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原则

设计模式原则,其实就是程序员在编程时,应当遵守的原则,也是各种设计模式的基础,即设计模式为什么这样设计的依据。

设计模式常用的七大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
  • 依赖倒转原则
  • 里氏替换原则
  • 开闭(OCP)原则
  • 迪米特法则
  • 合成复用原则

设计模式在软件的哪里使用? 面向对象(OO)=> 功能模块[设计模式+算法(数据结构)] => 框架[使用到多种设计模式] => 架构[服务器集群]

设计模式就是为了让软件(程序)具有更好的:

  • 代码重用性(相同功能的代码,不用多次编写)
  • 可读性(编程规范,代码便于阅读理解)
  • 可扩展性(方便增加新功能,即可维护性)
  • 可靠性(增加新功能后,对原功能没有影响)
  • 使程序呈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

“设计模式包含了面向对象的精髓,懂了设计模式,就懂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的精要”

设计原则的核心思想:

  • 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放在一起
  •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单一职责原则

对类来说,一个类应该只负责一项职责。

  • 降低类的复杂度,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 提高类的可读性、可维护性
  • 降低变更引起的风险
  • 通常情况下,应当遵守单一职责原则,只有逻辑足够简单,才可以在代码级违反单一职责原则;只有类中方法数量足够少,可以在方法级别保持单一职责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

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即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例如有接口InterfaceOne,类B实现了这个接口,类A需要调用接口的某几个方法。这样类A不会用到接口中的全部方法,但是类B却实现了接口的所有方法,这没有实现最小接口(因为接口中的fun3()与fun4()我们并不需要)。应当这样处理,将接口拆分为最小接口,然后写各个接口的实现类,A类再去调用各个实现类的方法。也就是采用了接口隔离原则。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A a = new A();
  3. a.funA1(new B());
  4. a.funA2(new B());
  5. }
  6. public interface InterfaceOne{
  7. void fun1();
  8. void fun2();
  9. void fun3();
  10. void fun4();
  11. }
  12. public static class B implements InterfaceOne{
  13. @Override
  14. public void fun1(){
  15. System.out.println("B实现了fun1()");
  16. }
  17. @Override
  18. public void fun2(){
  19. System.out.println("B实现了fun2()");
  20. }
  21. @Override
  22. public void fun3(){
  23. System.out.println("B实现了fun3()");
  24. }
  25. @Override
  26. public void fun4(){
  27. System.out.println("B实现了fun4()");
  28. }
  29. }
  30. public static class A{
  31. public void funA1(InterfaceOne i){
  32. i.fun1();
  33. }
  34. public void funA2(InterfaceOne i){
  35. i.fun2();
  36. }
  37. }

依赖倒转原则

依赖倒转原则是指:

  •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 抽象不应该依赖其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 依赖倒转的中心思想是面向接口编程
  • 依赖倒转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相对于细节的多变性,抽象的东西要稳定的多。以抽象为基础搭建的架构比以细节为基础的架构要稳定的多。在Java中,抽象指的是接口或抽象类,细节就是具体的实现类。
  • 使用接口或抽象类的目的是制定好规范,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操作,把展现细节的任务交给他们的实现类去完成。

如下示例: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3. person.receive(new Email());
  4. person.receive(new Weixin());
  5. }
  6. /**
  7. * 接口定义
  8. */
  9. public interface IReceiver{
  10. String getInfo();
  11. }
  12. public static class Email implements IReceiver{
  13. @Override
  14. public String getInfo() {
  15. return "电子邮件信息:hello world!";
  16. }
  17. }
  18. public static class Weixin implements IReceiver{
  19. @Override
  20. public String getInfo() {
  21. return "微信信息:hello world!";
  22. }
  23. }
  24. public static class Person{
  25. public void receive(IReceiver receiver){
  26. System.out.println(receiver.getInfo());
  27. }
  28. }

这样定义了一个接口IReceiver,通过两个类Email、Weixin来实现该接口。

依赖关系传递的三种方式:

  • 接口传递
  • 构造方法传递
  • setter方式传递

依赖倒转原则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 低层模块尽量都要有抽象类和接口,或者两者都有,程序稳定性更好;
  • 变量的声明类型尽量是抽象类或接口,这样我们的变量引用和实际对象间,就存在一个缓冲层,利于程序扩展和优化;
  • 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

继承包含这样一层含义:父类中凡是已经实现好的方法,实际上是在设定规范和契约,虽然它不强制要求所有的子类必须遵守这些契约,但是如果子类对这些已经实现的方法任意修改,就会对整个继承体系造成破坏。 继承在给程序设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比如使用继承会给程序带来侵入性,程序的可移植性降低,增加对象间的耦合性,如果一个类被其他的类所继承,则当这个类需要修改时,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子类,并且父类修改后,所有涉及到子类的功能都有可能产生故障。 那么如何正确的使用继承?这就需要里氏替换原则!

基本介绍:

  •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提出于1988
  • 如果对每个类型为T1的对象o1,都有类型为T2的对象o2,使得以T1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都代换成o2时,程序P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类型T2是类型T1的子类型。换句话说,所有引用基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 在使用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在子类中尽量不要重写父类的方法
  • 里氏替换原则告诉我们,继承实际上让两个类耦合性增强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聚合、组合、依赖来解决问题

代码示例如下: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MyNumber myNumber = new MyNumber();
  3. System.out.println(myNumber.fun1(1,2));
  4. System.out.println(myNumber.fun2(1,2));
  5. NormalNumber normalNumber = new NormalNumber();
  6. System.out.println(normalNumber.fun1(1, 2));
  7. }
  8. public static class NormalNumber{
  9. public int fun1(int num1,int num2){
  10. return num1-num2;
  11. }
  12. }
  13. public static class MyNumber extends NormalNumber{
  14. @Override
  15. public int fun1(int num1, int num2) {
  16. return num1+num2;
  17. }
  18. public int fun2(int num1,int num2){
  19. return fun1(num1,num2)+10;
  20. }
  21. }

上述中MyNumber继承了NormalNumber,但是无意间重写了父类的fun1方法,在调用的时候不注意的话会出问题。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常常会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完成新的功能,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但整个继承体系的复用性会比较差。特别是运行多态比较频繁的时候。

通用的做法是:原来的父类和子类都继承一个更通俗的基类,原有的继承关系去掉,采用依赖、聚合、组合等关系代替。

开闭原则

基本介绍:

  • 开闭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是编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 一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用抽象构建框架,用实现扩展框架
  • 当软件需要变化时,尽量通过扩展软件实体的行为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变化
  • 编程中遵循其他原则以及使用设计模式的目的就是遵循开闭原则

代码示例: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Square square = new Square();
  3. square.drawPicture();
  4. Triangle triangle = new Triangle();
  5. triangle.drawPicture();
  6. }
  7.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Shape{
  8. public void drawPicture(){
  9. System.out.println("画一般图形");
  10. }
  11. }
  12. public static class Square extends Shape{
  13. @Override
  14. public void drawPicture() {
  15. System.out.println("画正方形");
  16. }
  17. }
  18. public static class Triangle extends Shape{
  19. @Override
  20. public void drawPicture() {
  21. System.out.println("画三角形");
  22. }
  23. }

上述使用抽象类,其他类只要继承抽象并重写抽象类的方法。

迪米特法则

基本介绍:

  • 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
  • 类与类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
  • 迪米特法则又叫最少知道原则,即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对于被依赖的类不管多么复杂,都尽量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对外除了提供public方法,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
  • 直接的朋友: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只要两个对象之间有耦合关系,我们就说这两个对象之间是朋友关系。耦合的方法很多,依赖、关联、组合、聚合等。其中,我们称出现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的朋友,而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类不是直接的朋友。也就是说,陌生的类最好不要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类的内部

迪米特法则注意事项和细节: 1、迪米特法则的核心是降低类之间的耦合 2、但是注意:由于每个类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依赖,因此迪米特法则只是要求降低类间(对象间)的耦合关系,并不是要求完全没有依赖关系

合成复用原则

原则是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