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绍
或许没有皮尔士那么有才,但是充满人文主义
艾耶尔:“詹姆斯的东西常常为了生动而牺牲了精确性”
1869哈佛医学学士学位,1872哈佛讲师教席。
1869~1870健康问题,读法国哲学家的书,对 意志的强调深有体会
后来,首先以一个心理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1889年心理学教授,1890《心理学原理》
可能是美国第一个心理学教授
之后,发现心理学问题很多依赖哲学问题的解答,转头搞哲学
1897年第一本哲学著作《信仰的意志》(will to belief)
古希腊以来,都认为理性应该排除情感,而詹姆斯恰恰要考察情感在理性中的地位
后来又到宗教中游历了一番,把传统的对宗教的典籍的研究转向为对宗教体验的追求——宗教现象学
兄弟是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亨利·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信仰的意志》《宗教经验种种》1902《实用主义》1907《真理的意义》1909《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文》死后
实用主义学说:真理学说
关于真理的学说
哲学史上出现的真理学说
- 真理符合论
- 真理融贯论
- 实用主义真理学
关于真的的辨析
“手机是真的”(这个手机不是冒牌货)
“我说的话是真的”(我是真心这样认为)
“我真诚的告诉你:‘这是手机’”(就算我真的认为这是手机,也不一定真的是手机,要确认是手机,必须要和现实对应)
什么是真理
当哲学家讨论原本是用来表示一个事物性质的“真”的时候,作为形容词,表示判断的“真”变成了一个名词,一个主词“真”(trues),翻译过来,我们就说是真理。
这里的真理是指对于真的判断
三种真理学说的区别
符合轮要求实在是独立地存在那里,符合就是我们能对他进行copy;
融贯论,实在是观念体系,符合就是和不和这个体系融洽(因为观念和非观念(贝克莱)、命题和非命题的东西怎么比较);
实用主义真理观,是发生学的角度,想要真的兑现价值,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算得上是符合。(用皮尔士准则检验什么是符合)
实用主义中,什么是符合?什么是实在?
传统哲学就是对视觉的放到,看到了似乎就是符合。
“教室有一个钟”
但是,实在是在现象背后的东西,钟可以看见,但是钟表的运作怎么可能看得见?
詹姆斯认为:符合是一种引导,它是间接的证实,而不是直接的证实。
一个观念能够引导我,到达实在的周围,并且能够与其他经验相互协调,中间不发生断裂
例如:迷路的森林,我旁白的石头对于要走出森林的我来说,无所谓真。但是,通过牛脚印,流水,人家,我成功走出森林。那么说明我一开始的关于牛脚印的观念就是真的,是符合实在的。
实用主义的真是发生学的真,不是康德那般终极意义上的真。实用主义的真允许后来的调整和改变
詹姆斯不是给真理下定义,而是探讨真的外在特征。
- 我们只能谈论真理在我们经验当中实现自己的过程
- 我们只能从某个方面,即“简言之”一个东西是不是真的
摹写就是可以copy的真理符合论
这里还有很多可讲,比如采用实用主义的真理时,经验的衔接,新旧观念的冲突,useful和pragmatic的区别
(不是简单的有用就是真的!!!要看情景)
实在的三种内涵
传统的描述符合论的实在是跟人无关的,而且距离人越远的越实在。
但是詹姆斯认为,事实上,所谓的实在恰恰离不开人的存在。
詹姆斯提出,实在包括三种内容
- 思想流/感觉流/意识流
Stllars看见绿色和正在看绿色。“看见”绿色是动用了绿色的概念,是下判断的。最直接的感觉也是加上了我们的判断在里面。(look at≠see)
感觉流是强加给我们的,对它们的性质、秩序和数量我们基本上无法控制,然而它们本身无所谓真假,只是简单的“有”,它是什么它不说的,它们本身还不能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除非加入了我们的解释,而我们的解释与我们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实在的实在由它自己,实在“是什么”全凭取景,而取景如何则随我们,实在的感觉部分和关系部分全是哑的,它们根本不能为自己说话,而要我们带它们说话。
- 关系
- 外在的偶然的关系(时间地点)
- 思想中的必然关系(逻辑数学)
- 信念
彻底的经验主义(自然实在论)
与古典经验主义的关系
皮尔士从康德发展出来
詹姆士却很看重英国的经验论
古典哲学一直认为,实体高于属性,属性在早期又被翻译为附性。实体一般作为主体,被要求先存在才能有属性。
传统经验论怎么消解实体?
洛克《人类理解论》**
实体和附性在哲学种并无多大功用,有的人们忽然发现附性的意念,并且以为各种附性是真实的实有,但需要一个寄寓的所在。因此便不得不找出实体一个词来支撑他们。
实体,属性(附性)后期发展过程中,这个实体被逐渐化解掉了。我们只对属性有把握,但是对实体是模糊的( Locke)。
到了贝克莱,他直接把物质的实体否定掉。“我们哪里有苹果?我们只有红的,甜的,圆的……”。物是感觉的复合。可惜贝克莱主观唯心,又把感觉的复合扔给了上帝
休谟更进步一,如果实体不应该存在,那么上帝和我这两个实体也不应该存在。
古典经验主义就是实体消解为现象、经验(我所能把握的)
休谟认为经验是通过联想被组合在一起。并不是在经验世界中就被联系在一起。(法庭狡辩,你看到了什么?你看不到我开枪打死人,不要联想)
康德对此不能接受,康德提出先天认识形式,提出范畴。然后人通过这些范畴把经验整理出来
总之,经验本身没有关系,关系是从外面加进去的
詹姆斯的经验主义
但 James认为还不彻底,经验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解决不了。(Hume是人生伟大指南,kant那里就是知性范畴plus感性直观)
彻底的经验主义就是在经验世界中,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把外面的东西加进来,也不要把它拿走。
所以彻底的经验主义,应该承认,关系(个人补充:知性范畴)就是经验的一部分,用刀切西瓜就是直接一个经验,而不是刀、西瓜是经验。
詹姆斯提出经验包括
- 公设 postulate:在哲学家之间,唯一可以展开辩论的东西。哲学家只能讨论用经验能够加以说明的东西,具有不可经验性质的东西,可以任其存在,但是毫无辩论的必要。
- 事实的论述:经验之间的关系和经验本身一样。打死人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概念的总结,不需要外在超验的东西,自行连接。 Wittgenstein,“不要想,要去看”(不要把解释项当作对象本身)
不要把经验的东西拿出去(休谟),不要把非经验的东西加进来(唯理论)。直接从经验出来。
有称:直接描述法
什么是不从反思出发,直接从经验中把握到的东西?
从詹姆斯这里,就有几分韵味。形而上学中,各个哲学家都不断翻来覆去的概念,会不会其实不是概念本身?
由此,直接从经验出发,不去搅和那些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东西?
纯粹经验
詹姆斯早起把这个概念称为意识流,就是指在没有动用反思和概念之前,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个不停歇的流变的过程。
我们直接把握到的就是流动的经验。没有主观和客观,这就是这。不要反思,不要概念,自然而然。当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就会被反思,概念切成一段一段的。我们无法抓住原始的纯粹经验。
詹姆斯认为只有新生的婴儿,突然惊醒,大病之中,昏迷之中的人才可能能够获得对于“这”的纯经验。这个“这”或许在下一时刻可以是万事万物。詹姆斯的这种想法表面,普通的,受教育的已开化的普通人不可能在体会到纯粹经验的存在。
这种纯粹经验透露出类似中国的“相”的感觉。形式上的相似,即只能体会,并且体会不到的那种体会。
纯粹经验是第一级的概念,然后才有主观客观。
近代哲学在寻求心灵与世界的对应过程时,就是在纠结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提出纯粹经验的詹姆斯下一步就要解答从纯粹经验到主观客观的过程
詹姆斯认为,主客观知识一个二级概念,是用来辨识纯粹经验的工具。
在传统哲学中,主观客观是意识的减法。就像一幅画,所有的经验(或者什么东西)都是构成这幅画的材料,而意识是透明的胶水,把颜料组合在一起。
而詹姆斯认为,主客观应该是一个在纯粹经验之后,而不是作为胶水和经验是同一级的概念。不同的经验相连接(事件),就会出现不同的主客观。杯子有水是客观,感觉杯子重是主观。而不是,主观认为杯子重。
vorfindung(在面前的)
关系上的二元论——对二元论的消解
詹姆斯这一套彻底经验论的意义
- 对和他同代哲学家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对后面的罗素等有直接影响
- 对以前经验论存在的二元论问题进行了消解。
以前,经验是我在心灵中对世界的一种表像的认识。解决了表现是如何对世界进行真实的再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