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突然想到去年是这个时间正好在Cynefin™Practitioner基础课程,是与ThoughtWorks合作的中国大陆首课。课程中大量都是问题和互动,还去了户外找线索也是很有趣啊,令人怀念的秋高气爽的11月上海外滩。目前疫情尚未结束,下次这样的课程可能要等很久了。
我又去把课程中主要文章David Snowden在2007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A Leader’s Framework for Decision Making》翻出来读了一遍。当时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反复读几遍,抽象的,科学的词语和语句,很难理解。其中关于理解复杂性understand complexity - 复杂性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使用数学模型的新方式。正好前几天评论了一篇语雀文章,其实我当时写了第一遍回复,是轻松的举例说明的,但是感觉不太对,没发出删除了,再思考后,回复的内容更加符合我想表达的意思,虽然其中关键词是复杂性,规则,商业社会,人类社会,分类法,二元方法论,因果关系,但是我感觉组合的全文是易理解的。
是的,这就是一种思考方式,与其他思考方式融合并行处理各种信息,想了一个比喻,我把它称为“颅内发动机”增强动力引擎,下次可以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介绍复杂系统。

2020年11月15日

近期整理了30个问题,计划联系专家们请教。比如其中一个问题方向是探讨书籍《创造知识的企业》中的观点:

  • 如何看待野中郁次郎提到的三个目标?本书有几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可简要概括如下:一是向西方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介绍一下在日本企业发展起来的组织知识创造新理论;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一些日本企业在创新方面能够持续成功;三是基于日本企业和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融合,开发一个如何管理企业的通用模型。
  • 如何理解“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是“集体知识”的一种形式。”?
  • 如何理解“从本质上讲,知识创造过程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集体创造过程。”?
  • 如何理解“正是基于我们作为人类的全部特征,我们才可以进行知识创新。”?
  • 如何理解其提到的“超文本组织的概念”?

2020年11月27日

管理是博雅艺术,来自近期在看彼得·德鲁克先生的一本书《不连续的时代》,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邵明路先生的推荐序一(部分引用)

虽然他因为创建了现代管理学而广为人知,但他其实是一名社会生态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管理则是新出现的用来改善社会和人生的工具。管理因而成为传统上所说的“博雅技艺”(liberalart)——是“博雅”(liberal),因为它关切的是知识的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是“技艺”(art),因为管理就是实行和应用。


2020年11月30日

差不多密集使用语雀是在去年的11月下旬,我刚刚计算了下所有文档总数是751篇,一些完整的,一些写了一半的,还有一些是标题和备注。我把写笔记练习作为一种静默的输出过程,无论写了什么,累积起来就是过去一年“好奇和探索”啊。
11月围观了但是还没动手研究的Culture 500
https://sloanreview.mit.edu/culture500?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newsletter&utm_campaign=Culture500
10月就关注了近期陆续发生的推荐几个事件:
https://www.futurefestival.com/
https://websummit.com/tickets
https://winners.webbyawards.com/win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