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户画像是一个很常见的设计工具,他是对一类用户群体的建模——通过虚构出来的一个用户来代表一类群体,对终端用户建立更丰富的认知和同理心,更好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2、建立用户画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辅助一些决策,不论是商业层面上比如在资源有限情况下聚焦关键用户类型;或是在产品层面上更好理解用户想要什么,确定功能的范围和优先级。

    3、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工具,甚至网上有一些套路化的模版,但在不同的产品、服务或者业务背景下,用户画像的关注点却很不相同。比如你在一个B端产品的用户画像里很难看到类似这个人结婚了没有,孩子几岁了这些不知道如何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内容,同理,在一个C端产品用户画像上很少看到有哪些让他压力山大的KPI等信息。所以,2B、2C的用户画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各自的关注点和具体内容也有较大的区别。

    4、那具体有什么差异呢?

    5、想要知其然,先要知其所以然。既然我们在说用户画像,那么我们就回到用户本身,看看C端用户和B端用户有什么差异。

    6、对于C端来说,用户是非常分散的个体,同时用户的体量相对大(相对而言),比如会到数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级别。对B端来说,首先面对的客户(注意是客户,比如不同的企业)是有迹可循的,毕竟会有行业区隔以及企业规模的划分——这也是为啥b端的产品在一些行业峰会上的营销会比较精准;另外与动辄百万千万用户的C端产品来说,B端的产品的最终用户(注意是用户)体量相对较小,但因为涉及到不同的业务环节,角色差别较大

    7、这两个差异,就造成了C端产品面对的挑战是将大量且分散的用户进行更清晰的描绘和分群,然后在产品的不同阶段逐个击破。

    8、而B端产品面对的挑战是需要对产品所针对的 相对明确的各个角色的诉求进行深入挖掘,然后精准出击。

    9、所以,对于c端来说,用户画像主要目的是把用户进行聚类,在用户分层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和偏好。而B端用户画像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业务不同环节中的、具有类似任务的用户进行更立体、丰富的需求整理和挖掘,从这个角度上,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做B端画像的时候往往和角色更相关,“用户角色的画像”描述甚至会更贴切。

    10、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C端产品更强调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更关注的是体验;B端产品更强调对业务、或者企业带来的价值,关注的是成本或者效率(不论是员工的工作效率或是企业生产的效率)。

    11、回想一下,当你看C端和B端用户画像的时候,哪些信息可以快速帮你建立同理心?答案和上述的区别有很大关系:C端画像建立共情的关键点是用户自身主动的目标和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偏好(用户价值相关);而让你快速感同深受的B端画像则是用户的KPI、工作场景和任务(业务价值相关)。

    12、了解了区别的所以然,那么在实操的时候,有哪些具体维度的差异呢?我按照自己的实践,做了简单的归类:
    对于C端来说,一个典型的用户画像会包括:

    1. 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可以表示群体特点的名称、符合群体特点的虚拟照片,可以代表画像的语录,以及为了更有代入感的个人情况说明,甚至是用户的一天;
    2. 用户的目标、动机:如用户使用该产品的目标,或者产品对用户的吸引点,价值点
    3. 用户的行为偏好和习惯:如用户倾向使用哪些渠道?使用产品的频率?
    4. 用户的使用场景:用户常在什么情形下使用?主要使用的功能?
    5. 用户的期望和诉求:使用产品过程中期望获得的帮助?以及遇到的阻碍

    而对于B端来说,一个典型的画像会包括:

    1. 用户的基本信息:如用户角色名称、符合此角色的虚拟照片,可以代表画像的语录,以及为了更有代入感的个人情况说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情况更多围绕职业情况展开,比如工作年限,工作职责,汇报关系等,那些在C端中常见的家庭情况,几个孩子什么的统统不重要.
    2. 用户的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考核,这些都是用户一系列行为的驱动因素
    3. 用户的工作场景:用户平时的工作流程是如何的?使用产品的场景有哪些?主要使用什么功能?
    4. 用户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痛点:用户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挑战,期望获得的帮助e\ 最后,与C端不同的是,在一些情形下,B端用户画像除了用户本身的信息之外,也会有一些组织的信息,比如公司所处行业,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和目标等。会从更宏观层面帮助判断产品与组织的匹配程度.

    比较上面可以看出,B端的画像和C端画像的维度虽然看起来类似,但在具体内容上还是有较大差异的。上面的一些内容举例,可以作为参考的基准,大多情况下画像的信息只会比这些内容更加丰富。

    虽然用户画像的内容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当我们回到用户画像的核心目的——建立同理心,上文提到对B端和C端用户画像快速建立同理心的关键信息是有差异的——C端画像建立共情的关键点是用户自身主动的目标和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偏好(用户价值相关);而让你快速感同深受的B端画像则是用户的KPI、工作场景和任务(业务价值相关)。

    但细想的话,这些内容的核心逻辑是一致的,都需要关注用户的目标(不论是主动的目标,还是被动的工作任务)、用户的真实场景和用户在场景下的诉求和期望。抓住了这一条主线,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至于其他的信息,只要能增加角色代入感,可以灵活的根据不同产品或者项目背景进行调整补充。这就是B端用户画像和C端用户画像的差异和共性,期望这些实践经验对你有帮助和参考。

    以上,晚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Z1en9jN1f6uyhgTQPMuCg
    若有收获,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