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万户农民种植意向调查结果,结合2021年农产品的销售形势和价格变化趋势,按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确定2022年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稳粮、优经、扩饲草、强特色”,具体调整意见是“四增四稳一扩大”,即:增加粮食、饲草、中药材和设施农业面积,保持向日葵、加工型蔬菜、黑白瓜籽和西甜瓜面积相对稳定,增强地方优势特色作物单品种植规模和效益。
    一、增加粮食面积
    中央提出“粮食面积和总产只增不减”的要求,作为自治区粮食重要产区,要切实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种植粮食作物,粮食播种面积(2021年统计数据544.1万亩)增加到550万亩以上。
    1.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小麦是主要的口粮作物,也是我市的优势农作物之一。全市以河套小麦为原料的面粉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小麦能力100多万吨,特别是恒丰的“河套牌”系列面粉产品和兆丰的“鸡鹿塞”有机面粉等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的产品市场知名度高,产品销售趋势好。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保口粮供应的大战略下,2022年小麦种植面积建议增加到80万亩(2021年种植面积53.2万亩),重点是扩大绿色、有机小麦生产规模,鼓励有条件的种植户开展麦后复种,增加种植效益。同时,利用小麦作为母田开展间套复种,可以显著提高种植效益。实践证明,应用小麦套晚播向日葵和小麦套玉米技术,亩收入2000元左右,均高于单种小麦、玉米和向日葵的收入。2022年建议推广以小麦为母田的套种面积50万亩,并鼓励面粉加工企业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自建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引导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与种植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据调查测算,由于农区畜牧业和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玉米的需求量呈稳定增加的趋势。全市籽粒玉米2022年需求量大约为55亿斤,比上年增加5亿斤,其中,散户养殖和饲料加工需要玉米35亿斤左右、淀粉加工和制药行业需要玉米10亿斤左右、粮食储备和外调需要10亿斤左右,需种植340万亩的玉米可满足需求;另外,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粮饲兼用玉米和青贮专用玉米的需求量呈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青贮需求量在6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万吨,需种植粮饲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130万亩左右;其三,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近几年鲜食玉米和爆粒玉米市场需求量大、效益好,种植面积宜扩大到10万亩左右。因此,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建议保持在480万亩左右(2021年种植面积477.6万亩),重点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耐密型品种,提高单产;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能。
    二、增加优质饲草面积
    按照养殖业发展规划,2022年全市牲畜饲养量将达到2300万头(只)以上,高蛋白含量的优质饲草需求量60万吨左右,目前,我市优质饲草产量不足需求量的一半。随着养殖业由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营养价值高的专用饲草需求逐年增加,因此,2022年建议增加优质饲草种植面积20万亩。
    一是扩大优质苜蓿种植规模。随着奶业和肉羊、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及草业公司都有在我市建立优质饲草基地的意愿,据调查,2022年新增苜蓿意向性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苜蓿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5万亩。据测算,种植优质苜蓿亩收入可以达到1200元以上,而且苜蓿是培肥地力的主要作物,可以实现用地养地结合。同时,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连续在田三年以上),每亩可享受国家和自治区优质牧草补贴600元。
    二是增加麦后复种燕麦草面积。2022年,草业公司和大型养殖场新增燕麦草意向性种植面积5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据测算,麦后复种燕麦草亩均增收500元左右,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种植综合收益。
    三是利用黄河沿线退耕(退滩)增草。在磴口、杭后、临河、五原、前旗沿黄河滩地阻碍行洪区域,大力推行退耕还草、退滩还草战略,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种植紫花苜蓿、燕麦、湖南稷子、苏丹草、草木樨、披碱草等固沙土、易行洪、耐盐碱、兼具生态、观赏和饲喂价值的牧草品种,2022年力争退耕(退滩)还草10万亩。
    三、增加耕地内中药材面积
    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多种中药材优势种植区域,生产的中药材品质好、售价高,尤其是黄芪、防风、板蓝根、金银花、红花、银翘等10余种名贵中药材,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种植模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亩净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根据资源条件,磴口、杭后、后旗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区域重点发展枸杞、甘草、肉苁蓉等具有一定治沙作用的药材种植;前旗的小佘太镇、明安镇等区域重点发展黄芪、板蓝根、北沙参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建议全市耕地内中药材种植面积在2021年5.51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0万亩,引导鼓励制药公司与药材种植户通过订单方式,集中打造优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
    四、增加设施农业面积
    设施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亩均效益论英雄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设施农业以反季节西甜瓜、蔬菜生产及育苗为主,花卉、食用菌生产为辅,日光温室平均亩纯收入3.5万元左右,塑料大棚种植两茬亩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2022年建议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总面积达到19万亩。新增设施农业以高标准钢架大棚为主,集中连片打造规模化设施园区。依托已建成的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每个旗县区至少要建立一个规模化、标准化育苗基地,提高优质种苗的自给率。引进推广适合我市设施农业的装备、品种、技术,不断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形成我市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要切实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和农民筹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五、稳定食用向日葵面积
    受国家调减玉米政策的影响,内蒙古中东部区、新疆、甘肃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食用向日葵,全国食用向日葵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作为一种休闲食品,食用向日葵籽消费市场相对稳定,产量增加,必然造成市场饱和,销售不畅,产品积压。据调查,受新冠疫情出口管制和欧美、中东市场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市还有40%的葵花籽积压在农户和经销商手中。另外,由于连年大面积种植向日葵,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危害呈现加重趋势,产量下降、品相不好、售价不高。为保持我市食用向日葵的加工、出口以及集散地优势,2022年食用向日葵种植面积建议稳定在350万亩左右,要有计划地减少品质差、不适应市场需求品种的种植面积,适当扩大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比例,引导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插盘晾晒、扩行降密、水肥一体化等提质增效技术,全面提高产品的品质,通过增加单产和提高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六、黑白瓜籽面积保持稳定
    黑白瓜籽作为休闲食品,市场容量有限,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欧美、中东等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价格不稳定。根据近几年生产销售情况,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左右比较适宜,重点是加大开沟起垄覆膜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效益。
    七、稳定加工型蔬菜面积
    1.保持番茄面积稳定。全市现有番茄加工厂40家,实际开工生产的24家,日处理原料3.6万吨,年生产番茄酱能力40万吨。按55天生产期计算,共需要番茄原料200万吨。考虑到企业的达产能力、设备维修和电力供应等不确定因素,按75%的加工保证率计算,每年需要原料150万吨左右,番茄按亩产6.5吨计算,需要23万亩左右的番茄就能满足加工需求。由于番茄属于出口型农产品,受新冠疫情影响,欧美等消费市场萎缩,2022年该种多少,应该根据企业的订单来确定,面积建议稳定在20万亩左右。各级政府要敦促加工企业按照产能划定的区域范围确定订单,引导农民严格按照订单种植,没有订单不种植。要加大开沟起垄覆膜栽培、育苗移栽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
    2.保持脱水菜面积稳定。脱水菜属于出口型农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据调查,国际市场每年的脱水菜需求量约3万吨左右,我市产量占到50%左右。近两年脱水菜的种植效益列各种作物之首,亩纯收入在2500元左右。如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势必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根据近几年的实际加工能力和销售情况,2022年全市安排种植10万亩足以满足加工和市场需求。要引导农民提高法律意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与企业签订生产订单,严格按照订单生产,没有订单不可种植。
    八、西甜瓜稳定种植面积、调整内部结构
    我市西甜瓜具有明显的销售特点:西瓜55%在当地销售,45%在外地销售;甜瓜5%当地销售,95%外地销售。并且我市西甜瓜外销市场相对稳定。2021年全市西甜瓜种植面积17.3万亩,由于种植规模与市场需求契合度高,产量和效益双丰收。西甜瓜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上市集中、部分商品不对路,导致价格波动较大。2022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重点是增加反季节栽培面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小拱棚和育苗移栽等不同种植方式,拉开上市时间,实现均衡上市,保持销售价格稳定,实现种植效益增加。
    九、扩大地方优势特色作物单品种植规模
    近几年,各旗县区陆续引进种植了辣椒、花生、贝贝南瓜、红薯、爆裂玉米、七彩蔬果、中药材等一批专用特色经济作物,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2021年特色单品订单种植规模达到117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2022年要在签订种植合同的基础上,扩大技术成熟、收益稳定的特色作物种植规模,订单面积在上年基础上再增加5万亩。要注重栽培技术研究,总结提炼一批技术成熟稳定、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绿色、有机栽培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早部署、早安排,精心分析市场需求,切实做好种植结构调整工作。要多渠道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户科学安排种植结构。要把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大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力度,把农业生产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增加单产和效益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