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 赵周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
出版年: 2017-12
页数: 366
让知识内化并复利增长的实操指南!
这本书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实操指南,给出了学习能力的定义,并介绍了为何以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我曾在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的书评中提到,在知识总量指数爆炸的时代,只有让自己管理知识的能力也复利增长,才能跟上时代。这也让本文在当今弥足珍贵。
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而内化在自己思想中的知识,将创造复利般增长的资源和财富。这是所谓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个人身上的应用。
知识、技能和资源是可以复利增长的,而在中国股市完善前,内化的知识是个人能够掌握的唯一稳妥的复利增长的方式。
学习者的分类
我之前的学习方式有什么问题?
本书将学习者分为三类:
- 初等学习者。以获取正确答案为己任的考试型人才;
- 高级学习者。以目标为导向,懂得分析和反思,将书作为工具;
- 学习促进者。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我们的目标自然是要成为学习促进者。
第一类初等学习者,因为善于考试,可以考上很好的大学。然而考试型人才的终点,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不管是读研还是工作,都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
在大学四年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思维的人,就站在了更远的起跑线上。转化不了思维的人,则成了小镇做题家和读书无用论者的簇拥。
学习促进者的典型代表是程序员群体。他们在这二十年创造了非常大的财富,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社区文化:乐于并善于分享,花很长的时间打磨技巧并让教会别人。
一个鼓励分享和教学的社区,必然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卷是没有出路的,只会在低端层面无限的重复。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以和行业只有向程序员群体一样,形成了乐于并善于分享的行业氛围,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的砸钱垄断,而是从知识的创造与管理的层面革新行业。
读书法
本书推崇以书和经验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反对所谓的干货或者短视频等等别人整理后吐出的内容。那么就涉及到如何高效读书的问题。
书被分为两类:
- 以知识为中心。例如本科和硕士的课程,考证参考书等等;
-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例如菜谱、技能指导书、论文等等。
本书主要着眼于第2类书籍的读法,其中核心的工具是所谓的三段式笔记法。
读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做笔记。而一条笔记应当包含的内容:
- 用自己的话总结一遍原文;
- 思考和自己已有内容的关联;
- 思考未来该如何应用。
当做这样的笔记,并在读书结束后汇总起来,你就能摆脱读一本忘一本的窘境。
**
知识体系
读书并不是目的,管理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将笔记汇总起来。本书在五到七章解释了何谓学习力,何谓以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能力是当今最重要的能力,而学习能力可以用书中表格作为维度评价,我将表格附在文末。
本书所谈的学习力的本质是:
- 提出富有洞察力的问题的能力
- 准确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批判与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 影响他人的能力
上述四点中,最重要的是提问的能力。
提问是前提,一个洞察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本书提供了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这一提问模型,非常有参考意义,我同样列在了文后。
学习力的最终成果,是一个富有弹性而充分复杂的知识体系。知识是一个单独的节点,本书提到了理想的知识体系应当形成晶格模型,每一个节点都有六个触手与其他节点相连,如下图所示。
所谓A1,A2,即为前文所属三段笔记中的后两段。
一个人,只有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知识爆炸的当代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一份不断增长的知识体系,可以给自己带来
- 引导表达升级的思维,尤其是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
- 从零到一 成为专家的能力;
- 待人接物的智慧。
那么知识体系中包含什么知识呢?本文建议是一超多强的体系结构,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创造世界前列的知识体系,并且花部分精力完善其他诸如理财、处事等等为锚点的知识体系。
那么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为了提高自己职场的竞争力,那么不同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本书同样提供了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我同样将其放在文后。
读完此书,确实解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我崇信价值投资理论,而我的时间和精力和金钱一样,同样是我宝贵的资源。我应该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什么地方,现在有了答案**。
附录
学习力自测表格
这份表格可以拿来做自己的学习力量化评价系统。
- 追问与反思经验
- 遇到问题时,我总是澄清背后的假设、前提或标准,挖掘出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 我擅长从经验或案例中归纳出知识
- 朋友们有问题会咨询我,因为他们认可我的洞察力
- 分析与整理信息
- 我总是追问信息的前因后果
- 我转发到朋友圈的文章都会加上自己的评论,而不是直接转发
- 我看到有兴趣的新知,会刻意搜索与之相关的更多文章,来延伸和对比阅读
- 内化与应用知识
- 我会追问新知与旧知的区别
- 我很快找出对我有用的知识,并真正应用
- 我把有价值的信息口头讲给别人,或教给别人
- 成长思维
- 我相信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在环境、不在他人,而在自己身上
- 我寻求和利用反馈,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 帮助他人改变和成长对我而言是极大的快乐
- 批判思维
- 我从不简单地接受对原因的解释,而是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假设
- 当他人反驳我时,我不会恼怒,而愿意重新思考
- 我总是能分辨一篇文章是不是鸡汤、鸡血、谣言或流言
- 系统思维
- 我会辨析特定信息或经验的前提条件、使用条件和边界条件
- 我通过主动输出(如写作或教会别人)来学习
- 我会在多个主题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问模型
这份提问模型可以演化为自己需要的内容,比如
- 每次学术讨论班上的问题该如何提
- 带着什么问题看书
- 追问前因后果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 明确适用边界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职业能力
这份职业能力表格适合的场景包括:
- 评价自己的能力
- 评价一份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 如何构建自己提升职业能力的知识体系
- 沟通力
- KC1表达能力。有效传递信息,包括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和运用工具等能力
- KC2主动倾听能力。理解他人,包括他人未明确说出的动机和目的等
- KC3提问能力。擅长通过提问来探求信息、展示专业、引导话题、获取好感等。
- KC4说服能力。 说服他人认同、购买,或改变别人的想法、行为
- KC5谈判能力。拉拢大家,解决分歧
- 关系力
- KC6社交洞察力。敏锐捕捉他人的情绪和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反应,并能根据他人行动调整自己的行动。
- KC7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建设性的、合作的关系,并能长久维持。
- KC8服务意识。以对方为中心,努力理解对方,主动寻找帮助对方的方法。
- KC9激励自己与他人。具备较强的成就动机,执着、自信、乐观,并能感染他人,影响他人的态度。
- KC10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有效交流,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 学习力
- KC11获取信息。观察、接收或从各种相关的渠道获取信息,并评估信息质量
- KC12分析及整理信息。追问前因后果,清楚适用边界,通过探询、分类、评估、排序、鉴别(不同之处或相似之处)、察觉变化来确定信息。
- KC13计划组织能力。确立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排出优先顺序,并监控和评估自己的表现。
- KC14决策和解决问题。澄清并界定问题、分析背景及原因, 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并跟进和评估结果。
- KC15超越见识的能力。能够应用自己专业及客户行业的最新科技及知识。
- 洞察力
- KC16 思维流畅。就指定主题可以产生大量点子(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准确度或创新)。
- KCI7 归纳能力。将零碎信息整合为一般规律,包括找出貌似无关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 KC18演绎能力。把一般规律用于特殊问题。
- KCI9辅导能力。确定他人学习需求,设计培训和辅导项日,辅导、指点他人。
- KC20超越思路能力。能够预见问题,能够给他人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笔记
◆ 引言
不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假努力。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
合了我三四年的思考,知识和信息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甚至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所有学习都应该本着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原则。
◆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做学问也一样,用各种方法读书做笔记是不够的,要去思考每一个定理和证明背后的逻辑,要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否则只背下来定义定理一点儿用没有。
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 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
这也是我们学数学的,搞的讨论班的意义。自我驱动的学习。
应该强调一种学习氛围,使成人学习者得到认可、尊重和支持。总而言之,应该存在一种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把新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和已经熟悉的知识建立好关联。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经验的。实际上,利用学习者经验产生的效果比想象中更明显,方法也比想象中更多。
可惜数学这门学科又需要精细的论证和理论的深入,如何权衡搞研究的不求甚解和理论的深入全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因此成人学习更多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而不是以解题和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搭建起的关联和系统,远比理论学习的知识体系重要。
◆ 你是哪类学习者?
这也是做研究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出假设并验证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动去发现“哪里有问题”,分辨“问题是什么”。以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反复探求某一问题的本质,这种“质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细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使用什么方法能排除对这些原因的假设。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对于“为什么”的问题,以“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给出自己的假设。
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下一步就要进行验证。假设就是假设,不能以它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实践验证了最初假设是不正确的,那么就马上提出新的假设。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考试型人才的终点,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工作,都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而在大学四年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思维的人,就站在了更远的起跑线上。
很多人有这样的危机感,他们也确实在学习,但学习的方法是:不会什么,就去考一个证书。这就是初级学习者的典型表现: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试)去解决变化中遇到的新问题。
问为什么,是非常有效的抓住问题核心的方法。有人里寻求建议的时候,不妨多问问为什么,他自己会找到答案的。
我们不提供建议,只是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有助于人们澄清自己的观点。
导师一直在讨论班上提出问题,却不给出他早知道的答案。他要培养的,就是我们这种自己找寻答案的能力。
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是什么?不是粗暴的打断,而是正确的答案。
讨论班的核心也是参与者的提问,参与其中,提出问题,说明自己在思考。
还有,大部分人只使用了提问10%的价值。
程序员群体之所以在这二十年创造了最大的财富,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社区文化,乐于并善于分享,花很长的时间打磨技巧并让教会别人。一个鼓励分享和教学的社区,必然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卷是没有出路的,只会在低端层面无限的重复。
你最好是学习促进者,因为帮助他人学习,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
所以说笔记除了必要的备忘,更重要的事自己创造的东西。
那么有价值的笔记应该是自己主动创造的信息——这种信息才具备“高度的个人相关性”。
◆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一样,看书是学不会的,要在做题的过程之中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现在搞科研也是一样,不会有人教我如何搞科研,而是给我一个问题,在做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科研的精髓。
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
一段合格的笔记应当包含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一遍,思考和自己已有的东西的关联,思考未来该如何应用。这个内容回答了我一直有的,如何做论文笔记的困惑。以后完全可以按照这个三段论来组织我的论文和读书笔记。
第1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第2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3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这是本书的实操核心
拆书”七步曲
◆ 学习力是元能力
这是所谓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个人身上的应用。知识、技能和资源也是可以复利增长的,而在中国股市完善前,这个是个人能够掌握的唯一复利增长的方式。
基于中国的现状,对资产不多的职场青年人来说,最优的投资标的是自己的职场能力。在高速变化的当代中国,在所有具备可控性的要素中,只有职场能力可以实现指数级增长,并最终帮助个人升值。
这个表非常重要,从各个维度诠释了所谓的学习能力具体指什么。在硕博期间,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将学习能力作为自己的护城河。
表5–1 学习能力评分
这个观点可以用到科研之中,这个所谓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作为一个普世的模型,加入个人的重要模型库。
-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如何面对没有现成知识的情况,人就要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同样可以适用之前的模型,但是提出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提不出重要的问题,明确前提条件也可以。
先拿一张A1便签,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和追问,问有洞察力的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具体该问什么,就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通过追问,找到重新定义的问题,写在I便签上。然后规划A2便签。在真正的行动中检验信息,发现新问题,再次反思。如此形成一个小循环。
一个合适的问题集合,我之前也曾想记录下讨论班应该问的问题,或者一个合适的框架。
有洞察力的问题总是需要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假设。如果你实在没有思路,可以从如下8类提问开始:
- 追问前因后果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 明确适用边界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 第六章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和查理芒格所谓的吸收各学科精华构建模型的思想一样,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对于想提升知识管理能力的成人和职场人来说,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最终目标。
知识体系能给人带来的东西。
- 第一个方面,引导表达升级的思维,尤其是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
- 第二个方面,“从零到一”成为专家的能力。
- 第三个方面,待人接物的智慧。
成功与失败的二元论者,或者将失败全部归咎于自己的人,都意识不到事物的非线性,陷入简单的思维陷阱里。
系统思维的反面是线性思维,持线性思维的人爱追问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看人非好即坏,判事非黑即白。
知识体系需要分主次,要成为一超多强的格局。
个人的知识图景就像一座城市。你要有一个地标建筑,即专精的领域(比如产品经理)。周边有一些较矮的建筑物,即专业相关领域(比如产品经理周边有技术、运营、表达等领域),或个人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心理学和登山)。这些结合起来就是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进入一门数学领域也是一样的,虽然工具和假设变得越来越繁复,也要看到背后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
但你看任何一本写阿里巴巴、写马云、写淘宝的书,都能看到它转行背后一脉相承的东西。那就是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
可以按照核心能力体系,思考每个职业的核心技能。
拆书帮职场核心能力体系
也是看数学论文的思路,看两三片经典文献,理解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搭建自己的体系。
对感兴趣的课题,用关键字搜索,找到相关主题的两三篇深度文章。若这些文章都出自真正的专家,那么不同的观点背后是不同的思路或视角,对比阅读这些文章,会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前因后果、清晰适用边界,最终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内化和应用。
毕业后的能力成长矩阵。
毕业1年后,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带来的影响就会显现;毕业3年后,情绪能力和关系能力把差距拉大;毕业5年后,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和逻辑能力;毕业10年后,成就和幸福取决于在婚姻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养子女的能力、管理与激励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