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职业发展和困惑,我们再来关注“择业”。许久以来,运营同学们的“择业”问题往往也是一个老大难,基本上去了创业公司容易被坑,去了大公司又怕变成一个纯螺丝钉,没什么存在感。一个擅长逻辑和策略的同学去干了用户互动和维系的事情,可能容易手忙脚乱,惹得用户一阵不爽。而一个天生喜欢跟用户打交道的同学要是不慎去做了B端用户的运营,可能又会憋屈压抑,难受得要死。这一节,我想聊一聊作为一个运营,在不同阶段,到底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公司,负责什么类型的工作,才会更适合自己,更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我想分别从三个方面来依次聊一聊:· 从个人特质和工作方向来说,存在哪些具体的运营择业方向(比如偏内容的运营和偏BD拓展的运营其实差得还挺远的)?不同方向下的运营往往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这一部分,我希望回答一下大量同学会问到我的“运营好像方向也很多,我到底适合选择哪一个”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运营重点做好的具体工作都有哪些?这一部分我希望回答的是“假如我具备XX能力,选择去什么样的公司更适合”的问题。· 最后一部分,我想聊聊一个运营人在求职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坑。

我适合哪类运营岗位?

我认为,如果按照所从事负责的工作内容性质来划分,互联网行业的运营从业者基本可以被分成以下这么几类。

1.内容生产、维护型的运营

这类岗位,主要的工作内容可能是某个内容板块的维护或特定内容的生产,基本上现在大量的新媒体运营都可以归到此类中去。这类岗位的核心能力是要对内容敏感,对于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引发点击、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带来传播拥有八九不离十的判断,熟悉各种内容发布&内容传播渠道,并且自己至少具备可以做出70分以上内容的能力。倒推回来,如果我要招一个好的内容型运营,我觉得理想中他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喜欢看书,喜欢混迹各类内容社区,喜欢在各种社区上发表言论和内容,并能够通过内容引发与其他用户间的较强互动,文字功底比较扎实,喜欢各种思考琢磨,且一定要想得深,诸如人生人性这类问题最好没少琢磨过,琢磨过后还能把自己的思考清晰表达出来则最佳。

2.创意策划、创意营销型的运营

这类岗位,主要会涉及的工作内容可能是策划一些活动、事件、小游戏或H5的策划执行等,但策划的同时不仅要考虑需要让用户喜欢玩,往往还要能够拉动实际的运营指标增长。这类岗位的核心能力基本就是创意策划能力,同时要懂传播,熟悉传统媒体的传播逻辑&传播路径,以及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逻辑&传播路径,同时还要熟悉各种常见的线上线下活动形式以及载体(比如同一个活动,在PC端实现和在H5端实现,展现形式可能差很远)。

倒推回来,如果我要招一个好的创意营销型运营,我希望他能够具备如下特征:爱玩,脑洞大,对于新鲜事物敏感,熟悉各种热点事件,往往属于那种有啥新东西出现一定不会错过的人,大量混迹各种线上社区,组织张罗能力比较强,至少张罗过一两次有点意思的活动,至少有一两项发烧级、能玩出点名堂来的兴趣爱好,对于各种经典的文案、营销案例会下意识地去观察和学习分析。

3.渠道推广型的运营

这类岗位,主要涉及的工作内容就是推广,可能会花钱也可能没钱,但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是唯一评价标准。该类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对于各种推广渠道、推广手段的熟悉度和关系亲近程度,以及极强的执行力。

举例,同样做应用商店推广,别人手里只有30%的应用商店渠道,但你可以对于80%以上的渠道了如指掌,且你清晰地知道每个渠道下有哪些推广资源可以用,成本大概是多少,来的用户大体都是什么类型的,等等,这就是差距所在。

说到特质,一个好的渠道推广型运营往往是强结果导向型的,拥有极强的执行力,能够一个人泰然自若地应对N多琐碎的事情,他也应该对于各类渠道推广方式都有所了解和熟悉,即便不太了解的推广方式,也应该基本可以在2~3小时内完全搞清楚其逻辑。另外这类运营也往往需要擅长与人打交道,能够短时间内混入一类渠道的推广圈中,当自己缺乏资源时,能够通过主动寻找、求人介绍推荐等各种方式找到匹配的资源。

4.用户互动&维系型的运营

这类岗位,往往涉及的工作是面向某一类或某几类用户的维护。往往关注的是对应类型用户的活跃度。(我个人最早基本就是这一类型的运营。)该类岗位的基础能力是比较优秀的沟通能力,善于在线上把事情讲清楚,能说服别人及赢得别人的信任,而核心能力则可能是一种“能够很快在线上让别人喜欢你”的能力,再外加上一些比较强的组织张罗能力。

一个优秀的用户互动&维系型的运营,往往自己泡网的时间很长,熟悉各种线上社区和最新热点事件,且在各种群组、社区、论坛中的存在感往往不弱,具备能够成为一个小圈子中心人物的特质。此外,这类运营往往不能太死板,应该是很擅长“调戏”与“被调戏”的。

5.销售型的运营

这类运营,往往涉及的工作就是某些特定用户与合作方的拓展了(典型的如各类O2O公司的线下商家拓展)。因而,该岗位的核心能力可能就是销售能力。

优秀的销售型运营,毫无疑问也是强结果导向的,擅长迅速建立关系并取得信任,并熟悉各种商务合作谈判要点和流程。到了后期,这种核心能力可能还会进一步演变发展为资源整合(俗称“做局”)的能力,即是否可以通过一系列设计卷入更多的优质合作资源一起完成某个事件或项目,并最终令所有人受益。

6.强执行、项目推动型的运营

这类运营,往往涉及的工作内容可能是一些常规性、推动执行类的工作(比如站内内容的审核、打标签,站内课程文案的批量更新,某个产品模块如问答的上线推动等)。

该类运营往往涉及的工作是比较杂的,所以其核心能力很可能是执行力以及事务管理、项目管理的能力。优秀的执行类运营一定是执行力超强、且工作非常有条理的人,他们往往有着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同时也往往善于使用各类表格、工具等来辅助管理自己的各项事务,你可能经常会在他们的机器上看到各种精细超牛的工作表格。

7.策略型的运营

策略型运营的主要工作往往是根据产品当前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去有针对性地制定某些策略(比如滴滴出行在某个地理区域内的派单策略),并推动落地后持续监测数据,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

该类运营的核心能力,基本就是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以及超强的逻辑思维+大局观。优秀的策略型运营一定有着清晰、强大的逻辑,说话和表达都有十分清晰的条理,并且他们也往往对数据非常敏感,你可能经常会在他们的电脑上看到各类数据分析与比对。

当然,行业里有大量的运营,往往所重点负责的工作,是以上这些分支中的多个,以我为例,我认为我现在就主要是1、2、3、6、7这5种类型的运营。

但,就像上一节里提到的一样,在职业生涯早期的时候,你更需要做的,一定是在上述这些方向分支上找准一个,先好好修炼到自己可以在该领域出类拔萃才是正道。

我适合哪类产品?

其次,我们来聊一下,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运营重点做好的工作可能会有哪些差异。我们来一个个说。

1.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的运营可能更重推广渠道铺设、营销事件策划等,基本以增长和对外清晰传递产品价值为主。

  • 例:朝夕日历的增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他们那个“早期打卡”的活动拉动的;
  • 再例:快手早期作为一款Gif图工具的增长,运营除了做好推广渠道的铺设以外,基本也没做什么事。

    2.内容类产品

    内容类产品的运营可能更重内容生态的构建、内容质量的提升和内容的持续对外传播,核心逻辑是如何让内容质量更高,以及如何让我的高质量内容得到更多传播,依靠内容的积累和传播形成拉新。

  • 例:Mono、好奇心日报、罗辑思维、一条这样的产品,从诞生到现在基本核心都只干了一件事——找到一个独特的内容调性和风格,让自己能够稳定地创造提供这样的内容,并用尽PR、渠道分发、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尽一切可能让自己的内容可以被传播得满世界都是。

    3.社交类产品

    社交类产品的运营可能更重用户的分级运营、相应规则、玩法的制定以及营销事件策划,以玩法驱动用户参与,重点抓住核心用户形成标杆效应,然后再通过海量用户对于某些玩法的参与形成话题、事件,借此拉动产品增长。

  • 例:微信早期的运营,其实重点就是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这么几个玩法;

  • 再例:对陌陌、探探这样的APP来说,很长时间内运营的重点一定都是围绕着那些美女们来展开的,且它们也曾阶段性通过“真心话大冒险”等玩法来促进用户间的互动。

    4.社区类产品

    社区类产品的运营其实要求最高,需要同时关注用户分级运营、核心用户拓展&维系、社区氛围&文化的构建、社区规则的制定&事件话题等的策划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工作。做好一个社区的运营,完全是在构建一个小生态了,生态的成长前期靠种子用户和氛围,后期可能靠持续不断的话题、事件、用户关系等。

  • 例:三节课作为一个自认为是社区基因较强的产品,在早期通过“做任务拿邀请码”这样的形式很好地保证了第一批用户的质量和整体的站内氛围;

  • 再例:懂球帝的社区板块,需要做好各核心版主们的维系,需要官方自己运营一个板块来作为标杆,需要定期面向全体用户策划一些活动以维系用户的积极性,需要做好社区内内容的审核、过滤和推荐,需要阶段性结合热点事件(如欧洲杯)在社区内不断营造出一些话题事件或话题人物等。

    5.平台类产品

    平台类产品的运营要求也不低,往往更需要关注重点用户的拓展和运营、运营策略的不断调整与落实。平台类产品的增长前期靠人肉+种子用户运营,中后期靠策略+业务匹配效率。

  • 例:在行的运营,最早一批行家全部是自己重点拓展过来的,且通过官方帮拍照、修饰文案等各种方式完成了冷启动;

  • 再例:滴滴出行作为一款出行平台类产品,其站内的运营策略始终是在不断调整的,先是重点亲近司机和补贴司机,然后重点补贴用户,再然后又补贴司机,到了现在,因为大量司机的加入,司机端的供给已经不那么紧张,于是滴滴现在整体的运营策略又开始转变为对司机的制约更强的方式,例如乘客投诉立即扣钱,评价低于某标准扣钱,降低补贴奖励额度,等等。

    6.电商类产品

    电商类产品的运营其实更加注重流量建设、老用户维系、品牌建设和营销。

  • 例:京东、淘宝、苏宁等,无一例外,都会持续通过各种“XX节”作为一种集中营销手段来拉动自身站内的用户购买;

  • 再例:韩都衣舍、麦包包这样的独立品牌电商,也基本无一例外,前期都会通过爆款打造+各平台流量吸入(如参加聚划算的活动)的策略来为自己的店铺带来大量流量,此后通过老用户维系慢慢建立用户忠诚度,在此过程中再不断通过PR、产品包装、活动等各种形式强化自身的品牌形象,直到最后自己可以发展成为一家独立品牌电商。

  • 以上讲完,也许你可以结合自己擅长的技能来评估感受一下,到底什么类型的公司更适合自己。

    我要避开哪些坑?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在运营人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几类大坑。

    坑1:新人小白没人带

    早期完全无甚积累的新人小白,如果去了一个老板完全不懂也不重视运营、甚至还没人带你的地方,可能还挺坑的。早期还无甚积累的运营新人,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有一块特别具体的事让自己能够积累起来某些技能,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某些具体的指导。

而如果不幸去了一个老板完全不重视运营也不怎么懂运营的地方,很可能会变成一个纯粹打杂的体力活劳动者(当然了,小白们也需要努力为自己创造空间,具体可参考我前面的“为什么80%的运营注定了只能打杂”),又或者老板成天劈头盖脸就丢过来一堆不靠谱的KPI,而你在KPI面前只能迷失。基本上,这种状态要是持续2~3年,你很容易就荒废掉了。

坑2:一味追求“大公司”的光环而沦为一颗螺丝钉

第二个常见的坑,就是一个已经有了至少2~3年工作经验或者有某项特定技能、正在谋求高速发展的运营,去了一个条条框框一大堆、只能让你扮演一颗螺丝钉、给不了你太多发挥空间的地方。

假如你已经是一个有了一些经验、在某方面已经特别擅长的运营,这时候你需要的可能是更大的空间让你能够去负责更重要的项目,让你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东西,能让你放开手脚去试错去大干一场,等等。此时,如果一味看重所谓“大公司”的光环和背景,不幸去了BAT,但却只能按部就班地做个螺丝钉,基本也是一个挺耽误自己时间的事。

坑3:团队不靠谱

另一种比较惨的情况,就是去了一个方向还极度不确定,你也没什么认同感,1个月一小变、3个月一大变的地方。运营很害怕的另一种状况,就是产品方向一直在变,然后你就一直在做方案,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基本上跟了一个团队或一家公司,半年内要是产品还上不了线,又或者连续更换了三四个方向发现还是没什么希望,可以考虑换地方了。

坑4:靠谱的运营无法扮演重要角色

最后一类关于求职择业常见的坑,就是一个已经至少有3~5年工作经验的运营,期望能够持续提升自己,但却去了一个运营扮演的角色和话语权天然都不会很强的地方。虽然5.2节已经讲过工作三五年后运营的未来在哪里,这里再强调一下。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至少有3~5年工作经验、已经能够独立负责起来一摊事的运营,这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再往上走,就一定需要能够在一个团队或一家公司内部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了,如果此时你所在的团队是一个天然运营就无法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天然就会成为你的发展瓶颈。

所以,如果你正处在这个阶段,你可能需要思考判断一下了。基本上互联网产品可以粗暴地分成两种类型:弱运营参与型和强运营参与型。

前一类产品指的是产品价值的成立或放大无须依赖于运营发挥价值,典型的如一些工具类或技术驱动类的产品(如地图导航类产品、百度、今日头条)等,这类产品的特征是,只要产品解决方案或产品机制设计得足够好,运营只需要管推广就行了,甚至有时候,推广都不一定需要管。

  • 而后一类产品,则是其产品价值的成立或放大必须依赖于运营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 比如说,懂球帝这样的足球资讯社区,要是没有内容运营天天做内容、上专题、做更新,基本就废了;
  • 美团外卖这样的产品,要是没有运营把商家搞进来,把配送订餐响应等一系列流程搞顺畅起来,基本就废了;
  • 探探这样的社交产品,要是最开始找不到一群漂亮妹子先进来玩起来,也基本就废了。
  • 毋庸置疑,上面两类产品,前一类产品身边,运营的戏份天然是弱的,往往只能扮演一些从属性的角色(即产品让干嘛就干嘛);
  • 而后一类产品身边,运营的戏份和重要性则大有不同,他们往往需要深度参与到产品需求的讨论当中去,甚至是,可能会有很多产品机制,就是要为了运营来做的(比如,美团外卖这样的产品面对不同地区的商家,需要调整不同的展示推荐策略和补贴策略)。

所以,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有3~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运营,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我强烈建议你重点考虑去后一类公司,在那里你会有更大的机会和空间成为一名真正可以贯穿各个运营模块、既懂产品又能对运营结果负责的优秀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