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微博平台恶魔奶爸发布,更多的请关注他的微博ID:恶魔奶爸)
前两天发了条微博,讲网络ID取名的重要性的,这几天很多网友看到了都把名字改了,不再是以前的「领域+XX哥/姐」之类的名字了,这很好,说明你们从善如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取网名这种事,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妨按照90年代最传统的做法:
明星要出道,第一步是干嘛?取“艺名”或者“笔名”。
本人名字不好听,或者不方便用真名,那就取个“艺名”或者“笔名”。
比如周树人先生,他的笔名多达140多个,包括且不限于:
周豫才、周树、旅沪一记者、旅沪记者、阿二、俟、 迅
但他最出名的笔名只有一个,就是鲁迅。
拿鲁迅先生举例是让大家不要气馁或者懊恼,哪怕文豪大家如他,也取过“阿二、记者”这类中二满满的名字。
过去人取笔名或者艺名,总体来说都是取一个接近现实人名且好听好记有文化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类风格。
你甚至直接用英文名都比用“领域+哥姐叔”要好,比如我的好友Scalers,人家就用英文名。
为什么要你取接近真实人名的名字,而不要用「领域+x哥姐叔」来用。
因为后者带有很浓的营销号风格,很难取信于人。
自媒体是一定要营销的,但营销号的取名风格,只适合大公司进行集团军作战。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开10几个小号,那取这种名字,没有任何问题,比如卖苹果的长贵哥,卖樱桃的大菊姐等等。
但如果你只是个人,那么就必须走精品小而美的个人路线,个人路线最重要的凸显的就不是你的领域学校公司和营销,而是你自己的名字。
就这么简单。
个人做自媒体和公司做自媒体流量是两个思路,个人做的最终目标,是把自己打造成IP,是要在你个人的领域内,出一本以上的畅销书,之后的变现模式:
1,成为大公司的顾问,
2,组织社群,有固定的粉丝付费。
个人IP行业其实说白了,就完全类似1996年市场经济建立后,人人开始打工,投入市场经济浪潮。有一些人,没办法创业,但是在一个行业内深耕细作,成为了业内专家,之后开始转行做行业顾问,成为了各大公司的座上宾。
我有个在国企当总经理的表哥,就转行做了咨询顾问。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个人IP的加成在于,它让出书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豆瓣时代只要你粉丝过万就能出书了,而只要你出了书,对于大众来说,中国人的评价体系里:
出书的作者,就是文化人+人上人,比十年职场经验值钱多了,背书和抬高身价的效果更好。
出了书,就可以无缝转型为IP,做企业顾问和2C社群都没问题,你可以深耕细作一辈子,拥有一辈子的饭碗,完全没问题。
很多国外的人,比如出精力管理,掌控习惯,每周工作4小时这类书的作者,真人在现实里真的有大的成就吗?不见得,国内的知识IP其实也是一样,在从事自媒体之前,他们都是生活里的平凡普通人。
但是依靠运营,涨粉,出书,IP建立,社群,这一系列的流程下来,他们都获得了财富自由。
既然你要出书,要去大公司,那么当然取一个响亮的名号是非常重要的,去掉营销味也是一定要的。
这才是张小龙先生一直强调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上内容为微博平台恶魔奶爸发布,更多的请关注他的微博ID:恶魔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