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看见
作者: 柴静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3-1-1
页数: 405

看见 - 图1

这本书需要皱着眉头读下去。

不仅有各章所记述的社会事件的真实残忍,柴静等等媒体人对自己职业的反思,还有柴静捉急的文笔带来的阅读成本。

抛开阅读成本不谈,在零散的字里行间中,没有看过柴静访谈节目的人,也能大概拼凑出事件的经过。

非典时的深入战区、少年集体自杀事件、高跟鞋虐猫女、山西的环境污染、药家鑫,每一起事件的背后,柴静难能可贵的着眼于事件中人,通过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探索人的想法,而非单纯的猎奇事件本身。

这也是看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以下是我读各章所作的笔记。

笔记

看见
柴静
19个笔记

◆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柴静在面对非典的大疫时,也发出了这样迷茫的声音。安稳的生活,底部都是暗流涌动,如大江大河。

我原来以为这一辈子,就是每天想着怎么把一个问题问好,把衣服穿对,每天走过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这么到死,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非典时期的惨痛,如今在武汉也一样上演了。人死多了看着像数字,但是却是死亡发生了这么多次,家庭也破碎了这么多次。

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又把妻子儿子感染了,想尽办法要住院,只能找到一个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

◆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少年集体自杀事件里,隐藏着死亡教育的缺失。

苗苗的裤兜里装着她的遗书,开头是:“爸爸妈妈,你们好,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到另一个世界里快乐生活了。”

◆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民营经济早期发展的艰辛,从此可见一斑。

一位民营企业家被双规,因为他“不听话”,在“市长和市场之间选择市场”。企业家腿中间夹张白纸,对墙站着,纸掉了就被打。他被判了三年,“挪用资金罪”

◆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记者直面了社会的黑暗,用血写文字。现在呢?

再往前走是水房,笔录里说戒毒人员挨打的时候就跪在这里,用脚后跟砸,打完灌一碗水,如果不吐血,继续打。冬天的话,要脱光衣服跪在水龙头下,开细细的水柱,从头顶淋下来。

我之前还在疑惑,为什么同性恋的艾滋病感染率这么高。原来是这样

很多同性恋者只能在浴池和网上寻找性伙伴。我们对浴室经营者的调查显示,这种方式中主动使用安全套的人非常少。一个提供性服务的男性性工作者说,多的时候一天他大概与四五个人有性接触,大部分顾客都有婚姻。

◆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逃不掉的人,除了沉默中爆发,也没有什么选择了。杀丈夫的女人,本就求死了。

她当时没有还手。 她被打了二十年,忍了二十年。她说不知道最后怎么会动手杀人,那二十七刀是怎么砍下去的,一片空白。“我可能是疯了。”她说得很平静。她在法庭上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护。 村子里七百多人联名请求法院对她免于处罚,死者的母亲就住在紧挨着他们卧室的房间里,八十多岁了,为她求情:“她是没办法了,没办法了呀。” 我问:“他打过您么?” 老人说:“喝醉了谁也不认,一喝酒,一喝酒就拿刀,成宿地闹。”

现在的防家暴法依然不完善,形同虚设。

是啊,你说得对,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们家乡的水,确实毁了。排污往地下水里排,断绝子孙后代的生路。山西的黑经济,这几年断了也是好事。但是又变穷的人该怎么办呢?

搬家到小学家属楼后,我家自来水是咸苦的,难以下咽,熬粥,粥也是咸的。家家都这样。像喝铁钉一样。后来查了一下,可不是,“县城水的矿化度高,含氯化物、硫酸盐、铁”。

◆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本章实际上在论述依法治国任重道远,抗争的人被吊起来打,而民众大部分总在沉默。公民的政治意识被压抑的太久,以至于学会了逆来顺受少惹麻烦。

按照黄奇帆市长的说法,一个社会按照经济的发达程度,公民的需求会有三个阶段,贫穷时想挣钱,温饱时想文化,有钱了就想政治。我们还没有发展到第三个阶段。

年轻的时候,是对社会参与最有热情的阶段,可是我到做了记者,才去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政治和我有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依然缺乏向权威抗争自己权利的精神。权力必须在血与火的抗争中才能获取。

郝劲松打赢铁路发票的官司后,很多人以为他会和铁路结下梁子。但后来他乘车时,乘务长认出了他,亲自端来饭菜,问他:“发票您现在要还是吃完我再给您送过来?” “你靠什么赢得尊重?”我问。 “靠我为自己权利所作的斗争。”郝劲松说,“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媒体不应该只写人们想看到的东西,媒体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媒体的公正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所以自媒体没有想象的门槛那么低。其实这个行业是最讲奉献的。

福建三明残联为当地老年人安排免费白内障手术,手术外包给一个没有执照的医生,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多人失去视力。我们去前,已经有很多报道,我采访残联负责人,四十多岁,采访了一个多小时,结束后她哭了。 我有点意外,以为怎么着她了。 她说:“之前从来没有人愿意听我把话说完。”

◆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人是有复杂多面性的,记者的目的是展示这种多面性,而非带着预设的价值判断去审判。我们需要客观的记录者。哪怕面对当年虐猫女事件的拍摄者也是一样。

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我写道:“如果我们对一只猫的死亡漫不经心,我们也会同样漫不经心地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

◆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这也是我看这本书为什么别扭的核心所在。这本书的写法完全是给女孩子写的言情小说。所以这本书的可读性不强,把它当成日记,去思考背后的东西。

我跟他哭诉,说自己除了课本,只看过言情小说,脑中空空,敲一下都能听到回声。

◆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华南虎事件中政府部门的发言,充满了荒诞。我们现在除了法治,还需要从骨子里建立起科学的精确性。一个事,要实事求是,而不是打马虎眼。

他说:“连国外的专家都没说是假的,这些人就是不爱国。” 这个说法,让我想起有个法国人曾对比着清朝时外国人的记录,观察现代中国:“我马上吃惊地看到这个社会同他们描写的社会十分相似,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的全部遗传信息。”

◆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农村土地已从集体转为国有,导致的利益分配的巨大差别,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民的本应获得的财产性收入被部分人拿走了。

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数据,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投资者拿走大头,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城市政府拿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村级组织留下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而最多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百分之五到十

现在农村的土地问题被藏起来了,被互联网经济的热潮掩盖了。总有一天,我们依然要面对农村的土地问题。农民的地到底是不是农民的?

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中国未来一个大的坎就是几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能不能过得去。

◆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这是一场家庭教育应该付很大责任的悲剧。现代的亲子关系急需建立。

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