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语的重要性


在日语史上,敬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便是人们在利用语言向他人传达自身的意思与情感时,表达的不仅是内容本身,同时表达的还有对方及周围的人与自己的人际、社会关系的情感状态。例如由于立场与职务、年龄与经验等区别而产生的“尊敬” 与“谦虚”等情感便属于情感状态。同时,在具体语境中作为人的情感表达,敬语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人们将公共场合下的郑重心情同私人场合下的轻松心情区别开来,这也是敬语的功能之一。
如此一来,敬语作为语言使用者表达关于谈话对象与周围的人以及具体语境下情感的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要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以上问题,也可以说敬语是表示说话人(或文章作者,以下均称说话人)如何看待具体语境下人际关系与状况的一种表达。例如:「鈴木さんがいらっしゃる」,这句尊敬语向铃木先生表示了敬意,通过这句话,也可以表达出说话人将自己看作是应当向铃木先生表示敬意的人。还有「こちらです」,这句礼貌语是将与「こっちだ」相同的意思礼貌地传达给对方的敬语,通过选用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话人将对方看作是应当对其保持礼貌的人。
由此可知,敬语还有着表达说话人是如何看待自身与谈话对象及周围的人之间关系的作用。
必须要注意的是,无论说话人的意图如何,所使用的敬语都会表达出一定的人际关系, 反过来说,敬语的使用与否表达出的是不同的人际关系。注意何种敬语表达何种人际关系固然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不使用敬语的场合表达的是怎样的人际关系。
语言交流,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总是于具体的语境下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敬语是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语言手段,说得再细一点,敬语所表达的是与说话人意图无关的内容。既然如此,在社会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多样化不断深入的日语社会中,为了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构筑坚实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必要认识到敬语的重要性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不会改变。
附带提一下,在 2004 年文化厅实施的“关于国语的舆论调查”中,有 96.1%的人认为“今后,敬语仍是必要的”,由此可见一般民众也认识到了敬语对于将来的重要性。

2、敬语的使用以“相互尊重”为基础


敬语应当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为基础。
语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状态及语言应用场合的处理方式均随时代而变化,相应的,敬语的作用与性质也不断变化直至今日。在以身份与职位限制为基础的旧社会,敬语也相应的采用了固定的、绝对的结构。
与此相对,现代社会是人格平等的社会。敬语也一改固定的、绝对的结构,逐渐定型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系的相互的、相对的结构。前述的“尊敬”与“谦虚”的理由, 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以身份为基础的固定的表达,而是以相互尊重的心态为基础。我们应当理解的是,敬语作为要时刻符合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也必须要加以重视。
上述所谓“互相承认平等的人格”或“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并非不考虑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立场与职务差异。我们在把年龄的区别,经验、知识、能力等的区别, 或者在社会团体中的立场差别(例如:前辈与后辈、教授方与受教方、施恩方与受惠方)及阶层差异(例如公司内部的职位高低)等作为前提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是在意识到由这些因素产生的“上下”关系的前提下,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可、尊重叫做“相互尊重”。所谓“相互尊重”,不仅是后辈、部下与学生对于年长者、前辈、上司与老师等怀有尊敬与谦逊之心,反过来,也包含了年长者对年轻者,前辈对后辈,上司对部下,老师对学生等的理解与关怀。
“相互尊重”这一敬语基础,与 1952 年国语审议会的建议《今后的敬语》中“基本方针”里所宣示的“今后的敬语,须建立在尊重各人的基本人格的相互尊重之上”这一点是相通的。并且与 2000 年的《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达》中“所谓敬意表达,是在交流沟通中, 以相互尊重的精神为基础,考虑到对象与场合的措辞”这一立足于“相互尊重”基本认识的阐述也是一脉相承的。
本次报告,在再次确认“相互尊重”的意义及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明确敬语使用应当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直至将来。

3、作为“自我表达”的敬语


在“敬语的重要性”一节中已经阐述过,敬语表达的是具体语境及人际关系下的心理状态。且在第 2 点“敬语的使用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中也说明了,尊敬及谦虚的心情,在现代敬语中,并非是按照身份及阶层的固定的、绝对的表达,而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相互的、相对的表达。这些表述将导致在敬语的使用方法上,产生诸如“对于这样的对象,不论是谁、不论何时,都必须使用这个敬语”及“在这种场合下,大家都必须一直使用这个敬语”等将敬语使用固定化的不合理思维。本报告从该种思维出发,就敬语的使用方法提出下列两个基础性事项。
其一,敬语的使用归根结底应当属于“自我表达”。所谓“自我表达”,是指说话人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针对与谈话对象及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立足于自身心态,每次均进行主体性的选择与判断之后再进行的表达。这种“自我表达”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敬意表达》中也有所提及。
例如,常听见如下与敬语相关的疑问,“对于打心眼儿里无法尊敬的人也必须使用敬语吗?”,“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有时候使用敬语会让人感到疏远。即使这样也必须一直使用敬语吗?”等,这些都是与敬语使用的固定化有关的疑问。本指针不赞成固定化的思维方式, 期待将具体语境、人际关系与自身心情相结合,主体性选择更加合适的措辞进行“自我表达”。当然这种情况也应以前述“相互尊重”的态度为基础。
其二,作为“自我表达”的敬语使用,要注意避免明显的敬语误用与失当。为了恰当使用敬语,我们有必要掌握与敬语及敬语用法相关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必要扪心自问,比如“要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哪一种敬语恰当呢?”,“使用了这样的敬语,在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方面,能够表达出怎样的心情呢?”,甚至如前文所述“使用了这个敬语的话(或者是如果不使用这个敬语的话),会表达出怎样的心情呢?”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前面所举的敬语使用固定化的问题,而是作为“自我表达”,对敬语进行主体性选择时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本指针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为此准备了“依据”,届时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