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经过>

2005 年 3 月 30 日,文部科学大臣向文化审议会(以下称“审议会”)就“敬语具体指南的制定”及“与信息化时代对应的汉字政策”进行了谘问,交由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以下称“分科会”)讨论。
分科会从 2005 年 5 月 16 日举行的第 29 次会议至 2007 年 1 月 15 日第 34 次会议,持续对上述谘问事项进行讨论。为了对应两项谘问事宜,在分科会下又成立了敬语小委员会及汉字小委员会,确认了由敬语小委员会承担“敬语具体指南的制定”的任务。
敬语小委员会在进行慎重审议的同时,为深入讨论计,进一步设立了“敬语小委员会工作组”,以敬语专家为核心反复进行周密审议。另根据需要,举行“敬语小委员会主审讨论会”进行审议整理及报告撰写等各项工作。
2006 年 11 月 8 日,《敬语的指针(报告案)》由分科会撰写完成,并公示至同年 12 月 7 日。公示此报告案的目的在于听取各方意见从而制定最终方案。在对所收集的意见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报告案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 2007 年 1 月 15 日的第 34 次会议上,对修正后的报告案又进一步作了修改,制定成最终的“报告案”向审议会进行咨询,同年 2 月 2 日经由审议会总会决定,提交文部科学大臣。
至此,敬语小委员会及敬语小委员会工作组(含敬语小委员会主审讨论会)的会议次数达 54 次。

<与历次建议·报告的关联>

  1. 国语审议会(分科会前身)曾两度对敬语的有关内容进行审议、建议或报告,分别是1952 4 月的《今后的敬语》(建议)与 2000 年的《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达》(报告)。本次的敬语审议,考察了此前的建议及报告的内容,一改《今后的敬语》中对敬语进行个别讨论的方式转而以全局性视野来进行讨论,另将《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达》中“敬意表达”的范畴缩小至“敬语”,在留意了上述事项后,制定了报告案《敬语的指针》。<br />本报告基本继承了 2000 年《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达》(报告)的思路,该报告对敬意表达进行了如下定义及说明。<br />所谓敬意表达,指的是在沟通交流中基于相互尊重的精神,并考虑到对方感受和具体语境而区别使用的措辞。是说话人出于尊重对方的人格及身份,从敬语或敬语以外的各种表达中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自我表达的表达方式。<br />本报告依据“相互尊重”及“自我表达”的用词及思路进行说明,并遵从“考虑对方感受和具体语境”的宗旨。表明了本报告将敬语使用定位于敬意表达的立场。<br />

<报告的构成及性质>

本报告由《第一章 敬语认知》、《第二章 敬语的结构》及《第三章 敬语的具体使用方法》三章构成。
敬语是使沟通顺利进行、构筑坚实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报告立足于这一立场,记述了有关敬语的基本认识及注意事项(第一章),敬语的种类、作用及形式(第二章),具体语境下恰当的敬语使用方法等(第三章)。
本报告在对敬语的内容及用法进行基本解说的同时,也对容易产生疑问及值得讨论的部分进行了具体说明,以期本报告作为敬语的指南被灵活使用。
基于学校及社会教育中的敬语学习及指导或区域、职场、家庭等各种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敬语应用等不同目的的敬语使用均需要“依据”。
但是,敬语的实际使用场合及当时的人际关系状况,根据所属社会阶层及领域的不同而极为多样。分科会的审议,立足于本次谘问的宗旨,并未对各个社会阶层及领域进行一一分析,而是以展示各个领域共通的更加基本的敬语用法为目标。希望本报告能够作为制定上述各领域“依据”的基础,也就是<依据的依据>,为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语言的大多数人, 特别是“觉得敬语很有必要,但是实际应用时又觉得很困难的人们(文部科学大臣谘问理由)”当作基本指南进行灵活运用。

<报告的使用方法>

使用本报告时,请先通览全文,确认每项内容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因敬语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类别,不论在意义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必要准确了解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关于在使用敬语时如何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及语境,进行系统性的理解也一样有益。 这并不是学术性和专业性的,也完全适于还原和理解日常的敬语使用。
另外,在通览全文的同时,也请随时参考必要的部分。意思是根据学习、指导的需要, 或是根据在实际使用时产生的疑问和需要讨论的内容,选择性的参考与之相关的部分。为此, 附录中准备了报告全文索引①。还有,正文中将第二章“一 敬语的种类与作用”以粗体字显示,以便参考,这是对各敬语种类“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进行说明的部分。再者,本书最后附录了第三章中所出现的问题一览表“第三章 问题一览”②,也请一并使用。

<报告的立场>

在本报告应当记述事项的选择及记述的基本立场方面,下列事项望能引起留意。

(1)关于敬语历史背景的处理

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展示现代日语敬语的用法。当然,现代敬语也是长期历史变化中的一个过程。为了展示敬语用法,就十分有必要准确把握现代敬语的历史地位,并看清敬语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告便是基于这一立场进行解说的。
例如,历来被认为是“自谦语”的「参る」、「申す」原本是抬高「行く」、「言う」等行为“受作用方”的用法,现转变为向谈话或文章对象表示郑重的用法。将这些表达归类于“自谦语 II”,意在今后要将这种用法固定化。
就现代敬语来说,依据各种表达的由来和本义进行理解,这本身是件有益的事,但是以这个观点来进行解说却并不是本报告的宗旨。

(2)关于敬语的区分

在本报告的第二章以后,将敬语分为“尊敬语、自谦语 I、自谦语 II、礼貌语、美化语” 五个种类进行解说。如前项所述,在准确把握现代敬语的用法与功能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如此分类。
这种“五分法”思维,和既往的“三分法”思维并不是对立的。将“自谦语”分为“自谦语 I、自谦语 II”,将“郑重语”分为“礼貌语”“美化语”,这种分类法也是以此前的分类法为基础的。其中“美化语”这一分类,业已为学校教育所采用。
采用这种“五分法”,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说明之前的分类法尚不能明确的事项。比如「行く」这个单词的敬语「伺う」和「参る」,之前都归为“自谦语”,本报告中将「伺う」归为“自谦语 I”,将「参る」归为“自谦语 II”。进行这种区分是由于二者具有如第二章“3自谦语 II 补充 A ‘自谦语 I’与‘自谦语 II’的区别”中所述的性质上的差异。为准确使用各类敬语,理解这些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

(3)关于“抬高”这一用词

  1. 本报告常使用“抬高”这一用词。在第二章以后,特别是在对“尊敬语”及“自谦语I”进行解说时,将其选用为对这些敬语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用语。<br />在说明和理解敬语的时候,如“尊敬”、“谦逊”等用词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对于话题中出现的人物、谈话的对象及自身均持有各种各样的心情与姿态。即发自内心的尊敬他人,或出于敬意而将自身降格的心情与姿态。在对敬语的作用及理由进行说明的时候,直接使用“尊敬”和“谦逊”等词来表达这种心情与姿态的情况也不少。关于这种心情与姿态是使用敬语的基础这一内容,在“第一章 敬语认知”中的“一、基本认识” 里,便使用“尊敬”、“谦逊”等词来进行的叙述。<br />本报告中,特别是第二章以后所使用的“抬高”这一用词,是基于“在语言上将他人置于较高的位置进行叙述”这一层意思而使用的词语。这并非是将上述“尊敬”、“谦逊”等心情与姿态与敬语的作用及理由进行直接结合而进行的说明,而是站在将作为语言的敬语的功能以更直接的表达进行说明的立场。<br />此外,关于“抬高”这一用词,在第二章中解说“尊敬语”和“自谦语 I”的部分(各项的【解说 3】及【解说 4】)进行了详细说明。

① 译者注,该附录此中文译本未收入。
②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