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我们学习了足够知识反过来回顾和进行“自我复盘”的时候,笔记,就成为了我们复盘和自我提升的一个基础工具。

本文针对的是自行拆解一本书,并对此探讨笔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识别原著的主要思想并重组思想、制作成读书笔记的具体制作方法,本文对网上流行的“康奈尔笔记法”、“九宫格笔记法”不做深入讨论,仅分享个人的笔记心得。
别人家的笔记提纲、有导图、有图表、排版简洁、易于阅读,而为什么我的读书笔记只有大段大段的“蝇头小楷”充斥整个页面呢?让我们来好好解读,如何做成“别人眼中的优秀读书笔记”。
image.png


1. 为什么要制作读书笔记?

我们每天在信息的海洋里被各种广告牌、手机信息、社交媒体、各种APP等不同渠道超过3500多条的信息所充斥,那么如何让大脑准确深刻的理解、记忆甚至运用我们所阅读的优秀著作里的内容和工具呢?答案有两条:一是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和去粗取精的能力进行筛选、保存;二是制作笔记进行温习、回忆和运用。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曾提出做笔记的3大好处:保持清醒、主动思考、帮助记忆。
image.png
樊登老师的新书《读懂一本书》里就有大量的关于做笔记的印记,包括多张樊登老师的手绘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作为个人来说,最大好处就有3条,对此一一论述。
第一,整理思路,提升逻辑思维。在我自己读完了一本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主要了解了精神病人的几种由来。一是遗传,因为作者在书中曾说过,没有人是完美的。二是后天的影响,如高考多次受挫而导致的精神错乱,以及长期自闭导致的幻想症、人格分裂等等。其次我为了回顾这本书里,特意将故事里的精神病人分成了几类:科学的疯子、悲情的患者、妄想和幻想症、人格分裂者。如果仅仅读完这本书,可能会因为其中的感人故事而把它当做一本小说,但是当我们需要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通过思考、归纳、分类,这样促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了逻辑和结构化的提升。
第二,回顾与反思,提升认知。我们随意可以用Kindle或者任何电子书来打开一本书,只是我们要找回当初的精华内容,要实现精准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得一页一页的翻。所以,当我们制作好了笔记,我们打开笔记的APP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回顾精华内容。例如,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沟通和管理问题的时候,我会偶尔把《新经理24准则》中的沟通管理部分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标,借以反思、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力。
image.png

第三,分享,提升影响力。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很多人,极度缺乏耐心和坚持。如果你和朋友推荐一本书,大概率他/她是不会去读完的,但是如果你分享一篇你的笔记,告诉他这本书你整理好了精华内容,只用花10分钟可以看完,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高出很多。一方面对方可以看到你思想的结晶又不用浪费他几小时甚至几个星期,二是一份逻辑清晰的笔记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你朋友的认知,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2. 读书笔记都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在制作读书笔记之前,我想简单的阐述一下我所理解读书笔记的主要结构。一篇完成的读书笔记,至少应该包含以下4个方面:

  1. 提纲。在最开始的读书笔记里,我是使用Mindjet Manager思维导图来进行制作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抽丝剥茧,分解原著的叙述结构、大致框架。
  2. 主题、分论点。任何一本著作,必将回答读者至少1~2个问题,主要思想以及如何进行分类阐述的,这也是读书笔记的核心内容之一。
  3. 论据。在一些经典的著作里,添加一些有说服力的论据,如数据、事实等会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在回顾或者作为素材来讲解、分享的时候,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而丰富多彩。如果只有主题、分论点,那么这是一篇提纲而已。例如,在这一本读书笔记【《说服》罗伯特·西奥迪尼告诉你不为人知的说服“套路”】里,我不仅列出了说服套路里的原理和结论,更把原著里的试验放出来,用以说明“增加便利贴能提高对方填写问卷的意愿度”。如下:

    image.png

  4. 图表。前文提到,我们每天充斥3500条以上的信息,我们不得不花心思让来博取别人眼球和关注,而对自行制作的读书笔记来说,更是一种帮助自己加深理解的神器。比如在【拒绝语言暴力,用这样的“非暴力沟通”姿势打动他人】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我使用了眼睛代表观察、心型图代表感受、放大镜代表需求、喇叭代表请求来加深4个步骤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来说明问题,让我们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跳出这4个图标,用以说明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

1591452245750-73f590a1-8491-4574-96df-ee0d1ea8f5b9.png


3. 如何笔记如何制作?

简单的3步走:读懂书、搭框架、丰满羽翼。

第一步,读懂书。

如何读懂一本书,可以参考来自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其核心观点是针对一本书进行4个问题的解读,它们适合用在我们读的任何一本书里去运用。
如何读懂一本书.png
譬如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我们抽丝剥茧的解读它。它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逻辑的写作和表达?”,那么答案就是利用金字塔原理的特点“结论先行、重点突出”。其中运用了一个“与老板预定会议”的例子:

  • 错误的表放方式冗长而逻辑混乱

image.png

  • 正确的方式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image.png
那么,它的分论点都有什么呢?本书回答了什么是金字塔结构、如何搭建金字塔结构、如何进行金字塔逻辑思考和表达这3个大的论点。
这本书有道理吗?根据个人工作多年的经验,职场上一些同事对逻辑思考、逻辑表达是毫无意识的。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对很多人来说是通俗易懂、易于学习,也是很容易学以致用的。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对工作报告、总结进行提炼,能够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

第二步,搭框架。

之所以要有框架,就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厘清思路,让我们用一种特定的思路了解书本的结构。比如说,小说的结构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工具书的框架结构一般3步:第一工具/方法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用它,以及第三如何用它;一些着重讲一个观点比如《黑天鹅》,再用并列结构解释了何为黑天鹅、我们无法预测黑天鹅、以及极端的灰天鹅等等。
在此,深入探讨我所使用的搭框架模式。

  • 方法A,入门级,按照书本的目录来搭框架。目录或者提纲,是我们笔记制作的核心工具之一。在《说服 - 全球顶尖企业的商务沟通之道》里,作者杰瑞魏丝曼讲到一个古罗马的演说家,他之所以能够在罗马广场上进行长达几个小时慷概激扬的演说而不用文稿,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脑海里的提纲与他演讲广场上伫立的一根根“罗马柱”相对应起来了。每当他讲到一个主题,他就会盯着那一根罗马柱进行整理思路。然后在开始下一章节的时候就开始盯着下一个罗马柱进行快速思考和整理演说内容,这其中的罗马柱,我们简单的理解为一种隐形的链接全文的“大纲”或者目录。

image.png

  • 大部分人在读书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思考作者用何种叙述方式和逻辑来写这一本书的。所以,方法A的简单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就地取材 — 用作者自己的目录来进行帮助我们整理思路,来把他的目录作为我们要学习、演说、分享的罗马柱。在《麦肯锡工具》这本书里,我就简单的用亿图软件Mind Master制作了思维导图,根据作者的目录把麦肯锡工具分成2大类Team 和 Focus,再把TEAM分成Talk、Evaluate、Assistant、Motivation……那么这就是最简单的罗马柱,也是我们回顾原著内容、反思这本书的时候的参考提纲。

image.png
麦肯锡工具.png
从刚刚开始制作笔记到高阶段的笔记制作,都可以使用这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好处就是:简单、实用、无脑!

  • 方法B,理解、消化以后重组搭框架。讲述一个观点、一个故事,或者论述一个主论点,常见的逻辑讲述结构有分论点并列式、层层递进深入式、问题提出和解决式等多重叙述结构。
    • 首先值得参考的一部分,是被大部分人所忽略掉的“序言”,非常多的作者在需要中都会强调几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是获得作者逻辑讲述结构的重要途径。比如在《韩非子》这本书里,译者在序言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几个章节、段落之间的关联。

1.jpg
2.jpg

  • 不过很多书籍的序言里,是没有明确写出几个章节的逻辑关联的,或者说作者的目录可供参考性非常弱。那么就需要我们用最简单的逻辑方法来,个人建议使用的方式有2种:1是归纳推理,找出并列式的分论点,再进行逐个论述。例如在诺瓦·戈尔茨坦 / 史蒂夫·马丁 / 罗伯特·西奥迪尼合著的书《说服: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同》里,共提出了60个实用小技巧。

image.png

  • 那么我们将读书笔记做成60个小技巧展览,就几乎等于原封不动的全盘照抄了。因此我结合了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力六大原理:互惠、喜好、社会认同、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并对这60个技巧进行分类。最后以金字塔形式的结构进行思考,通过归纳总结、并列展示的结构化工作,将60个小技巧与六大影响力原理完美挂钩,对以后的回顾、自我反思、分享是大有裨益的。

说服 - 笔记.png

  • 再次,我们针对一些工具书、方法+实践操作书目类,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西蒙.斯涅克在《从“为什么”开始》书中提出了一个黄金圈法则,使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制作读书笔记。

image.png
黄金圈法则推崇的是先了解为什么,再了解如何做,最后再执行做什么,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原始理论。毕竟读书笔记是我们自己的,因此可以更改What、Why、How的顺序,例如在《自控力》笔记中介绍第一种工具的时候,就使用了Why、What、How的形式来总结如何设定和分解小目标来实现长远的大目标。
image.png
本步骤小小总结一下,搭框架的方式有几种:

  • 不费脑细胞,照抄原著目录;
  • 重组书本结构,使用并列式。如使用金字塔结构,横向并列进行拆解;
  • 重组书本结构,使用递进式。如使用黄金圈法则的What、Why、How或者更改三者的顺序。

    第三步,丰满羽翼。

    何谓丰满羽翼?制作一片读书笔记,以我的理解除了框架更需要“内容”。而这一部分,就是除了提纲、主题之外的关键分论点、支持论点的主要论据、文中的金句、发人深省的故事等等。有血有肉,才是一篇完整的笔记,也更加容易被我们所记忆、所认同。

有血有肉,来自何方?有2个方面。

  1. 读书时在原著上的笔记记录。当我们看到一段或者几句让我们觉得扩展了知识,刷新了认知或者让单纯让我们觉得喜欢、认同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划线的方式进行标记。所以,第一个需要添加的内容就来自我们自己从书本上精选并标记出来的内容。

image.png

  1. 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 — 我们在每一章节的后面,列出每一张的分论点 + 分论点的论据,然后结合每一章节我们的笔记,最后组合成一本书完整的笔记。例如,在读到《说服: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同》的第十四章【制造足够的惊喜】这一节时,我把这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命名为“服务员的套路小糖果”并将其列入六大影响力“互惠”之下(虽然原著中并未说明其属于“互惠”原理之下),并将其中几个数据进行了标记—不同行为得到的不同小费分别是3.3%、14.1%、23%。在后来制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精炼汇总的变成3句话来进行说明,并加上来故事结论,最终说明了小礼物所带来丰厚回馈,整段笔记论述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非说教了,如下图。

image.png
假如我们只是在笔记中写上“送礼物要有份量、有意外、有惊喜”,这一段也只是如同嚼蜡的文字堆砌而已。

本步骤小结:

  1. 通过读书过程中对感兴趣的段落、句子、知识点等精华内容进行标记,为以后的大纲添砖加瓦提供原材料;
  2. 或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每个章节后手写列出本章的分论点 + 分论点的数字论据、故事论据;
  3. 结合以上任意一种方法,融入大纲,完成笔记。

4. 基础软件推荐

  • 电脑端常用的软件有:ONE NOTE、幕布、印象笔记、石墨文档、语雀。其中除了语雀没有手机APP,其他均是电脑、手机APP都有,且能实时同步。简单的展示一下使用方法和感受,不做重点讲解。
    • One note:微软出品的笔记软件,如果没有网络同步的问题,那应该说不会衍生出其他的笔记软件了。
      • 优点:类似PowerPoint的操作,排版非常自由,可以完美的导入Office系列软件里的东东,比如我们在PPT、Word里生产了一个SmartArt的组织架构图,那么直接在Word、PPT里复制,到One Note里粘贴,就成功了。另外,它使用“大笔记本 (相当于文件柜) - 小笔记本 (带分页功能的文件夹)- 文档 (分页文件夹里的笔记稿纸、文档)”的方式来进行分层管理,非常适用于分类整理笔记。
      • 缺点:目前的同步存在很大的问题,手机与电脑之间的同步非常慢。如果是自己使用,不供分享还是不错的。
      • 软件界面

image.png

  • 幕布:字节跳动的APP,作为制作大纲、目录的绝佳电脑软件和手机APP。 【重要!!!初学者推荐!】
    • 优点:操作简单!重要是事情说3遍,操作简单,操作简单!只要你会回车键,你就会制作幕布大纲。折叠功能非常实用,想看的话内容全盘展示,不想看的话可以折叠,是不是很nice?
    • 缺点:不适合插入多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等。因此,适合做大纲,但是写文章就不太合适了。
    • 软件界面

image.png

  • 印象笔记:使用过几次,没有足够的经验,无法评判。
  • 石墨文档:类似OFFICE365或者称之为在线office,参考office的PPT、Word、Excel,功能还在不停的完善中。
    • 优点:在线编辑功能很强大、易于上手、功能齐全
    • 缺点:暂未发现

image.png

  • 语雀:可以称之为读书笔记里目前功能比较强大的一款软件了,几乎也是和Office里编辑功能类似。 【重要!进阶者推荐!!!】
    • 优点:操作简单、易于上手,多功能插入包含流程图、思维导图各种常用的工具,是最大的亮点。
    • 缺点:目前没有手机APP,是最大的硬伤。

image.png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