变现净值
②负债(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③净资产④收入⑤费用
3、报表报告
(1)政府决算报告: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
①决算报表
(2)政府财务报告
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
②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第二节 政府单位特定业务的会计核算

1、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1)预算会计: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
(2)财务会计: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本期盈余

同时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 只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①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
②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管理的暂收暂付款项
③未纳入年初预算管理,但纳入决算报表范围的非财政收支
①受托代理的现金(应缴财政款等)
②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暂收暂付款项
③其他业务

(3)相关税费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无需单独分出来,包含在收入支出里)
增值税 借:应交增值税——应交/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借:事业/经营支出
贷:资金结存
所得税 借:其他应交税费——单位应交所得税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非财政拨款结余——累计结余
贷:资金结存

2、财政拨款收支业务
财政拨款收入:指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1)财政直接支付(直接帮你买)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支付时 借:库存物品等
贷:财政拨款收入
借:行政/事业支出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年末补记指标
预算指标>实际支出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差额)
贷:财政拨款收入(最终为预算金额)
借: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下年度恢复
实际发生支出时
借:库存商品等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
借:行政/事业支出
贷: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2)财政授权支付(给钱)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收到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拨款收入
借: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支出时 借:库存物品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行政/事业支出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年末注销额度
用款额度>实际支出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余额)
借: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下年初立即恢复
(与注销做相反分录)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
借: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年末补记指标
预算指标>下达额度时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财政拨款收入(最终为预算金额)
借: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下年度收到上年度未下达额度(与恢复相同)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
借: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image.png
3、非财政拨款收支业务
(1)事业/经营收入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经营预算收入
年末结转 借:事业收入(期末无余额)
贷:本期盈余
借:事业预算收入
贷:非财政拨款结转(专项资金)
其他结余(非专项资金)
借:经营预算收入
贷:经营结余

(2)捐赠收入和支出
其他预算收入:包括捐赠、利息、租金、现金盘盈等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收到捐赠 借:银行存款
贷:捐赠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预算收入
捐赠现金资产 借:其他费用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借:其他支出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捐赠非现金资产 借:资产处置费用
贷:库存物品/固定资产等
不涉及收支,无需处理

(3)债务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借/还纳入预算管理的债务 短期/长期借款、应付利息等 债务预算收入、债务还本支出

(4)投资支出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 借:短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
长期债券投资/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
借:投资支出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收到取得时包含的股利/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投资/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贷:投资支出
持有期间收到股利/利息
(宣告时已做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贷:投资预算收益
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
长期债券投资/应收利息
借/贷:投资收益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贷:投资支出(收回本年度的)
其他结余(收回以前年度的)
借/贷:投资预算收益

tip:出资成立非营利组织,不按投资业务,计入其他费用/支出
4、年末结转/分配/结余

财务会计(净资产类会计科目) 预算会计(结转类会计科目)
本期盈余(本年利润) 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转
本年盈余分配(利润分配) 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
累计盈余(未分配利润) 财政拨款结余(不分配)、非财政拨款结余
专用基金
权益法调整
无偿调拨净资产
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专用结余
经营结余
其他结余

(1)财务会计:盈余结转分配
image.png
(2)预算会计:财政拨款的结转/结余(不参与分配)
①年末财政收入/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
②财政拨款结转(按业务分明细科目):业务结束,该明细科目余额转到财政拨款结余;业务未结束,留在财政拨款结转——累计结转
③除财政拨款结余——累计结余,其他明细科目无余额
年末预算收支结转后,资金结存借方余额与预算结转结余贷方余额相等image.png
(3)预算会计:非财政拨款结转/分配/结余
①行政单位直接结转,再转到结余
②事业单位先结转,再分配,最后到结余
a、专用结余:指从结余中提取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如职工福利基金等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提取 借:本年盈余分配
贷:专用基金
借: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
贷:专用结余
使用 借:专用基金
贷:短期投资?
借:专用结余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b、经营结余:核算经营活动的收支,并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直接转贷方余额,借方余额经营亏损不结转)
c、其他结余
image.png
5、净资产(相当于所有者权益)
(1)无偿调拨净资产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取得无偿的非现金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无偿调拨净资产
银行存款等(相关费用)
发生相关费用才需处理
借:其他支出
贷:资金结存
无偿调出非现金资产 借:无偿调拨净资产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借:资产处置费用(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年末结转 借/贷:无偿调拨净资产
贷/借:累计盈余

(2)权益法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当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和利润分配外的其他权益变动,计入该科目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其他权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权益法调整
出售转让 借:权益法调整
贷:投资收益

(3)以前年度盈余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
差错更正等 借: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贷:累计盈余

6、财务会计:资产业务
(1)资产取得的成本确定
①接受捐赠的
a、有相关凭据的:根据凭据注明的金额+税费
b、没有相关凭据,但经过资产评估的:按评估价值+税费
c、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资产评估的:相同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税费
d、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资产评估的,有没有相同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名义金额(1元)
②无偿调入的:按调出方账面价值+税费
a、若调出方账面价值为0:借固定资产,全额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b、若调出方账面价值为0:借固定资产1,相关税费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③置换取得的:按换出资产的评估价值+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相关支出
(2)资产处置:账面价值转入资产处置费用
(3)应收账款

收回后不需上缴财政 收回后需要上缴财政
坏账 借:其他费用
贷:坏账准备
借:应缴财政款
贷:应收账款

(4)库存物品: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除零星办公用品,直接计费用)
(5)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当月计提;当月减少,当月不计提)
不计提折旧的: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名义金额的固定资产、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6)无形资产
①购入:相关注册费、律师费计入资产成本
tip:在境外购买的具有所有权的土地,作为固定资产
②自行研发的
image.png
(7)受托代理资产(不符合资产定义,但为加强核算显示在报表中)
7、负债业务

收到的捐赠资金是需要上缴的 收到委托转赠的现金 收到委托转赠的非现金资产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款
借:银行存款
贷:受托代理负债
借:受托代理资产
贷:受托代理负债

8、PPP项目合同(详见17另一方处理)
(1)初始计量:一般按照成本计量。按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按评估价值计量
(2)取得时

①社会资本方,投资建造
验收合格交付时
借:PPP项目资产(建造开始至验收合格的全部必要支出)
贷:PPP项目净资产
tip: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按暂估价值入账
②社会资本方,从第三方购买 按买价+税费+相关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③社会资本方,现有资产 按评估价值入账
④政府方,现有资产 无需进行资产评估的,按账面价值
借:PPP项目资产
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
贷:公共基础设施
需要进行评估的,按评估价值
同左,差额计入其他收入/其他费用
⑤社会资本方,对政府方原有资产改扩建 按资产改扩建前的账面价值+改扩建支出-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差额,计入PPP项目净资产

(3)运营期间

①日常维护等 不计入成本
②大修、改扩建 按相关支出-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增加资产成本
③计提折旧摊销 PPP项目净资产=PPP项目资产时
借:PPP项目净资产
贷:PPP项目资产累计折旧/摊销
PPP项目净资产<PPP项目资产时
借:PPP项目净资产
业务活动费用(差额按期分摊)
贷:PPP项目资产累计折旧/摊销

(4)合同终止时

资产移交至政府方,重分类为公共基础设施 尚未冲减完的PPP项目净资产,转入累计盈余
借:公共基础设施
贷:PPP项目资产
借:PPP项目净资产
贷:累计盈余

9、部门/单位的合并财务报表
(1)一般合并原则:以财政预算拨款关系为基础
纳入本部门预决算管理的,都应纳入合并范围
(2)特殊的会计主体

纳入范围的 不纳入的
①部门所属的、未纳入本部门预决算管理的事业单位
②部门所属的、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①部门所属的企业及企业下属的事业单位
②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行业协会/商会
③按规定单独建账核算的会计主体
④挂靠部门的、没有财政预算拨款关系的社会组织及非法人性质的团体

第三节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1、相关概念
(1)定义:通过筹集社会民间资金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
(2)特征: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资源提供者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③资源提供者不享有所有权
(3)特点:①权责发生制②历史成本为基础,也有部分公允价值③会计要素净资产
(4)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
a、净资产:包括限定性净资产、非限定性净资产(有时间/用途限制的)
b、收入:包括限定性收入、非限定性收入(有时间/用途限制的)
c、收入-费用=净资产变动额
(5)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①会计报表(3个):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
2、一些业务的会计核算
(1)捐赠
①捐赠资产的确认

接受现金资产捐赠 按实际收到金额入账
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 有凭据的,按凭据金额
凭据金额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按公允价值
无凭据的,按公允价值
捐赠承诺、劳务捐赠 不予确认,附注披露即可

②捐赠收入的核算原则
a、无条件的捐赠:收到时确认收入
b、附条件的捐赠:取得捐赠资产控制权时确认收入;若需偿还,再确认1项负债和费用

收到捐赠时 借:现金等
贷:捐赠收入——限定性/非限定性收入
借: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等
解除限制时 借:捐赠收入——限定性收入
贷:捐赠收入——非限定性性收入
期末结转 借:捐赠收入——限定性/非限定性收入
贷:限定性/非限定性净资产

(2)受托代理业务
①界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不会导致自身净资产的增加
b、仅起到中介的作用,没有权利改变受益人、资产用途
c、委托人已明确指出具体受益人名称
②核算原则:与接受捐赠资产一致,同时确认受托代理负债

收到委托代理资产时 转赠出去时 发生自己承担的费用时
借:受托代理资产
贷:受托代理负债
借:受托代理负债
贷:受托代理资产
借:其他费用
贷:银行存款

(3)会费收入、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政府补助收入
(4)成本费用
①与实现本组织目标相关的:计入业务活动成本
②与实现本组织目标不相关的:计入其他费用
(5)净资产

①限定性净资产 ②非限定性净资产
期末结转 借:捐赠收入——限定性收入/政府补助收入
贷:限定性净资产
非限定性收入、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处置费用、其他费用均转入非限定性净资产
限制解除重分类 借:限定性净资产
贷:非限定性净资产
借:非限定性净资产
贷:限定性净资产
调整以前期间收入/费用
借/贷:相关科目
贷/借:非限定性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