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图书信息

书名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 作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道格拉斯肯里克、史蒂文纽伯格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阅读日期 2020年4月
豆瓣评分 8.5 我的评分 ☆☆☆☆☆

内容简介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原书第5版)》是一本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指南书。它代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不再单纯解释现象,而是试图探索社会现象背后、以人类目标需求为基础的行为机制。是从解释心理学迈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之作。这种大案例教学的方式也必将成为社会心理学应用领域教学的趋势

读后感

  • 社会行为分析:为什么有的人会故作清高,而有的人却和你特别投缘?做公益活动只是真的只是帮助他人而没任何自利因素吗?朋友除了能给我们雪中送炭,还能帮我们延年益寿吗?巴结领导不仅仅是社会学上的“逢迎拍马”,为什么更是生物遗传学上的“生存”哲学?为什么争吵中声音更大的那个人看起来更理直气壮呢?………
  •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证明,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是符合其心理动机的。从研究社会心理学的2个根本准则“动机、人与情境连续互动”出发,通过各种调查、测试、试验等对人类行为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还告诉我们改怎么办。平心而论,这是一本值得社会心理学的最佳学习书籍

版权声明

  • 本文基于原著《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进行二次分解、总结、提炼,供爱好者分享和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笔记经二次创作者精心准备和整理,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并注明来源和出处。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概念

💫1.1 定义

  • 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如何受其他人影响的一门学科

    🚩1.2 主要任务

  • 描述。对各种现象、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的描述

  • 解释。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行为解释为何

    🔀1.3 研究社会心理学的4种视角

  • a. 4种视角的深入理解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
  • b. 4种社会视角的对比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

      🔱1.4 社会行为的准则

  • 社会行为以目标为导向。人们通过人际交往达到某种目标或者内部动机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4
  • 社会行为代表了人与情境的连续互动

    🎨1.5 心理学家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

  • a. 描述法和实验法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5
  • b. 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6

🎭2. 个人与情境

🟡2.1 个体:社会化个体是动机、知识、情感的动态结合体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7

    a. 动机:驱动之力

  • 定义:动机是一种促进人们获得渴望结果的驱动力和能量
  • 动机与目标:低层级的目标往往将我们引向更高层的目标

    1.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jpeg/1234659/1589350832521-b95a2d17-3f3a-47c0-80c0-bac67d777b2d.jpeg#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398&margin=%5Bobject%20Object%5D&originHeight=1212&originWidth=1417&status=done&style=none&width=465)
  • 自动化:一种行为或者认知过程的能力,一旦启动便无须意识的引导

  • 注意:一种稀缺性资源,我们在任何时刻都只能注意到一小部分的信息
  • “因为”的小技巧:在请求中说出一个“因为”往往意味着一个理由,即便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 意志力:意志力会随着持续工作消耗能量而下降。一个小建议是:增加糖分来保持大脑的运转,比如健康的水果、甜点等等

    b. 知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 知识为我们进行社会判断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 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形成印象并做出决定

    c. 情感:态度、情绪和心境

  • 情感是我们生活的旋律

  • 态度:人们对特定的人、事、事件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想法或评价
  • 情绪:比态度更为丰富、复杂、强烈的情感,拥有积极或者消极的成分,并拥有生理唤起成分
  • 心境:不太集中,更为长久的情感
  • 介绍自己

    • 人类的自我反思:使我们能够了解自己、控制行动,并且更有效地将自己呈现给他人
    • 多重自我:一个与你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处的关系网络相关,另一个与未来相关
    • 认识自我的信念和情感:
      • 社会比较:将自己的能力、态度、信念与他人做比较
      • 反射性评价过程:通过观察以及想想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 自我知觉过程: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内部特征的过程
    • 我们花费大量的认知努力提升自我感,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将成功的荣耀归于自己,将失败的职责推给他人
    • 我们深信自己了解自己,那么我们也希望他人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

      🔅2.2 情境

      a. 基本定义:人们所处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称之为情境
      b. 人也是情境(人对情境的主动影响)
  • 纯粹在场:个体周围人群的数目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情境,人群所处的位置(地理位置)也会影响我们。简言之,周围人的数目会显著影响你的社会行为

  • 适宜性:机遇与威胁。我们所遇到的人会为我们提供机遇或威胁,而我们能有效识别出他们
  • 示范性规范:在某种情形下,大多数人的通常做法会影响他人,示范性规范能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排长龙的餐厅

c. 规则:禁止性规范和脚本情境

  • 禁止性规范
    • 许多情境中拥有一些规则,告诉哪些允许,那些不允许的规则
  • 脚本情境
    • 在一些情境中,存在一种脚本,即按照预期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d. 强情境与弱情境

  • 强情境所提供的机遇和威胁的范围比较狭窄,也会因此而拥有明显的禁止性规则和示范性规范,且一般是脚本化的
  • 弱情境所提供的机遇和威胁的范围比较宽泛

e. 文化

  • 个人主义倾向于优先实现个人目标
  • 集体主义优先考虑与自己相关的他人和群体的利益

f. 个人与情境相互影响的几种情况

  • 概论
    • 我们的人格在部分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对情境做出反应,取决于不同情境下我们所遇到的特定系列的目标、思想、情感和行为
    • 个人与情境一起,影响人们的思考,感受以及行为方式
  • 个人与情境相互影响的六种情况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8

  • 六种情境对比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9

⚽3. 社会认知: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

🍴3.1 社会思考者

  • 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核心角色

    • 认知黑箱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0

    • 社会认知的四个核心过程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1

    • 社会认知的目标
      • 多样化的目标

        ⛅3.2 努力地保存:我们如何用简单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期望

  • 背景知识

    • 我们对世界的信念起到了期望的功能,它使我们对周围的人和情境产生一定的预期。最终有利于我们在评估一个新的情境时,不必从头开始而节省我们的努力
    • 为了维持期望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倾向于用一种能够维持期望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人们对于那些与他们期望相符的行为或者事件往往会给予特别的关注,有时候甚至会主动搜寻一些信息来证实他们的期望
  • 核心论点
    • 我们倾向于记住那些与我们期望一致的人或事
    • 期望为我们理解周围的人和事提供了“廉价”的认知途径
    • 期望还证实了其本身的效用并大大简化了我们的认知生活
    • 自我实现预言 - 最初持有的错误期望引发某些行为,从而使期望变成现实。其中有2个条件:持有期望的人在社交中处主导地位、控制地位的,被期望的对象顺从于这种控制
    • 例如,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正向期望,最后孩子更容易成才。如果是负面期望,孩子则可能变得毫无潜力
  • 特质推论
    • 定义:我们倾向于推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气质或者人格决定的。因为,人们需要简化并节省心理努力
    • 特点:看起来像自动发生的、且不需要耗费人们的努力
    • 核心观点:我们倾向认为别人的行为源自他们的人格特点
    •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很容易把别人的行为看作是与他的特质相对应的,而忽视了情境的影响
    • 原因:影响人们的情境因素对于观察者来说经常是看不见的
    • 个人主义更加倾向于人们认为人们内在的某些方面是他们的主要原因,集体主义者更关注情境的某些方面,比如、社会规范,社会压力
  • 其他认知捷径:启发式

    • 代表性启发
    • 易得性启发
    • 锚定与调整启发

      😄3.3 管理自我形象

      a. 为什么要进行管理自我形象?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2

      b. 如何提升和保护自我的认知策略

    • 社会比较

      • 人们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通常通过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实现
      • 人们会利用比较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 下行社会比较,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增加自尊减小压力
      • 上行社会比较,与能力超越自己的人比较确保自己与他们处于同一轨道,增加自尊
    • 自立归因
      • 自利偏差:大部分人会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 夸大优点、贬低弱点
      • 不管评估他人还是自己,人们倾向于将他们自己的特点或能力赋予更高的价值
      • 人们倾向于贬低他们不具备特点或能力
    • 控制错觉

      • 人们可能会错误的拥有控制感
      • 但控制感会带来积极的好处:自信心

        c. 自尊

    • 高自尊个体 vs 低自尊个体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3

    • 对自尊的威胁

      • 对自尊的威胁促使人们去提升和不和她们的自我形象
      • 对自尊的威胁
      • 明显的失败
      • 来自他人的负面反馈
      • 严重的疾病
      • 个体自身的消极行为及死亡突显性

        🚠3.4 寻求准确的理解

        a. 为什么寻求准确的理解?

    • 避免错误

    • 控制自己结果

      b. 如何寻求准确的理解?

    • 无偏的信息搜集

      • 那些和你期望不一致的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部分包含了新的信息
    • 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 常规情况:人们通常会用一种符合他们期望或者需要的方式来对事物进行解释
      • 解决方案:设置“魔鬼代言人”,即故意唱反调的人来减少偏见和风险
    • 归因的逻辑性策略

      • 人们试图理解他人行为的起因,来形成自己准确判断
      • 人类行为的归因,崇尚2种理论:对应推论理论(行为与人格比较)和归因共变模型(看重于事件相关的原因)
      • 人类行为的归因分析

        • 结合社会背景中分析,从发生行为的环境中寻找线索
        • 扩展分析—归因共变模型,考虑情境以外的其他可得信息

          c. 心境与认知需要

      • 心境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4
      • 认知需要
        • 高认知个体:喜欢思考、解决问题、发掘自身优势和弱点的人
        • 高认知个体喜欢寻求对世界的准确理解,很少运用简单化策略,更喜欢付出额外努力来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4. 自我呈现

💫4.1 自我呈现的基本含义

a. 定义

  1. - 自我呈现也成为印象管理,指**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过程**
  2. - 大部分人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公开行为,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

b. 为什么要自我呈现

  1. -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png/1234659/1589350836627-b36c94fa-5324-4f6a-8c79-0f13cc2bbbba.png#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274&margin=%5Bobject%20Object%5D&originHeight=724&originWidth=1666&status=done&style=none&width=631)

c. 什么时候要进行自我呈现

  1. - 当人们知觉自己处于“公众的目光”之时
  2. - 聚光灯效应:当人们并未处于公众的目光时,人们也会这么认为
  3. - 策略性自我呈现
  4. -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png/1234659/1589350837133-d085014c-58f4-49b0-9c58-59a608743b80.png#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230&margin=%5Bobject%20Object%5D&originHeight=649&originWidth=1713&status=done&style=none&width=606)

d. 自我呈现的本质

  1. -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png/1234659/1589350837632-38cf97c6-df0c-4a12-9d08-68d11e129d15.png#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378&margin=%5Bobject%20Object%5D&originHeight=1010&originWidth=1714&status=done&style=none&width=642)

💢4.2 自我呈现的3种目的

a. 表现得讨人喜欢

  1. - **逢迎策略:逢迎是人们为了让别人喜欢我们而做出的努力**
  2. - **常见的逢迎策略#经验**
  3. - 表达对他人的喜爱
  4. -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png/1234659/1589350838174-7e55491e-214b-4d18-af0c-cc9aaff20d8e.png#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352&margin=%5Bobject%20Object%5D&originHeight=1043&originWidth=1734&status=done&style=none&width=585)
  5. - 创造相似性
  6. - 调整自己**公开发表的观点**
  7. - 调整自己的**穿着、行为**
  • 当我们把自己变得与别人更相似时,他们会更喜欢我们
  • 把自己变得漂亮
    • 社会潜规则:如果你长的漂亮,生活就会奖励你 【Cindy Jackson】
    • 外表有吸引力的人比不漂亮的人更讨人喜欢
    • 薪酬调查:不漂亮的人比中等相貌的人少7%,中等相貌的人比相貌漂亮的人少5%,不漂亮与漂亮之间的相差有12%
  • 变现谦虚
    • 全世界都看重谦虚的品质
  • 性别、朋友与掌权者、多个观众等逢迎

    • 性别
      • 女性普遍更看重“讨人喜欢”这个观点
      • 女性认为赏心悦目的自我呈现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
      • 男性的睾酮水平比女性高,他们会采用对抗、强硬的方式获得东西
    • 朋友与掌权者情境
      • 维持朋友关系的人,一般不会把牛皮吹的太过而招致怀疑
      • 维持朋朋友关系的人,会更多的微笑、说对方更多的好话或者把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
      • 掌权者不太关心自己是否被人喜欢,他们通过通过权力来获得想要的东西
      • 讨好掌权者是商业界普遍做法,研究发现有4%~5%的薪水幅度的增加
    • 多个观众

      b. 表现能力出色

    • 自我推销策略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5
    • 胜任动机和羞怯
      • 高胜任动机的人,更容易赢得机会
      • 害羞的人不愿意主动推销自己,也许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c. 传达权力和地位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6


💤5. 态度和说服

💦5.1 态度的本质

a. 态度的定义

  • 对特定事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b. 是什么形成了态度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7

  • 态度强硬
    • 强硬态度会更稳定,不容易随时间而变化
    • 强硬态度不易受影响,能经受住说服性的攻击和直接针对他们的请求
    • 人们对强硬的态度会有更高承诺,也就是说,人们会更加确定这是对的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8
  • 态度行为一致性,影响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 知识,对某个事务了解的越多,态度和行为就更加相互一致
  • 提示:亲身经历,能够带来更多的态度、行为一致性

    • 个人相关性,某一个问题与个人自身相关,那么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会更准确的预测他的行为
    • 态度易得性,指的是态度进入意识的程度。易得性高的态度往往能引发一致的行为
    • 行为意图,态度和行为意图是一致的,那么态度和行为一致的可能性就更高

      💫5.2 说服

    • a. 定义

      • 说服是指个人的态度或信念因为接收了某个信息而发生改变
    • b. 认知反应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19
    • 认知反应的3个影响因素
      • 关于信息的自我对话数量
      • 对信息的支持程度
      • 对自我对话正确性的信心
      • 一般来说,“专家”的观点不容易被反驳
    • c. 说服的双加工模型:改变的2条路径
      • 很多时候,人们对信息不做仔细的加工就拒绝或者接收了这个信息
      • 双加工模型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0
    • 动机:人们对信息中心加工受到2个因素影响
    • 问题与个人的相关性

      • 认知需求(偏好深思熟虑):对任何问题都仔细思考的倾向性
      • 高认知需求的学生相对低认知需求学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考虑信息中的观点

        ♊5.3 说服的目标: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态度和信念

    • a. 个人被说服的目的是什么呢?

      • 对世界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
      • 使自己保持内部一致
      • 获得社会认同和接
    • b. 对世界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
      • 人们都希望对世界能有准确的认识,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仔细分析
      • 如何获得更加准确的认识?人们通过收集信息的来源
        • 可靠的信息传递者
        • 内行,专业
        • 值得信任的人
        • 通过观察他人对信息的反应
        • 从众心理
        • 准备好的想法。人的大脑里判断事情是否容易发生,认知准备性
        • 多次、重复某种想法
        • 对一个事件进行想象
      • 哪些因素影响追求准确性的愿望?
        • 问题卷入程度
        • 心境
        • 已完成的事务
        • 讨厌的信息: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人们会选择只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东西,那些符合他们自身利益和个人偏好的东西 【喜好原理】
      • 其他技巧
        • 提出“恐惧 + 可行的措施”,能有效说服受众
        • 专家用复杂、难以理解的术语来说明的时候,专家才能更让人觉得可信
    • c. 使自己保持内部一致: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 一致性原理:人们会受到一致性的驱动,从而通过改变态度、信念、知觉、行为来达到一致性目标
      • 平衡理论
        • 我们希望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能够保持和谐一致
        • 与喜欢的人观点一致,与我们不喜欢的人意见相左
      • 认知失调理论
        • 当态度、信念、行为的不一致性发生时不舒服的心理会被唤起,进一步趋势人们减少不一致,从而减少不舒服的状态
        • 强势的外部力量介入是,认知失调就不会发生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1
      • 决策后失调:个体感觉到错误来自于自己的决策失误,但是为了减少个体的不愉快的冲突,人们会认为之前的决策是正确的
    • d. 获得社会认同
      • 印象动机
        • 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就表现了某种公众形象,从而带来社会交换。而一个错误的立场也许会带来社会拒绝
        • 人们会转变立场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同
        • “变色龙”效应: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会调整自己的“颜色”来迎合当前环境

💫6. 社会影响:从众、顺从和服从

🔁6.1 从众、顺从和服从的定义

  • 从众:为和他人的反应、行为保持一致或为了与周围的人相匹配而改变某人的行为
  • 顺从:因直接的请求而导致的行为改变
  • 服从:响应权威人物的指令而改变行为
  • 附加信息

    • 当人们面对强烈的群体一致意见时,也许会和他人保持一致,尽管人们认为他人可能是错的
    • 当群体成员有足够的信心时,人们也会相信他人是对的而怀疑自己的感觉
    • 登门槛技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进而提出更大的要求。本概念来源于推销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时,为了能进入屋子而先把一只脚伸到门里面

      🔱6.2 人们从众、顺从、服从的目的

  • a. 正确选择:向准确屈服

    1. - 目的:为了从众多信息当中**挑选出最可能带来回报和资源的选项**
    2. - 权威人物对他人的选择和行动有潜在影响
    3. - 案例:机长症侯群
    4. - 权威人物对正确选择有影响的原因
    5. - 有控制权
    6. - 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7. - 他们能快速正确的做出决定
    8. - 社会确认:通过**人际互动来寻找正确的选择**
    9. - 定义:我们经常通过考察别人,特别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在某情境下会做什么而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
    10. - 当人们没有确定答案时,常常假定群体的选择是正确的
    11. - 一致性
    12. - 当**其他成员高度一致**时,你可能更多地相信他们而不相信自己
    13. - 为了**追求正确选择你可能从众**,因为你相信群体选择是正确的
    14. - 当达成一致的成员数量越多,你从众的倾向越强
    15. - 相似性
    16. - 人们会**跟随和自己相似的个体而行动**
  • b. 社会认同:向被喜欢屈服

    • 目的:被所在群体和文化接受,追求归属
    • 社会规范:行为的法规
      • 人们通过示范性规范(哪些是通常做法)和禁止性规范(哪些是不被认可的)了解社会认同关系
      • 互惠规范:我们以别人给我们的行为方式回报他人
      • 提出大要求,说服对象拒绝,让步提出一个小要求,让说服对象感觉对方施舍恩惠,从而让说服对象妥协
    • 跨文化的义务规范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2
    • 影响社会认可的个人因素,即个体是否愿意顺从群体的个人因素

      • 认可欲望
      • 集体/个人主义
        • 群体主义者更多地思考别人怎么样思考而非自己如何感受,且东方个体偏重于集体主义
        • 个人主义者基于个人态度而不是群体规范来做决策,西方个体的个人主义色彩更为浓烈
      • 反抗
        • 人们对社会压力说“是”的倾向之外,也有说“不”的倾向
        • 抗拒理论:我们都重视自由,因为它能决定如何行动。当一些事情对自由构成威胁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行动“反抗威胁”
        • 降低反抗的方法:在提出建议或者要求之后,补上一句“当然,这由你自己决定”
      • 影响社会认可的情境因素
      • 他人号召力
      • 公众的可观察程度

      c. 管理自我形象:向一致性屈服

    • 个人承诺

    • 引发承诺的策略
      • 登门槛技术:“得寸进尺“术,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
      • 标记技术:分配特质、给某人贴“标签”的技术
      • 当人们主动选择某件东西后,看待它的态度会变得积极且不愿放弃它
      • 承诺一旦产生,人们就乐意接受一个吸引力较低的协议
    • 利用现有承诺
      • 人们通常会校准自己的行为使其与诸如健康、世界和平、宗教信仰等价值观一致
    • 情境因素:主动承诺和公开承诺能让承诺更加持久
      • 人们希望自己被看作是稳定、坚定、一致的人
      • 人们公开宣告了某事,他们就会更加相信它

☪7. 归属与友谊

🔰7.1 什么是朋友

  • 定义与特征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3

      💹7.2 归属和友谊的4种目的

    • a. 获得社会支持

      • 情感支持同样重要
        • 社会支持是指他人提供的物质、情感或信息上的帮助
        • 当人们有痛苦情绪时,人类天性会迫使他们求助于他人
        •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幸福、长寿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 一项研究表明,情感支持的最佳来源也有可能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 宠物狗
        • 朋友的感情支持,在应对压力时无价的
      • 性别与社会支持
        • 女人比男人更加注重社会支持,关注与亲密朋友的关系。因为催产素的母性行为与依恋有关
        • 男人在压力下可能会“战斗或逃跑”,因为雄性激素、睾酮激素的分泌与攻击有关
      • 威胁与社会支持
        • 生命遇到危险和社会隔离都会增加人们期望得到安慰的动机
        • 孤独的人往往对自己和他人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 b. 获得信息
      1. - **信息来源**
      2. - 朋友们可能会提供有用的事实、想法或者其他选择
      3. - 社会比较与相似相吸
      4. - 我们更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比较想法和能力,**而非不相似的人。因为我们具有相类似的兴趣、爱好和人格
      5. - 自我表露
      6. - 成为朋友**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自我表露,分享关于自我的私人信息**
      7. - 特别需要社会认可的人, 一般只会传递正面信息给他人
      8. - 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自我保持正向的评价**
    • c. 获得地位
      1. - 获得社会地位是社会行为的根本动机
      2. - 男人的友谊
      3. - 男性建立友谊更多**以等级、工具性为特点**
      4. - 女性建立友谊更多**以情感支持和亲密感为特点**
      5. - 依靠关系获得地位
      6. - 社会等级比较重要时,地位就成为了关系中最主要的推动力
      7. - 与权力大的个体结盟是获得成功的一种途径
      8. - **讨好上司,与自己上司建立良好关系是一种古老的社会行为**
      9. - 拒绝有污点的人保持关系,因为那可能会让人们的社会关系或者地位受负面影响
      10. - 男人的地位寻求或削弱他的社会支持
      11. - 过于热衷权力等级中向上爬的人,一般无法博得他人的好感
      12. - 人的一生中,男性地位倾向可能使他们并不适合作为朋友
      13. - 无论男性女性,在面对压力时都会倾向于寻找女性
    • d. 获得物质利益交换
      1. - 社会交换的基本模式
      2. - 共享和交换关系
      3. - 邻近性与社会资本
      4. - 接近 - 吸引原则:我们从居住地、工作地或者附近选择朋友。因为交往成本低,且彼此更加熟悉
      5. - 曝光效应:对我们经常看到的人、地方、物体表现出好感的一种情感
      6. - 与亲戚朋友住的更近的人,拥有更多而的社会资本,个体更容易从网络中寻求资源

🧡8. 爱情与浪漫关系

🤍8.1 爱情与浪漫吸引的定义

  • a. 爱情特点的定义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4
  • b. 浪漫关系的目标

    • 获得性满足
    • 建立家庭联系
    • 获得资源和社会地位

      💢8.2 获得性满足

  • a. 性吸引力的特征

    • 男性喜欢大臀细腰、较高音调的女性
    • 女性喜欢肌肉发达和运动型男性、中音音调、身材对称的男性
  • b. 性行为中的性别差异
  • 智商要求
    • 一般约会:男性、女性都只要求对方有一般人的智商
    • 结婚对象:男性、女性都要求对方要有超出一般人的智商
  • 性行为
    • 男性被问到生活中的憾事时,他们更希望与更多的女人有鱼水之欢
    • 女性被问到生活中的憾事时,他们希望能避免与失败扯上关系
  • 激素与性欲
    • 睾酮水平,影响男性在性行为中的表现。在浪漫关系的初期交往,睾酮水平会很高,随着交往的时间越长,睾酮水平会逐渐下降。当出现新的性伴侣时,睾酮水平又会升高
    • 后叶催产素,女性较高的后叶催产素水平与女性将爱与性联系在一起。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前后她们大脑的奖赏中枢的活动更加频繁,说明她们在这个时期渴望更多的即时满足
  • 对性情境的不同认识

    • 男性更容易将女性的赞美、礼物、接触误认为是性欲望的信号
    • 女性很难将男性的赞美、礼物、接触认为是一种承诺

      💫8.3 建立家庭联系

  • a. 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 长期伴侣渗透我们生活的日常,激情褪去以后,亲密和承诺感会增加
    • 与配偶离婚或者配偶死亡比生活中其他事件对人的身体、心理伤害都大
    • 长期依恋关系对长寿、抵抗疾病都有能发挥积极作用
    • 成人的依恋关系,有利于更多的探索外部世界
  • b. 威胁对依恋关系的放大
    • 我们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全的时候,总是会想靠近与我们存在社会依恋的个体
    • 想象自己死亡不仅会增强与你爱的人靠近的欲望,还会提高生小孩的动机
    • 如果女性经常拥抱自己的女性伴侣,女性后叶催产素水平会升高,血压也会降低
  • 其他

    • 大多数男性认为性出轨让他们更痛苦
    • 80%的女性认为情感依恋让她们更烦恼
    • 与不相似的人结婚,人们更可能改变自己的人格
    • 与相似的人结论,婚后生活可能更幸福

      💦8.4 获得资源和社会地位

      a. 性别与性行为
  • 女性倾向于

    • 寻求具有高社会控制力和地位的男性
    • 且看重未来获得资源的能力
    • 拥有较多的资源和社会地位的男性
    • 具有社会支配力+宜人性(体贴、合作、具有同情心)的男性
  • 男性倾向于
    • 喜欢漂亮的女性,不考虑他们的社会阶层
    • 宜人性(体贴、合作、具有同情心)的女性
    • 社会调查显示,男女双方设想不考虑配偶限制时,他们更倾向于外表富有魅力且富有的配偶。当不得不做取舍时,男性首选外表放弃财富;而女性首选社会地位而放弃容貌要求
  • 其他Tips - 温情宝典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5

✅9. 亲社会行为

🟢9.1 亲社会行为的基本信息

  • a. 定义:使他人获利的行为,同时助人者自身也是获益的个体
  • b. 纯粹利他主义
    • 不出于其他原因而仅仅是出于提高他人福利的动机,使他人获利的行为
  • c. 亲社会行为的目标

    • 提高自己的福利
    • 增加社会地位和认同
    • 自我形象管理
    • 管理心境和情绪

      🎫9.2 提高自己的福利:基因与物质收益

  • a. 演化论解释

    • 为什么助人?因为个体的帮助是为了确保个体所在组别的基因生存
    • 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互惠帮助中,合作者带来了物质优势和生存优势
  • b. 个体怎么样才会去助人

    • 学习助人
      • 1)被灌输了概念:相信“帮助他人即使是无关的人,也会带来基因和物质收益”这种概念的人,更可能提供帮助
      • 2)扩展的“我们”的概念:家庭中的父母越能接纳各种人群,那么他们的孩子也更乐意帮助陌生人
    • 相似性:人们更加愿意帮助与他们自身在外表、人格、态度上更加相似的人
    • 熟悉性:亲缘关系越近,彼此的接触越多。人们也更愿意帮助他们所熟悉的人或者所熟悉的类型

      🎁9.3 增加社会地位和认同

  • a. 社会认同

    • 乐于助人被主流文化所认可
    • 人类社会可以给予助人者提供社会奖励,如增加喜爱、赞美、赞同
    • 亲社会行为还可以增加助人者直觉到的在团地中的权力及地位
  • b. 帮助的社会性规范

    • 社会责任规范
    • 旁观者者影响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6
    • 旁观者不提供帮助不是因为不善良,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
    • 与农村人口相比,人们密集度更高的地方发生的助人事件越少
    • 90%的文化研究发现,善良、软心肠、乐于助人特指与女性相关

      🎀9.4 自我形象管理

  • a. 自我形象管理的2种形式

    • 增强自我定义,通过某行为让自己相信自己已经是这样的人
    • 证明自我概念,证明自己是某种人
  • b. 自我形象受到谁的影响

    • 个人规范与宗教信仰
    • 贴标签与自我聚焦
    • 我们的自我印象受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影响,贴标签能有利于改变别人的行为
    • 影响我们对内在个人价值关注程度的情境因素,可以增加我们帮助他人的努力
    • 比如填写一份自传体问卷、摆姿势拍照、在闭路电视或镜子中观看自己,这样的人更容易提出帮助行为

      🎇9.5 管理心境和情绪

  • a. 助人者的情绪、心境目的

    • 驱散因目击受害者的痛苦而唤起的不良情绪
  • b. 管理紧急事件与非紧急事件的情绪
    • 紧急事件: 因观察到受害者的痛苦而唤起的不良情绪,助人者会经历负性情绪的唤起,从而实施帮助来减缓不良情绪
    • 非紧急事件:人们通过帮助他人减缓自己的悲伤,强化和增强心境的体验
    • 脑成像研究表明,人们进行慈善活动时大脑的愉悦中枢(吃饭、性行为等)会被激活
  • c. 纯粹利他主义
    • 共情/观点采择:自己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的过程
    • 当人们将自己想象为需要帮助的人时,他们会更加乐于帮助他人
    • 共情-利他假设

🏌🏼‍♂️10. 攻击行为

🤾🏼‍♂️10.1 攻击的基本分析

  • a. 定义
    • 意图对他人产生伤害的行为
    • 包含的3个关键成分: 有意或者无意 + 伤害他人为目的 + 行为
  • b. 攻击的类型和目的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7

      🤺10.2 应对愤怒的情绪

  • a. 挫折攻击假设

    • 一个人产生了攻击行为,那么就可以假定找个人先前受到过挫折
    • 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某种攻击行为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8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29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0

      🎨10.3 获得物质和社会奖赏

  • a. 暴力行为的目的

    • 最终获得了物质和社会奖励
    • 对他人缺乏共情、自我价值膨胀以及对惩罚敏感度不高的精神病态者从暴力行为中得到了奖赏
    • 酒精对正常的共情情绪的产生形成暂时性的阻碍作用
  • b. 媒体对暴力行为的美化

    • 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越多,导致孩子产生越多的攻击行为
    • 电子游戏对游戏玩家的影响,越血腥,玩家被唤起的情绪越多,越具有攻击性

      💹10.4 获得和保持社会地位

  • a. 成功的繁衍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攻击只是附带的产物

  • b. 哺乳动物的雄性为了得到社会地位和领地进行竞争
  • c. 睾酮是竞争行为增加的原因
  • 较高的睾酮与较多的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具有睾酮水平较高的人更有可能扰乱法律、产生暴力行为、拥有惊人的性伴侣
    • 睾酮只是通过对他人支配的动机而对攻击性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 d. 侮辱与荣誉文化

    • 男性杀人犯当中,先前受到侮辱或者贬低而产生报复意愿的人更多
    • 大量关于攻击的试验表明,针对个人的贬低行为引发了攻击行为
    • 人们通常会为了颜面走上极端
    • 具有高自尊心的男性与那些长期处于低自尊的人相比,更可能产生攻击行为

      🔀10.4 保护自己或者群体中的成员

  •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必要时出于保护自己或者近亲目的而产生攻击倾向

    🔁10.5 减少暴力行为

  • a. 通过认知的方法对失控的负向情绪进行抑制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1
  • b. 合法的惩罚,调查发现无论财产的惩罚还是体罚的都没有明显减少暴力行为
  • c. 移除威胁
    • 对闹事者实施宵禁
    • 对愤怒者实施隔离,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实施干预

🎭11. 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11.1 定义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 a. 偏见、刻板印象:
    • 对一个特定群体所持的普遍态度,也是指我们对他们的感觉
    • 刻板印象化:先将一个个体归类到一个特定群体中,然后推断他拥有这个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
    • 刻板印象是对这个世界一种简单化的看待方式
  • b. 歧视:
    • 由于他人的群体身份而产生直接针对他人的行为
  • c.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的代价
    • 物质代价,几组数据表明
      • 超重的女性相比较瘦的女性的薪资平均低7%
      • 车行里的白人销售者会比黑人销售者的小费平均高出109美元
      • 2007年美国的9000起仇视刑事案件中,50%由种族偏见引起、18%是宗教偏见、17%性取向偏见引起的
    • 心理代价:
      • 在确认他人对自己有负向刻板印象的后激发的恐惧心理,同时也使自己更加难以发挥正常水平
      • 特别是面对困难任务时
  • d. 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的目的

    • 支持和保护自己的群体
    • 寻求社会赞许
    • 管理自我形象
    • 寻求心理效率

      ⛅11.2 支持和保护自己的群体

    • 人们会将更多的好处给予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和成员,而非群体外

    • 强大的个人和组织会在战略上利用刻板印象和偏见进行操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例如,白人创造“黑人是劣等人种”的目的就是为了侵略非洲

      👒11.3 寻求社会赞许

    • 寻求对重视之人的的认同和赞许,我们会为了同意他人发表的关于偏见等负向观点

    • 信仰宗教的教徒会将信仰看作交朋友、获取地位或困难时期寻求支持的机会

      🎴11.4 管理自我形象

    • 通过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其他群体,有利于打消自我怀疑,让我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 通过社会下行比较,将自己的群体看得更加优秀可以增加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 权威与偏见
    • 具权威主义的人更容易
    • 权威型人格的个体容易对权威产生屈从,而对那些被他们认为社会地位更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攻击性
    • 较低自尊的人对群体内成员表现出一贯的偏好,而对群体外成员持负向偏见态度

      ♊11.5 寻求心理效率

    • 唤起水平很高的时候,人们无法拥有足够的认知使自己超越刻板印象

    • 情境对我们的注意带来负担或者给我们带来压力的时候,我们会更加依赖刻板印象

      🔆11.6 减少偏见、刻板印象、歧视

    • a. 将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接触和了解其他群体成员

    • b. 发现不同群体中成员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减少偏见
    • c. 基于目标的方法,人们偏见和歧视是为实现他们的目标,使用替代方法实现目标可以有效减少偏见活

👨‍👩‍👧‍👦12. 群体

👨🏿‍🤝‍👨🏿12.1 群体的基本概念

  • a. 定义
    • 全体包含2个或者2个以上互相影响的个体
    • 一个真正的群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
    • 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普遍特征
  • b. 群体里“他人在场”的影响
    • 他人在场会导致生理唤醒,引发优势反应,同时对简单任务带来积极影响,对复杂任务带来不利影响
    • 群体中人们会失去个体身份感,人们会放松自己对不符合普世价值观行为的约束
    • 镜子里能观察到自己行为,能有效改变自己的负面行为
  • c. 真正的群体特性
    • 互相依存
    • 群体认同感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2
  • d. 群体的3个目标

    • 完成任务
    • 做出正确的决策
    • 获得领导地位

      👀12.2 完成任务

  • a. 减轻工作、分配任务

    • 人类群体的目标之一在于共同完成单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 群体懈怠也是群体的弊病之一,且个体倦怠在个人贡献无法评估时更容易发生
  • b. 群体的输出结果最高

    • 最高产的群体拥有互相弥补、具有群体任务需求紧密匹配的人格特征的成员
    • 团队成员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时,创造力更强
    • 人格、价值观、背景差异会导致较高的人员流动率
    • 多样化成员的团队,刚开始会相处困难,但融合以后同质化会更好,并更能客服困难、提高产出

      👑12.3 做出正确的决策

    • a. 互相自由共享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

    • b. 提供讨论可用的信息、信息使用方法,做出正确决策
    • c. 群体讨论的“增加不良决策”可能性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3

        🎨12.4 获得领导地位

    • 群体规模增加会导致组织变得难以控制,群体需要选择特定的个体来领导群体

    • 当群体比较成功时,领导会因为工作取得的成就而获得个人满足感
    • 群体的领导会因为群体成功而获得更多的个人认可、社会认可、物质回报
  • 谁会成为领导?
    • 高技能相关、拥有高智慧、专业知识水平
    • 被期望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群体中的人
    • 个人风格与当前情境相匹配的个体
  • 什么时候会有晋升领导的机会?
    • 现任领导离开群体
    • 群体扩大
    • 个体恰巧符合领导职位的要求

💦13. 社会困境:是合作还是冲突

🔱13.1 社会困境的定义

  • a. 定义
    • 具有自私自利、自我欺骗倾向的个体与更大范围的群体利益相互对立起来
  • b. 囚徒困境游戏
    •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4
  • c. 全球社会困境的目标

    • 在便利和资源上获得立即满足
    • 保护自己以及所重视之人

      ✅13.2 在便利和资源上获得立即满足

  • a. 影响获得立即满足、个体需求而忽略群体利益的因素

    • 提升利己的自我中心倾向
    • 个体关注得到立即满足,忽视长期、延迟的利益
    • 降低社会责任感和相互依赖感
    • 加剧竞争而非促进合作
  • b. 自利的个体、利他个体的影响
    • 自利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群体中的其他人员会提防、惩罚不合作的个体
    • 亲社会的个体有更多的兄弟姐妹,且亲社会取向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 亲社会的个体在恋爱关系中更可能表现出安全依恋型风格
  • c. 减少自私自利的行为

    • 禁止性规范帮助人们减少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承诺规范、互惠规范、公平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 身份可被识别的情况下,能有效减少自私自利的行为而增加合作的意向
    • 群体中某些成员坚持利他行为,则会改变社会规范和那些原本自私自利的行为
    • 法律力量、行政力量

      🧡13.3 保护自己以及所重视之人

      🎁13.4 增进群体间合作

  • 人们很自然的将人群分为内群体、外群体,并且偏私内群体、鄙视外群体

  • GRIT策略 (Graduated and reciprocated initiatives in tension reduction),成为公开强制对手同步进行冲突降级
    • 冲突一方率先展开和平行动,而进行第一步和平性退让
    • 和平性让步,退让的幅度一定要小
    • 和平方公开声明,如果对方同步和平行动,我方将采取更大的冲突降级行动
    • 利用互惠 + 承诺一致原理

💫14. 整合社会心理学

各种视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5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6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7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8

【End】
个人微信,欢迎有志之士共进交流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从今天开始懂心理学 - 图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