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之美》

    德内拉·梅多斯
    64个笔记
    前言

    原文: Having spoken of transcendence, I need to acknowledge factionalism as well.
    这里读得不顺,看了原文,我认为这里应该翻译是承认派系主义,而不是感谢派系之争。 既然讲到跨越,我还要感谢派系之争。

    引言 系统多棱镜

    管理者所遇到的问题通常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在由一系列复杂系统构成的动态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能只是解决问题,而应善于管理混乱的局势。

    无处不在的系统

    一旦我们看清了结构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便能开始了解系统如何运作,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让系统转向符合人们预期的行为模式。


    在接受现代的理性分析教育之前,我们人类早已与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打过交道,并且驾轻就熟。举例来说,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我们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种器官之间相互连接、协调运作、自我调节和成长。

    重塑系统,发现更大的世界

    这种“归罪于外”的思维习惯,几乎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去责备或怪罪他人,推脱自己的责任,并迷恋于寻找能够摆脱或解决问题的“控制按钮”、“药丸”、产品或技术支持。


    本书所讲的就是观察和思考世界的不同方式。


    为了便于各位读者更好地理解系统,我会尽量用“非技术化”的方式来论述,少用一些数学公式或计算机语言。


    以此为基础,我会带领你共同讨论这些系统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如此优雅地运作,为什么它们经常让我们感到出乎意料、到处碰壁。我也会解释系统的一些“怪异”特征的成因:
    ●为什么系统中的每个要素或事物都在忠实、理性地运作,而所有这些善意的行动加起来却经常得到很差的结果?
    ●为什么系统整体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于或慢于每一个成员的想象?
    ●为什么过去一直奏效的一些做法,现在却突然失效了?
    ●为什么系统会突然毫无任何征兆地,呈现一种你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行为?


    系统思考研究者有时将这些常见的、会引发特定行为的系统结构称为“系统基模”(archetypes);而我在准备撰写本书时,将其称为“系统的陷阱”,后来我又加上“对策”二字,称其为“系统的陷阱与对策”,因为这些基本模型既是一些顽固、棘手和潜在危害性极大的问题的根源,也是实现有效行为改变的“杠杆点”。只要懂得系统原理,就可以在恰当的地方施加干预措施,从而获得期望的转变。

    第1章 系统之基础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从这一定义可见,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一个系统中可能包含很多子系统,而它也可以嵌入到其他更大的系统之中,成为那个更大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系统可以自组织,并且常能通过局部的瓦解来进行自我修复;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多系统还可以自我进化、演变,生成另外一些全新的系统。


    从关注要素到透视游戏规则


    苏菲教育故事
    因为“一加一等于二”,所以你自认为只要知道“一”,就能知道“二”,但是你忘了,你还必须理解两个“一”之间的关系。


    请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才能知道你观察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堆材料的集合?
    1)你能够识别出各个部分吗?
    2)这些部分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3)这些部分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和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吗?
    4)这些影响和长期的行为在各种环境中都是固定不变的吗?


    在一个大学系统中,内在连接包括入学标准、学位要求、考试和分数、预算和现金流、人们的闲谈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交流,这或许才是整个系统的根本目的。
    系统之思
    系统中的很多连接是通过信息流进行运作的。信息使系统整合在一起,并对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系统中的某些连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流,例如树干中的水分,或者学生在大学中的改变;还有很多连接是信息流,也就是系统中影响决策和行动的各种信号。


    系统之思
    总的来说,“功能”一词常用于非人类系统,而“目标”一词则用于人类系统。但它们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系统兼具人类和非人类要素。


    几乎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确保自我永存。


    系统之思
    系统中最不明显的部分是它的功能或目标,而这常常是系统行为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这样,你看到的世界就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你将停止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开始探寻“系统究竟是怎样的?”反馈的概念让我们看到,系统本身就可以产生其自身的行为,这是认识世界的一把新钥匙。

    第2章 系统大观园

    单存量系统
    系统1.1:一个存量、两个相互制衡的调节回路的系统
    典型代表:温度调节器


    系统1.2:一个存量、一个增强回路以及一个调节回路的系统
    典型代表:人口和工业经济


    系统提示
    测试模型价值的问题
    1)各种驱动因素会不会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
    2)如果驱动因素这样发挥作用,系统将以何种方式应对?
    3)影响各种驱动因素的又是什么?


    系统之思
    模型的价值不取决于它的驱动情景是否真实(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对此给出肯定的答案),而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反映真实的行为模式。


    系统1.3:含有时间延迟的系统
    典型代表:库存


    双存量系统
    系统2.1:一个可再生性存量受到另外一个不可再生性存量约束的系统
    典型代表:石油经济


    系统2.2:有两个可再生性存量的系统
    典型代表:渔业经济

    第3章 系统之美:系统的3大特征

    三个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


    如果系统被一大堆常数所禁锢,它就很难成长和进化。


    如果有一组反馈回路,可以修复或重建反馈回路,系统的适应力就比较强,也可称为“元适应力”(meta-resilience)。由具有更高适应力的反馈回路组成的“元元适应力”(metameta-resilience),往往具有更加复杂的系统结构,有更强的复原能力,可以学习、创造、设计和进化。这类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系统之思
    适应力总是有限度的。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相反,一直保持恒定的系统恰恰是不具备适应力的。


    实际上,人们经常为了稳定或者提高生产率等目的而牺牲系统的适应力,有时候也可能会为了其他一些更容易被识别的系统特性而破坏系统的适应力。


    系统之思
    不能只是关注系统的生产率或稳定性,也要重视其适应力,即自我修复或复位的能力,战胜干扰、恢复机能的能力。


    系统所具备的这种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被称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对于一个有机系统而言,自组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特性,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系统之思
    层次性是系统的伟大发明,不只是因为它们使系统更加稳定和有适应力,而且因为它们减少了信息量,使得系统各部分更容易记录和跟进。


    系统之思
    系统的层次性表明系统是自下而上进化的,上一层级的目的是服务于较低层级的目的的。

    第4章 系统之奇:系统的6大障碍

    从中,我得到以下三项启示:
    ●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模型。每一种语言、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模型;所有的地图、统计数据、图书、数据库、方程式和计算机程序,也都是模型;包括我们头脑中认知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即心智模式,也是模型。所有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世界,永远也不可能是。
    ●我们的模型通常是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为成功的一个物种的原因。尤其是我们经由对周围世界的直接观察、深入体验所建立起来的心智模式,包括对自然、人和组织的认知,是非常复杂而精密的。
    ●然而,与第二点相反的是,我们的模型仍远远达不到能完整地描绘世界的程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会犯错误、会感到出乎意料的原因。在同一时间里,我们的大脑只能跟踪少数几个变量。哪怕基于正确的假设,我们也经常会得出不合逻辑的结论;或者依据错误的假设,得出看似符合逻辑的结论。例如,对于一个指数级增长过程所引发的增长量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惊讶;而对于复杂系统中的振荡,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凭直觉从容应对。
    系统之思
    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模型。虽然我们的模型确实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但远未达到能完整地代表真实世界的程度。


    为了在复杂的世界里自由遨游,你需要把注意力从短期事件上移开,看到更长期的行为,看到系统内在的结构;你需要清晰地界定系统的边界,以及“有限理性”;你需要考虑到各种限制性因素、非线性关系以及时间延迟。如果不能很好地兼顾系统的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等特征,你很可能会误读系统、不当干预或者错误设计。


    如果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事件是如何积累形成动态行为模式的,我们就不会感到太惊讶了。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善于进行系统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数据,了解系统的历史情况以及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这是因为,系统行为的长期趋势为我们理解潜在的系统结构提供了线索,而系统结构又是理解系统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的关键,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系统结构是各种存量、流量和反馈回路的相互关联与作用。


    系统思考需要反复审视结构和行为,善于系统思考的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事件、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们太沉迷于系统产生出来的事件,却很少关注系统行为的历史,也不善于从后者中发现线索,去揭示潜在的系统结构。要知道,系统结构才是系统行为与事件产生和演进的根源所在。


    当我们进行系统思考时,一个基本的误解是容易把它和另外一个流行词——“副作用”混淆。“副作用”这个词意味着,存在一些“我没有预见到或者想到的”结果。其实,副作用只不过是“主要结果”的副产品而已。进行系统思考很难,我们很容易曲解自己的语言,为自己开脱,让自己相信没有必要这么做。


    所谓的边界,只是人为的区分,是人们出于观察、思考、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的需要,而在心理上设定的或社会上一般公认的虚拟边界。


    系统最大的复杂性也确实出现于边界上。


    因此可以说,恰恰是边界上的无序、混杂,成为了多样化和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系统之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孤立的系统。如何划定系统的边界,取决于你的分析目的,也就是我们想问的问题。


    其实,“我的模型比你的大”只是一个浅薄的想法,其结果是分析过于庞杂,堆积了大量的信息,反而遮掩了问题的真实答案。


    理想情况下,对于每一个新问题,我们都应该在头脑中为其划定一个合适的边界。但是,我们往往很难保持这样的灵活性。一旦我们在头脑中划定了一些边界,它们就会逐渐变得根深蒂固,甚至理所当然。


    系统提示
    正确划定系统边界
    从某种程度上看,划定系统的边界需要较高的艺术性。请记住:边界是我们自己划定的,对于新的问题,出于不同的目的,可能需要并且应该对其进行重新考虑。事实上,在面对每一个新任务时,都应该忘掉在上一次任务中行之有效的边界划分;而针对当前问题的需要,应创造性地划定最合适的边界。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系统动力学领域,一个经典模型是由系统动力学奠基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杰伊·福瑞斯特开发的公司成长模型。


    我们经常对事物发展需要多少时间感到出乎意料。对此,福瑞斯特告诉我们,当我们在搭建模型或应对延迟时,可以先去问一问系统里的每一个人,他们认为时间延迟有多长,对其进行分析、做出最精准的预测,然后再扩大三倍。


    有限理性


    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更多的现实是,人们倾向于理性地从自己短期的最大利益出发,但每个人的行为汇集起来的结果却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系统之思
    要想改变行为,首先要跳出你所在系统中固有的位置,抛弃当时观察到的有限的信息,力求看到系统整体的状况。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可以重构信息流、目标、激励或限制因素,从而使分割的、有限的、理性的行动累加起来,产生每个人都期盼的结果。

    第5章 系统之危与机:系统的8大陷阱与对策

    约翰·罗尔斯顿·索尔
    政治学家
    理性的精英们相信,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世界上每一件事做到一览无余,但是他们都缺乏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从马克思主义者到耶稣的信徒,从哈佛MBA到部队军官,都是如此……虽然主张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如何使特定的系统有效运作;同时,社会文明也日益变得没有目标和难以理解。
    对于时间延迟、非线性、模糊的边界,以及其他一些令我们出乎意外的特性,在任何系统中都可找到。一般来说,它们是系统固有的特性,不可以被改变。

    第6章 系统之杠杆点:系统的12大变革方式

    在世界模型中,人口和经济增长率都是杠杆点,因为只有减缓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才能让很多调节回路有时间发挥作用,包括技术、市场和其他调节措施,所有这些机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间延迟。

    第7章 与系统共舞:系统的15大生存法则

    在工业社会长大的人,若热衷于系统思考,很可能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可能会假定,通过系统分析,可以认清系统中的相互联系以及复杂纠葛,借助计算机的威力,最后找到预测和控制系统的钥匙。不幸的是,这是错误的观念,其根源在于工业时代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即相信存在一把预测和控制的钥匙。


    观察系统中的各种变量如何一起变动或者不一致地变动,是非常有趣的。但是,你要去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人们对于发生的状况的解释,这样可以规避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因果假设。


    语言可以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它,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理解和新的现实。事实上,我们不是在讨论我们所见的东西,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能够讨论的东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语言的交互作用,这两者都是“过滤器”,影响着我们能看到的事物……语言和组织的信息系统都不是客观地描述外部存在的方式——它们从根本上塑造了其成员的感知和行动。要重塑(社会)系统的测量和沟通系统,就要在最根本的层面上重塑所有潜在的交互作用。与战略、组织结构或文化等比起来,语言作为现实的表述方式,是更为根本的。

    模型公式

    模型公式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