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很多公司都设有专门的增长团队,直接向 CEO 汇报,为的就是避免和其他部门产生冲突。因为增长需要全局视角,会涉及到大量跨部门的协同工作,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日常工作,毕竟资源总是有限的。另外,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增长和体验之间存在冲突,所以需要有增长团队和传统的职能团队同时存在,好形成制衡关系。增长和体验并不冲突。

增长和体验并不冲突

增长和体验之间真的存在冲突吗?如果你已经理解了“增长”不是绩效指标的提升,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带来产品价值的提升;“体验”也不是你理解的要把最好的带给用户,而是把用户最想要的、最核心的给他,同时忽略其它不重要的,用最小成本触发“增长”。那增长和体验其实并不冲突。
比如,有一款阅读产品,本来用户可以在网络上阅读它里面的完整文章,可现在为了提升 App 的下载量,改成只显示 30% 内容,如果想继续阅读就要去下载 App。这样下载量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设计师认为这样影响了用户体验,背离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初衷,认为增长和体验难以两全。其实依我看,如果能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这两者并不矛盾。就以这个阅读产品来说,如果它的核心优势是文章质量好,那对于用户来说,只要能阅读到他想要的文章就好了,他并不在乎是不是要为此多下载一个 App。
也就是说,只要能满足核心需求,用户完全可以忽略其它的小瑕疵。况且这些“瑕疵”还可能和他的核心需求相冲突呢,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做增长必须要学会“抓大放小”,而职能角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关注专业性,太过追求“面面俱到”。中国有很多老话,比如“一白遮百丑”“柿子要捡软的捏”“擒贼先擒王”等等,都是在强调抓大放小,力求用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价值。

做增长不是抢别人“饭碗”

增长这个“新物种”好像成为了传统职能的巨大威胁,尤其是谁都可以做增长这件事,就更让人恐慌了。但真实情况并非很多人想的那样,增长不是抢别人活的新职能,而是各个职能都需要拥有的底层能力。
有个电视剧叫《法医秦明》,以男主人公法医秦明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和法证李大宝、刑警队大队长林涛组成的黄金组合携手其他警官屡破要案的故事。在看剧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弹幕中不断出现类似的评论:现在的法医都没事干了吗?法医为什么出现场?有了这样的法医,警察都可以放假了……

image.png

的确,在大家的眼中,法医应该穿着白大褂,老老实实地低头解剖尸体才对。离开了手术台,去任何地方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然而实际上,法医出现场以后,结合尸体上观察到的细节,能够帮助刑侦发现更多线索有助破案。而不是仅出具一份验尸报告了事。这不是跟现在互联网的情况很相似吗?职业分工过细使得很多人只关注自己“份内”的工作,而忽略了彼此协作获取终极价值。在这个电视剧里,围绕最终的价值“破案”,法医秦明没有拘泥于自己固有的工作范围,而是和刑侦紧密配合,最终实现了更大的价值。所以你说他有增长意识吗?肯定是有。他做了和增长相关的事情吗?当然是做了。他抢了别人饭碗吗?没有!

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做增长不会抢走别人的光芒,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人人都具有增长需要的协作意识,朝着最大价值出发,那么人人都可以获得自己最终想要的。当然,前提是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沟通,确保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闷头动了别人的奶酪。

步步为营做增长

如果真正理解了增长的含义,那么不同职位之间的冲突、增长和体验之间的冲突,理论上都只是伪命题而已。当然,想做好增长,除了掌握方法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推行的手段,要戒骄戒躁,“步步为营做增长”。如果一件事情一定要特别“努力”的话,说明这件事时机未到或是方式不对。增长本身是一件四两拨千斤的事情,所以要的是“巧”,而不是费劲气力不讨好。所以对于增长来说,“方法”比“努力”重要的多,大家一定要记住下面这三点。

首先,做增长不能单独行动。
你要先获得领导的支持,然后在过程中拉上相关同事一起,让大家发现这个事情对公司对产品都有很大帮助,这样才容易推行下去。

我建议大家现在就尝试走动起来,和自己的领导以及相关的业务同事好好聊一聊。一方面促进感情为后面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要及时了解领导层的方向及想法,以及其他同事都在做什么、关心什么,这样才可能打通“职能墙”,助力增长。

我注意到很多朋友都不喜欢主动和领导沟通,这是很不利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的。之前有学员在我的鼓励下尝试主动去沟通,效果非常好,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

其次,做增长要缓慢推进,不要伤筋动骨大动干戈。先从一点小事做起,得到认可后再慢慢延展,这样才容易得到支持及需要的资源。比如在宜人贷,我们最早从优化 H5 营销落地页面开始,再慢慢优化 App 的 H5 介绍页,继而优化 App 其他页面,再到组件化批量增长,最后又到唤醒沉睡用户……整个过程感觉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惊人的成果。所以,我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曾经多么“努力”的推行什么,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顺势而为。
第三,做增长要寻找合适的土壤和机会。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离开阿里后不继续在大公司工作,为什么要选择宜人贷?一位行业前辈的话可以替我回答:“在大公司,你能学会很多‘套路’,然而靠套路无法成为高手”。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套路会深深地把你角色化,让你更有章法地工作,但却不再习惯创新和决策。就好像我们认为法医一定要老老实实解剖尸体一样,这就是对角色固化的认知。而创新正相反,要突破思维限制找到一个新的发力点,也就是“巧劲儿”,这是做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要放弃原有的那个“专业”的自我,重组一个新的自我。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