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一下响应式数据的原理
🤔默认 Vue 在初始化数据时,会给 data 中的属性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重新定义所有属性,当页面到对应属性时,会进行依赖收集(收集当前组件中的 watcher)如果属性发生变化会通知相关依赖进行更新操作
收集当前组件中的 watcher,面试官会进一步问你什么叫当前组件的 watcher?
- 由于 Vue 执行一个组件的
render函数是由Watcher去代理执行的,Watcher在执行前会把Watcher自身先赋值给Dep.target这个全局变量,等待响应式属性去收集它 - 这样在哪个组件执行
render函数时访问了响应式属性,响应式属性就会精确的收集到当前全局存在的Dep.target作为自身的依赖 - 在响应式属性发生更新时通知
Watcher去重新调用vm._update(vm._render())进行组件的视图更新为什么 Vue 采用异步渲染
🤔因为如果不采用异步更新,那么每次更新数据都会对当前组件进行重新渲染,所以为了性能考虑,Vue 会在本轮数据更新后,再去异步更新数据
什么叫本轮数据更新后,再去异步更新数据?轮指的是什么,在 eventLoop 里的 task 和 microTask,他们分别的执行时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优先选用 microTask,这都是值得深思的好问题。
nextTick 实现原理
🤔nextTick 方法主要是使用了宏任务和微任务,定义一个异步方法,多次调用 nextTick 会将方法存在队列中,通过这个异步方法清空当前队列。所以这个 nextTick 方法就是异步方法
这句话说的很乱,典型的让面试官忍不住想要深挖一探究竟的回答。(因为一听你就不是真的懂)
正确的流程应该是先去 嗅探环境,依次去检测:Promise 的 then -> 🤔MutationObserver 的回调函数 -> 🤔setImmediate -> 🤔setTimeout 是否存在,找到存在的就使用它,以此来确定回调函数队列是以哪个 api 来异步执行。
在 nextTick 函数接受到一个 callback 函数的时候,先不去调用它,而是把它 push 到一个全局的 queue 队列中,等待下一个任务队列的时候再一次性的把这个 queue 里的函数依次执行。
这个队列可能是 microTask 队列,也可能是 macroTask 队列,前两个 api 属于微任务队列,后两个 api 属于宏任务队列。
简化实现一个异步合并任务队列:
let pending = false// 存放需要异步调用的任务const callbacks =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pending = false// 循环执行队列for (let i = 0; i < callbacks.length; i++) {callbacks[i]()}// 清空callbacks.length = 0}function nextTick(cb) {callbacks.push(cb)if (!pending) {pending = true// 利用Promise的then方法 在下一个微任务队列中把函数全部执行// 在微任务开始之前 依然可以往callbacks里放入新的回调函数Promise.resolve().then(flushCallbacks)}}
测试一下:
// 第一次调用 then方法已经被调用了 但是 flushCallbacks 还没执行nextTick(() => 🤔console.log(1))// callbacks里push这个函数nextTick(() => 🤔console.log(2))// callbacks里push这个函数nextTick(() => 🤔console.log(3))// 同步函数优先执行console.log(4)// 此时调用栈清空了,浏览器开始检查微任务队列,发现了 flushCallbacks 方法,执行。// 此时 callbacks 里的 3 个函数被依次执行。// 4// 1// 2// 3
Vue 优点
🤔虚拟 DOM 把最终的 DOM 操作计算出来并优化,由于这个 DOM 操作属于预处理操作,并没有真实的操作 DOM,所以叫做虚拟 DOM。最后在计算完毕才真正将 DOM 操作提交,将 DOM 操作变化反映到 DOM 树上
关于虚拟 DOM 的优缺点,直接看 Vue 作者尤雨溪本人的知乎回答,会对它有进一步的理解:
🤔双向数据绑定通过 MVVM 思想实现数据的双向绑定,让开发者不用再操作 dom 对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业务逻辑
开发者不操作 dom 对象,和双向绑定没太大关系。React 不提供双向绑定,开发者照样不需要操作 dom。双向绑定只是一种语法糖,在表单元素上绑定 value 并且监听 onChange 事件去修改 value 触发响应式更新。
🤔运行速度更快,像比较与 react 而言,同样都是操作虚拟 dom,就性能而言,vue 存在很大的优势
为什么快,快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快,有数据支持吗?事实上在初始化数据量不同的场景是不好比较的,React 不需要对数据递归的进行 响应式定义。
而在更新的场景下 Vue 可能更快一些,因为 Vue 的更新粒度是组件级别的,而 React 是递归向下的进行 reconciler,React 引入了 Fiber 架构和异步更新,目的也是为了让这个工作可以分在不同的 时间片 中进行,不要去阻塞用户高优先级的操作。
🤔Proxy 是 es6 提供的新特性,兼容性不好,所以导致 Vue3 一直没有正式发布让开发者使用
Vue3 没发布不是因为兼容性不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新的语法也在不断迭代,并且发布 rfc 征求社区意见。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缺点:无法监控到数组下标的变化,导致直接通过数组的下标给数组设置值,不能实时响应
事实上可以,并且尤大说只是为了性能的权衡才不去监听。数组下标本质上也就是对象的一个属性。
React 和 Vue 的比较
🤔React 默认是通过比较引用的方式(diff)进行的,React 不精确监听数据变化。
比较引用和 diff 有什么关系,难道 Vue 就不 diff 了吗。
🤔Vue2.0 可以通过 props 实现双向绑定,用 vuex 单向数据流的状态管理框架
双向绑定是 v-model ,面试的时候不要把双向绑定和响应式数据给搞混。
🤔Vue 父组件通过 props 向子组件传递数据或回调
Vue 虽然可以传递回调,但是一般来说还是通过 @change 这样的方式去绑定事件吧,这和回调是两套机制。深入的话可以从 Vue 内部实现的 eventEmitter 事件总线机制来回答。
🤔模板渲染方式不同,Vue 通过 HTML 进行渲染
事实上 Vue 是自己实现了一套模板引擎系统,HTML 可以被利用为模板的而已,在 .vue 文件里写的 template 和 HTML 本质上没有关系。
🤔React 组合不同功能方式是通过 HoC(高阶组件),本质是高阶函数
事实上高阶函数只是社区提出的一种方案被 React 所采纳而已,其他的方案还有 renderProps 和 最近流行的Hook
diff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两个数的完全的 diff 算法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 o(n3), 🤔Vue 进行了优化 O(n3)复杂度的问题转换成 O(n)复杂度的问题(只比较同级不考虑跨级问题)在前端当中,很少会跨级层级地移动 Dom 元素,所以 Virtual Dom 只会对同一个层级地元素进行对比
听这个描述来说,React 没有对 O(n3) 的复杂度进行优化?事实上 React 和 Vue 都只会对 tag 相同的同级节点进行 diff,如果不同则直接销毁重建,都是 O(n) 的复杂度。
谈谈对作用域插槽的理解
🤔单个插槽当子组件模板只有一个没有属性的插槽时, 父组件传入的整个内容片段将插入到插槽所在的 DOM 位置, 并替换掉插槽标签本身。
Vue 中 key 的作用
🤔如果不加 key,那么 vue 会选择复用节点(Vue 的就地更新策略),导致之前节点的状态被保留下来,会产生一系列的 bug
组件中的 data 为什么是函数
🤔因为组件是用来复用的,JS 里对象是引用关系,这样作用域没有隔离,而 new Vue 的实例,是不会被复用的,因此不存在引用对象问题
事实上如果组件里 data 直接写了一个对象的话,那么如果在模板中多次声明这个组件,组件中的 data 会指向同一个引用。
此时如果在某个组件中对 data 进行修改,会导致其他组件里的 data 也被污染。而如果使用函数的话,每个组件里的 data 会有单独的引用,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这个问题同样举个例子来方便理解,假设有这样的一个组件,其中的 data 直接使用了对象而不是函数:
var Counter = {template: `<span @click="count++"></span>`data: {count: 0}}
注意,这里的 Counter.data 仅仅是一个对象而已,它 是一个引用,也就是它是在当前的运行环境下全局唯一的,它真正的值在堆内存中占用了一部分空间。
也就是说,不管利用这份 data 数据创建了多少个组件实例,这个组件实例内部的 data 都指向这一个唯一的对象。
然后在模板中调用两次 Counter 组件:
<div><Counter id="a" /><Counter id="b" /></div>
从原理出发,先看看它被编译成什么样的 render 函数:
function render() {with (this) {return _c('div', [_c('Counter'), _c('Counter')], 1)}}
每一个 Counter 会被 _c 所调用,也就是 createElement,想象一下 createElement 内部会发生什么,它会直接拿着 Counter 上的 data 这个引用去创建一个组件。也就是所有的 Counter 组件实例上的 data 都指向同一个引用。
此时假如 id 为 a 的 Counter 组件内部调用了 count++,会去对 data 这个引用上的 count 属性赋值,那么此时由于 id 为 b 的 Counter 组件内部也是引用的同一份 data,它也会感觉到变化而更新组件,这就造成了多个组件之间的数据混乱了。
那么如果换成函数的情况呢?每创建一次组件实例就执行一次 data() 函数:
function data() {return { count: 0 }}// 组件a创建一份dataconst a = data()// 组件b创建一份dataconst b = data()a === b // false
是不是一目了然,每个组件拥有了自己的一份全新的 data,再也不会互相污染数据了。
computed 和 watch 有什么区别
🤔计算属性是基于他们的响应式依赖进行缓存的,只有在依赖发生变化时,才会计算求值,而使用 methods,每次都会执行相应的方法
依赖变化是计算属性就重新求值吗?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为什么说 computed 是有缓存值的?事实上 computed 会拥有自己的 watcher,它内部有个属性 dirty 开关来决定 computed 的值是需要重新计算还是直接复用之前的值。
以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
computed: {sum() {return this.count + 1}}
首先明确两个关键字:dirty 从字面意义来讲就是 脏 的意思,这个开关开启了,就意味着这个数据是脏数据,需要重新求值了拿到最新值。求值 的意思的对用户传入的函数进行执行,也就是执行 sum 这个函数。
- 在
sum第一次进行求值的时候会读取响应式属性count,收集到这个响应式数据作为依赖。并且计算出一个值来保存在自身的value上,把dirty设为 false,接下来在模板里再访问sum就直接返回这个求好的值value,并不进行重新的求值。 - 而
count发生变化了以后会通知sum所对应的watcher把自身的dirty属性设置成 true,这也就相当于把重新求值的开关打开来了。这个很好理解,只有count变化了,sum才需要重新去求值。 - 那么下次模板中再访问到
this.sum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去重新调用sum函数求值,并且再次把dirty设置为 false,等待下次的开启……Watch 中的 deep:true 是如何实现的
🤔当用户指定了 watch 中的 deep 属性为 true 时,如果当前监控的值是数组类型,会对对象中的每一项进行求值,此时会将当前 watcher 存入到对应属性的依赖中,这样数组中的对象发生变化时也会通知数据更新。
不光是数组类型,对象类型也会对深层属性进行 依赖收集,比如deep watch了 obj,那么对 obj.a.b.c = 5 这样深层次的修改也一样会触发 watch 的回调函数。本质上是因为 Vue 内部对需要 deep watch 的属性会进行递归的访问,而在此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生依赖收集。(只要此属性也是响应式属性)
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到 递归收集依赖 对性能上的损耗和权衡,这样才是一份合格的回答。
action 和 mutation 区别
🤔mutation 是同步更新数据(内部会进行是否为异步方式更新数据的检测)
内部并不能检测到是否异步更新,而是实例上有一个开关变量 _committing,
- 只有在 mutation 执行之前才会把开关打开,允许修改 state 上的属性。
- 并且在 mutation 同步执行完成后立刻关闭。
- 异步更新的话由于已经出了
mutation的调用栈,此时的开关已经是关上的,自然能检测到对 state 的修改并报错。具体可以查看源码中的withCommit函数。这是一种很经典对于js单线程机制的利用。Store.prototype._withCommit = function _withCommit(fn) {var committing = this._committingthis._committing = truefn()this._committing = commit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