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绍

image.png
除了马克思这条线以外,对中国人最亲切的人物
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的老师

1859出生在伯林顿附近的农村,祖孙三代都是农民(美国农民)
主要通过母亲得到教养,父亲很保守
小时候很腼腆,大学克服了,晚年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大学快毕业迷上哲学
非常谦卑的给某个刊物写了一封信,得到认可,从而投身其中
早期因为教育学而知名
《哲学的改造》1920
《经验与自然》1925难读
《确定性的寻求》1929
《认知和索知》1949

1919五四前夕来到中国,本来打算呆一年
后来着迷中国,呆了两年多,学说在中国一版再版
罗素那是也来了,但是没啥影响
40年代,和爱因斯坦一起为罗素鸣不平(罗素的婚姻等观点)
90岁,美国总统亲自拜访,所谓“美国良心”

对传统哲学的反思

文章《达尔文主义对哲学的影响》1909
杜威很早就感觉到进化论会对哲学产生冲击
实用主义的思路,很大程度上和进化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实用主义哲学家对进化论都很喜欢
传统哲学家则不然,他们总想追求不变的,能够说明变化规律的所谓更高级的实在。带有普遍和特殊的二元论特点。
进化论颠覆了传统哲学的特点。所有物种都在变化中成为自己,这与希腊哲学中,所谓的理念世界矛盾。

传统哲学认为,人区别于物是因为会思考,所谓的会思考,如果狭义一点,放到哲学中,就是求真。
但是杜威就提出,其实人区别于动物的精神能力不在于思考,而在于更强的记忆力。我们祖先回忆过去,不是为了更好的学会打猎,而是为了打发当下的闲暇,娱乐当下的自我,只不过是一种消遣。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其实是一种情感的,非逻辑的过程。

那既然如此,人是如何开始变成现在的所谓理性和符合逻辑?
人不能满足于这样一个变动不安,充满偶然的世界!!!**
那么人怎么得到内心的安宁?

  1. 图腾崇拜到宗教的产生——精神上的安定
  2. 艺术(arts)这里的艺术,不是狭义的艺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通过和环境不断互动得到安宁

很长时间内,方法1远胜于方法2,并且一劳永逸。因为似乎方法1可以无所不包,几乎万能。
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社会分工,技艺作为劳动低于只有特殊个题才能进入的宗教等领域。在这过程中,对于劳动阶层的贬低变成对于实践对劳动的贬低。
在很长时间内,哲学是在代替宗教寻求答案。

随着科学、航海等技术的发展,人的世界观得到拓展,变成了向着未来的世界观。
三个方面

  1. 人的兴趣由永远的,普遍的转到了变化的,特殊的,具体的。人的思维由来世转到今世,由原来的超自然的变成对自然科学的热衷
  2. 固定的组织和阶级,其神圣的权威逐渐的衰败。有当权者指定的真理渐渐的失势,个人的见解在慢慢增加,真理的标准越来越移向经验上的利害结果,一个理论不再能够仅仅通过高尚,古老,普遍就有资格作为真理,它一定要明示,它在什么样的经验中产生,必须用自己现有及可能的成绩为自己辩护
  3. 进步的观念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支配人们想象力的不是过去而是将来,新的可能性激发起人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努力,只要人们运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努力,他就有能力操纵自己的命运。

所有这些变化的最大结果是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把一个根据认识论的理想主义替代上古时代形而上的理想主 义

杜威并非否定传统哲学完全一钱不值。他指出传统哲学弄错了一个东西:它原来是从生活中走出,因为人们对稳定性的需要。人们为了生活,而去寻找确定性,而传统哲学的错误就在于,把这样一个寻找的结果当作了一个前提。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所设的那样一个不动的解释者,把所谓的确定性当作一个先于生活的东西。
哲学他不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的生活要为了它

杜威经验论:实用主义本体论

批判经验与自然的割裂(传统经验论的二元论)

传统哲学把经验看作发生在自己身上,经验与自然割裂,而哲学家却又企图把自己当作第三者来解读这种关系。
杜威:经验和生活是同义词 (海德格尔的味道)
在理论反思之前,我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
这里可以看到杜威对 詹姆斯的 对经验的直接描述的继承,回到事实本身。
传统的经验论的认知无法解决经验与这个实体直接的关系,即我怎么证明我看到红红的,圆圆的苹果是真的有一个苹果,即类似缸中之脑的问题。
而杜威继承詹姆斯的经验流(意识流)的观点。
认为传统的经验论中的感觉是没有意义的,人认识世界,不是通过把各种感知切割为类似一个个原子一样进行理解,而是在经验的流中认识世界。例如看车,我们开车到某个地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些感觉我们在开车的时候甚至不会注意,我们不会注意我们看到前方有人,而是注意到前方有人。我们就在生活中,一个个的感觉,作为一个部分,只有整合到经验之流中才有意义。
我们一开始和世界的关系不是认知关系,而是存在或者说交互的关系。人和感觉是不分离的,潜反思的关系。

image.png
三种人:谁对马比较有经验?

  1. 没见过活生生的马
  2. 作为游客看到马
  3. 养马人

肯定是第三类人更有对马的经验
同一本书,十年前阅读和十年后阅读,体会不同。
经验不只是what,也包含how,正是因为这个how,所以我们在面对what的时候,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意义不断展现开来。

对比一下传统经验的特点

  1. 经验是一种认知活动(知识意味)

image.png
存在意义上的经验

  1. 经验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

image.png

  1. 经验是对过去的记录

image.png
image.png
经验是面向未来,面向可能性的东西。

  1. 经验与思想截然相反

杜威认为,经验之中以及充满了思想。下例中,白色包含着判读和语言,这是思想的内容
image.png

  1. 经验是原子式的,导致我们要从外面来输入关系(先验)

image.png

现在,对待理论有两种方法

  1. 经验的方法:《经验与自然》第一章。和现象学方法类似,要求我们从当下的,直接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不要从反思的后果出发
  2. 非经验的方法:从结果出发,把应当是什么代替了实际是什么。(如果要表现在下图中,就是两脚不着地)

image.png
当我们说,用经验的方法的时候,并不是贬低理论和反思。
可以认为,经验也是分为粗糙的和经过整理的。对于科学的理论,其实也可以认为是整个经验世界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论一般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应用于生活,带来更丰富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样的理论仍然是经验的方法。因为两脚都扎根于经验。
但是,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理论并不符合这些特点

对理智主义的看法

传统哲学是一种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
理智主义:以一种认知的态度去处理世界,把认知的态度下看到的世界就等同于世界本身。
所以,近代以来,传统哲学告诉我们,物理学下看到的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于是才有了我们需要处理心灵世界这个烂摊子,什么感觉,意志,思想等等,最终导致一个二元论的结果
同时,采用理智主义去认识世界会导致世界单面化,把真实世界的所存在的价值特性完全排除,把价值定义为主观,世界只存在物理学和逻辑下的一种客观。

杜威不赞成理智主义
在杜威看来,对我们直接产生影响的不是世界,而是生活,是我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某种占有。在这个过程种,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化的描述,它同时可以是美的,对生活带来开心的。
当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激活我们反思的态度,这时,我们才会把生活处理为一个对象。我们出于什么目的,决定了我们怎么处理这个对象。这样才有了哲学、宗教、认知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语言描述。无论怎么描述,都是并未触及本体的方法,因为本体就是经验之流。其他的处理方式都是二级的处理方式。(虽然经验之流无法处理)
理智主义的问题就是把认知的处理方式下的世界当作了本来的世界。即,把认知的结果当作了前提。
从本体论的角度,所有方法都一样。从方法论的角度,在某一个时刻可能存在这个更适合更好的方法。

实用主义的认识论

大标题不好,因为实用主义没有传统的认识论的概念

传统的认识论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分离,然后产生的怎么用主观去认识客观的问题。
实用主义不承认主客观的分离
这里标题的意思是,实用主义对传统的认识论有自己的一套认识和解答。

关于认识对象的反思

传统哲学虽然对认识论的解释各种各样,但都承认认识对象是在那儿的,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前提。

杜威认为,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已经不可分离,认识对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我们的认识活动把认识对象建立起来的,因此,认识对象不是一个已然的既定的东西。
为什么你会把夜空的光点称为star?
星星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很多过去的处理方式在里面,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所以,当我们说有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已经对原来的存在进行过处理和再构造。

对认识(探究)的理解

认识不是我们要求把感觉对应于一个所谓的大写实在。
杜威认为:认识是帮助我们人和环境相和谐的方式,使环境本身产生一种和谐。
皮尔士认为,认识是怎么建立个人和环境的和谐

应该说,不是认识而是探究
什么是探究?

将不确定的情境(situation)转换为其组成成分在特征和关系上具有确定性的情境,也即将前一种情境中的要素,转换为一种统一的整体

通过探究,把突然出现的断裂连接上来,潜反思的生活之流发生了断裂。

探究五部法

  1. 中断的困难,断裂,为探究埋下伏笔。因为断裂,所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力,跟的生活我们有关系。还没有形成问题,只是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2. 困难的指定。针对困难的所在,提出问题,但这个提出问题因人而异。科学就是从这些问题开始。
  3. 可能的解决。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这时候理论就出来了。
  4. 演绎的方法。通过假说的方法,把之前提出的方案演绎出后果来。
  5. 观察和实验。检验假说,然后还需要放回到经验当中去。

    实用主义真理观

    事实上,杜威不怎么用真理这个词,他表述为:有根据的可断言性
    杜威认为,要讨论真理,就要先把观念(idea)搞清楚,因为真理是观念的一个属性(类)
    观念有真有假,如果把观念视为对外在的copy,那么当然,越对应,就越接近真理。
    但是,观念不仅仅是狭义的真假,杜威认为观念一定和你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把观念视为与世界打交道的工具,这个工具本身就是使对象成为对象的含义,而不是狭义的处理对象的工具。
    那么,如果这样理解观念,那么在与世界,环境打交道的过程种,越方便,越好的观念就是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好,方便不是主观的好,应该是客观的。因为这里的好和方便是随着发展,随着活动的进行在不断延伸展开的。

杜威这样解释詹姆斯的观念:真理就是与实在符合。
符合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于环境和谐。符合是引导的,从不确定的情境引导到确定的情境
什么是实在?
实在不是已经有的成型的东西。实在是一个朝向未来的,敞开的,能够引导到新的经验中去的不在场的东西。
以迷路为例,最后我能够找到人家,那个不在场的人家才是实在,而我什么的石头不是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