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就是要让大量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以达到商品热销的目的;
运营就是要让大量用户产生使用产品的行为,以达到产品使用量增长的目的;

cy:赞同,比较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这里的运营以使用量增长为目的,通过一定的运营方式去让更多新用户使用产品。

第一部分 行为改变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 谷歌都要学习的事

作者为了解决「孩子们在学校使用搜索引擎的次数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多」的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确定了四个影响行为达成的“障碍因素”

  1. 内容不当
  2. 广告
  3. 对个人隐私的担忧
  4. 孩子的教育程度(针对搜索而言)

随后针对这四个因素设计干预,选取了几个看来行得通的措施,接下来召集整个公司包括智囊团来确保实施干预时没有任何盲点,最后一步选择了三个学校进行预实验

最后在定性:学生和老师都抱有极大热情、定量数据升高,虽然上涨幅度不明显但是在朝着正确但方向进行后,扩大了测试地区范围,也由更专业的同学接手

cy:作者的做法跟产品设计类似,首先抽象出问题,思考并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初步方案后寻找leader过,确保没有可见问题发生,遇到影响比较大或担心不可控的时候,灰度测试,再到全量推广

第二章 可能性与可能性验证

从理论上来说存在一个接近完美的世界与一个毫不完美的世界,而且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系列的世界,我们通过行为改变实验,探究两个极端世界中的差别,并通过措施弥合之间的差异。

干预设计过程是为了找到现实中已有的事物的替代品,分析这种替代品的可能性,并将其变为现实,确定其是否可以创造价值。有四种发现可能性的方法:

  1. 定量分析
  2. 定性分析
  3. 基于个人感觉分析
  4. 基于外部信息分析

寻找可能性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出假设,寻找“聚合效度”,即多种不同的信息都支撑同一个结论

第三章 行为陈述的五大变量

干预涉及过程的核心是行为陈述,它由一系列非此即彼的二元条件构成。典型的行为陈述有五个变量

cy:其实行为陈述有点类似PM中的,场景描述,目标用户在什么场景下做了什么事,相比后者更细分 Q:那么能否写出建站目前的行为陈述呢,尝试写出且分割出个人的自主领域与责任task

干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行为目标

cy:目标是什么,以目标为维度进行拆解,对比前后指标变化,跟数据分析差不多

  • 人群:你正试图改变其行为的一群人
  • 动机:这群人实施某行为的核心动机
  • 限制条件: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不受你控制
  • 行为:当这群人有以上动机,且满足以上条件时,你想让他们做的可衡量的活动
  • 数据:你在这群人的行为发生时所做的统计

事实上,行为陈述的改变主要是由外部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公司内部增长等本身变化所致

cy:赞同,想起梁宁老师说的点线面体,这里的「外部」可以理解为一个体的变化,带动xxxx的变化

第四章 压力分析和压力验证

促进压力跟抑制压力
促进压力会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抑制压力会减少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人的实际行为是由这些压力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cy:赞同,就好像目前的自主学习,抑制因素是可以干别的事儿例如游戏、电影,促进因素是自我满足、ddl等,促进因素大于抑制因素就会自主学习hh

可以先研究抑制压力或促进压力,然后在研究另一个,尝试你想思维,确保思考的多元化、有多个思考维度,引入性别、种族、文化等变量,变量越多,盲点就会越少

第五章 干预设计和干预选择

你可以下个明智的赌注。尽管你不可能对所有对干预措施都进行预实验,你也不应该只预实验一种方法,选择干预措施不是为了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而是为一系列预实验方案做好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对增加改变行为的可能性

cy:关注行为目标

注册流程的黄金法则是不要添加任何不必要的东西

重点是要关注你试图改变的行为。在进行干预实验时,不要有先入之见,因为在别处奏效的方法在这里可能无效,而在其他情况失败的方法在这里可能有效,关注独特性的最大组合

第六章 透明度与责任感

刻意改变别人的行为是可耻的

cy:c端产品刻意改变用户的习惯、形成用户心智是不是也是可耻的呢,从商业来说有利润就是好事情,做产品策划的过程中可能就是在不断的寻找改变行为的边界吧

因此,在对已经选好的干预措施进行预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停下来,进行两方面的道德因素检查:我们要改变什么行为?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行为?

引出两个概念「意图-行动差距」、「意图-目标差距」

「意图-行动差距」:已经想做这件事,所以我们不是强迫他去做这件事的——已经有这个想法或目标,并且知道行动与目标的关联关系,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问题变成了:如何让他们做出x行为?

「意图-目标差距」已经有这个想法或目标,但不知道什么行动能与目标挂钩,
如何你的目标人群没有任何意愿去实现某个行为的改变,那么你的干预就是不道德的。换言之,如果你不能构想一则有效的行为陈述,你就越界了

第七章 从预实验到持续检测

预实验是由严格范围限制到干预,这种干预可能最终不会奏效(记住,必须证明有效性,以避免确认偏见)

cy:平常心对待,给出客观的结论,不要忘记自己做实验的目的

通过控制预实验的规模,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使其不那么“尽善尽美”

最好在干预设计过程中针对共同的促进压力或抑制压力设计不同的预实验,这样就可以判断一个失败的预实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如果你同时进行5项干预措施,1项不起作用而4项效果很好,那么久不要再考虑这项不起作用的干预措施,而应该继续进行预实验。你已经通过干预改变了行为,这是进行整个干预设计过程的目的。

定量分析里的两个数值:效应量与P值(置信区间?)

持续监控是一种验证干预行动是否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确保持续监控在情况有变时发出警告信息。有一个控制面板不代表在实施连续监控,只有当有人去检查结果,监控变化时,才是真正的监控。

cy:就好像需求上线后的埋点,埋了并不代表有用,周期性回顾,发现异常波动或有趣的变化,以此指导迭代才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