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uisdc.com/gestalt-principle-2

格式塔原理

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或「形状」;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实验研究

1.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2. 整体与部分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知觉帮助我们把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图形与背景的对比越大,图形的轮廓越明显,则图形越容易被发觉。
3. 顿悟实验
他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由于尝试错误,而是由于顿悟。所谓顿悟,就是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影响记忆的三个因素

格式塔三大记忆律:「水平化」、「尖锐化」、「常态化」
1. 水平化leveling
水平化是指在记忆中我们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小的不规则部分使其对称;或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中的具体细节。
2. 尖锐化sharpening
尖锐化是在记忆中与水平化过程伴随而行的。尖锐化是指在记忆中,人们往往强调知觉图形的某些特征而忽视其它具体细节的过程。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人类记忆的特征之一,就是客体中最明显的特征在再现过程中往往被夸大了。
3. 常态化normalizing
常态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痕迹对知觉图形加以修改,即一般会趋向于按照自己认为它似乎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加以修改的。

格式塔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接近性原则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两个元素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说明它们之间关系更强。但是接近也是有对比的,在复杂的设计中,我们要一边考虑它们之间内部的逻辑关系一边来排版。

image.png

image.png

相似性原则

人们在感知时,会对那些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
image.png
image.png

连续性原则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也就是视觉的惯性。利用连续律我们可以让用户操作界面时不经过思考就点击一个固定的位置。
image.png
image.png

闭合性原则

人们在观察熟悉的视觉形象时,会把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结束,称之为闭合。如果局部形象过于陌生或者简略,则不会产生整体闭合联想。
image.png
image.png

主体/背景原则

主体指的是在界面当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的元素在此时均成为背景。当主体与背景重叠时,人的视觉更加倾向于将小的物体视为主体,大的物体视为背景,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小与图的关系,将我们希望传递的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展示。
遮罩层
模态弹窗
毛玻璃效果
颜色区分
弥散投影
透明度
image.png
image.png

简单对称性原则

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第一印象更倾向于简单而且对称的图形,这就是格式塔的简化对称性原则。
image.png
image.png

共同命运原则

无论元素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或者它们看起来有多不同,如果它们一起运动或变化,它们都被认为是相关的。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