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很多产品的体验和业务流程,可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差异不大。

于是,决定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就会越来越变成了:运营。

我觉得,做运营,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所在,就是这种“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

我自己有这么一个判断——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也许可以粗略地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早期,我称之为概念驱动时代
基本上,这个时代从1995年持续到2004年前后。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刚刚起步,线上世界还一片空白,可玩的东西和可选择的服务都还不多,大家对于到底什么是“好产品”,甚至怎么做产品都还没什么认知。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新颖的概念能被做出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来。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管是用户、行业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在热衷于追逐概念,从门户到论坛到博客再到各种网游,无不如此。

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成长期,我称之为产品驱动时代
这个时代,差不多从2004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线上产品也越来越多,在竞争加剧的现实下,各类互联网产品不得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很多产品,往往都是依靠体验而取胜的。

围绕着如何做出体验更好的产品,整个行业也慢慢地建立起了一些方法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正是在这个阶段和这样的背景下火起来的。

而,第三个阶段,很可能就是已经慢慢到来的运营驱动时代。

简而言之,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想要在产品模式或产品机制上创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可创新的点,可能早就被人做得差不多了。

好比现在你想做一个O2O上门服务的产品,不管是注册还是下单购买,你都只要去扒拉扒拉现有市场上已经很成熟的各类产品,参考学习下这些产品的做法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的体验和业务流程可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没有差异。于是,决定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可能就会越来越变成了:运营。

这个时代,我觉得是从2015年一大波同质化O2O产品的出现开始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对于这些更为注重服务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在其竞争发展中的重要性,是远大于单一的“产品”的。这个时代,我认为可能会延续很多年。

注意,这并不是说产品不重要了。事实上,产品的体验良好仍然是一个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产品也仍然需要跟运营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为运营提供足够的弹药。只是到了这个时代,运营将会越发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负手”,甚至是,运营的策略和方向,也会更多地影响到产品方面的调整和改动。

好比当年的团购,又或是像打车这样的产品,在最热门时,市场上充斥着成百上千个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这当中,最后像美团和滴滴这样的产品能够杀出重围,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产品背后的运营。

从行业人才端而言,也存在着类似的趋势。在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不存在所谓“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这样的职位的,当时,现在所有产品和运营们要做的事都被叫作“策划”,基本都是一群最早在网上泡得比较狠,还算有点儿想法的人在做这件事,还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技能。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产品的体验越来越受重视,一个产品从设计到上线再到功能体验的反复迭代打磨的整个工作过程,慢慢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被作为“产品经理”这样一个独立的岗位提了出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薪水也开始一路水涨船高。

此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书火遍全行业,而行业也开始疯传“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人”这样的言论。所有这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定程度上都在催生着产品岗的人才供给增大——虽然好的产品相对还是缺少,但纯执行类的产品经理(即只管实现老板的各类需求),事实上在供给端比头几年已经要多很多很多了。但,到今天为止,整个行业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还是一团模糊。而好的运营,更是极度稀缺。

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手段,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不夸张地讲,在过去这一年里,我见过的95%以上的团队,都如饥似渴、不惜血本地想找这样的人。而他们想找的这样的人,放眼整个互联网圈,在我自己认识的人里,掰掰手指头数数,满打满算可能也没超过30个。

曾经,人们对运营的认知是片面和有偏差的。比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多数人眼中,运营是跟推广画等号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运营是一件远远要比推广复杂得多的事。

运营首先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和大量对于细节的关注
例如,哪怕只是推广一堂课,作为一个运营需要考虑的可能就包括了:

  • 对于这堂课而言,我主要用来去打中用户的点是什么?
  • 如何通过课程文案说服用户相信我要传递给他们的这个点?
  • 通过何种表现形式(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何种逻辑?(讲故事?讲道理?摆事实摆论据?)
  • 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标题以刺激更多用户打开并阅读我的课程文案?
  • 课程的报名流程是否顺畅,是否存在会导致用户流失的不良体验或硬伤?
  • 我可能需要通过哪些渠道去完成对这堂课的推广?
  • 在不同渠道上,我完成推广的方式和手段是否需要有一些细微不同?
  • 假如需要同时在10个微信群里分享课程链接,我是不是需要针对其中几个不同类型的群来写几个版本不同的分享转发语?
  • 并且在群内以不同方式去跟那些群成员们进行互动?

但运营又一定不止于执行和细节。事实上,可以把执行和细节做到极致,可能只是一个运营从业者刚刚迈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级台阶。

以Uber的运营为例,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什么Uber一开始需要瞄准外国乘客,将其作为首批用户?
为什么早期的司机和乘客都要重点瞄准大量身在外企、收入中高的精英阶层用户?
什么时候该分别给司机和乘客补贴,给到多少合适?
在开启补贴的阶段,怎样的手段可以实现投入产出比较优的拉新效果?
随着产品发展的阶段不同,补贴这件事瞄准的到底更应该是拉新还是用户的消费使用频次……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决策链条,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而上述所有这些决策及其背后的执行,理想状态下,都是依赖于运营的。

国人常有一句励志的话:有志者事竟成。但这个口号,很多时候在运营范畴内可能都是错的。

你会发现,运营往往面临的决策和信息极多,要做的事极杂,以至于,作为一个真正可以对产品负责的运营,往往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从100件事中去除掉98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找出仅有的一两件能成的事来去做好它们

我认为,在未来的这个时代里,产品和运营之间的边界将不再那么清晰,互联网从业者也会被提出新的要求——做产品的一定要懂运营,而做运营的也一定要懂产品。

要做好运营,成为上面提到过的那种被整个行业如饥似渴、不惜血本地想找的运营,其实不太容易。

  1. 这既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至少某方面的一技之长(如活动策划)
  2. 又需要能够理解产品和运营背后的一些规律(比如早期的产品和一个已经成熟的千万量级的产品,运营侧重点一定不同)
  3. 和各类产品形态背后的本质差异(好比社区类产品和工具类产品的运营逻辑也会有很大差异)
  4. 还需要具备一些宏观层面的思考能力,可以真正对数据负责

从目前来看,由于此前在整个行业中运营的繁杂、不标准和不受重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是不存在一条典型的成长路径的。更多的运营人,只能纯粹依靠工作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去获得提升。

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工作10年多,其中8年一直在做运营,此间从来没有人系统教过我到底什么是运营,以及运营该怎么做,全靠自己悟、自己干,其中的纠结痛苦,唯有那些曾经跟我一样长期做着运营但又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思考运营、甚至不知道自己方向何在的人,才能体会。

也因为如此,当我前后经历了近十款产品的生和死,高潮和低谷,感觉自己终于差不多能想明白运营是什么和运营背后的一些逻辑、规律,并能够按照这些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一些事情和创造一些成果之后,我有了一种特别强烈的表达欲望。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想要把我自己对于运营的很多思考和理解都逐一分享出来,其中的很多东西,至少到这本书出版为止,我认为是从未有人谈论和深入解读过的。

无论如何,关于运营,有两件事,我是特别确信的:

(1)运营的价值在互联网行业曾经被低估了,直到现在,行业内大多数人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是模糊和有偏差的。这一状况终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改善,运营在行业中所占据的权重和重要性也会越来越高。

(2)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们所反复提到的所谓“好的运营”。这既是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当前所渴望的,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这里,引用一句我某位同事的话:运营的最大乐趣,其实就是那种“你在创造一个小世界,并令人在其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好比,你现在正在看到的这本书,也是我在试着自己搭建起一个小世界,而我,正是通过这个小世界去连接到更多人,让他们获得价值的。

运营太苦了,干的事太容易杂乱和琐碎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比苦更让人觉得失望和灰心的,是得不到重视。

我还记得,一年多前我曾经在知乎回答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位薪水明显较低?在那个问题下,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大家普遍觉得运营薪水低的原因,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1)“运营”的概念太广了。从写文案、陪用户聊天、做活动到填充审核内容,各种无所不包的杂事,都可以丢进“运营”的范畴内,以至于行业里大家都在说,运营就是个打杂的。

运营的“杂”和“广”带来的现实情况就是互联网行业的“运营人员”从业门槛相对较低,并且从业基数巨大,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每天干的却只是各种纯人工式的体力活,这类工作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薪水必然不会高。

(2)整个行业的发展阶段和需求决定了现阶段整个行业对于研发和产品的刚性需求是更大的(注意这个答案发布的时间是2015年年初,互联网创业最火爆的时候)。

整个互联网行业现在正处于一种爆炸式增长和发展的阶段,不仅创业项目层出不穷,传统行业也在纷纷尝试要去做一些互联网的事。但你想干互联网或者想做个网站和APP,第一步一定得是先把产品做出来吧?如果产品都看不到,何谈运营?但恰恰,N多人目前就是卡在看不到产品或不能很快地看到产品这个坎上……于是,整个行业开始疯了似的缺研发或缺好的产品经理。

至于运营,整个行业里目前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产品要么就是巨头公司,产品已经成熟,流量和用户均巨大,不太需要运营来发挥多么关键的作用。

要么就是创业早期,产品都还不成熟,还没到需要运营来持续发挥作用的时候……

(3)研发需要懂技术懂代码,产品经理需要懂一堆方法论和各种原型工具,但运营……似乎好像是个人都能够跑出来说两句,是个干互联网的就能出来聊聊一个产品该怎么推广,一个活动该怎么做。于是乎,对于很多团队来说,运营的权重就被调低了,虽然本来不应如此……

(4)行业里绝大多数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内部多都采用的是一种“产品驱动运营”式的组织架构,这个事跟公司基因和创始人背景也会有很大关系。但在这种架构下,整个运营团队基本是被产品来领导的。

且从定位上,所有运营团队成员的角色就更像是一个螺丝钉,只需要定期生产或整合出符合标准的内容,定期做些活动,或维护好核心用户即可,既不会对于运营团队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也不会给运营团队更大的空间。

从根本上来说,这类架构本身就没有打算给运营人员更多发光发热的机会。这类架构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真的在运营岗位上有能力很突出的人,他们八成也已经寻求内部转岗去做产品了。

(5)因为运营的从业门槛低,再加上也基本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论,这导致大部分运营从业者(尤其是3年以下经验的)基本是不太懂产品的。进而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做一些可以驱动产品的事,例如从运营端出发去提出一套可以更好为运营目的服务(例如一套核心用户维护和激励的东西)的需求。

于是,更多时候,他们也往往就只能等着被产品驱动和主导,而没有能力去做驱动和主导产品的事。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你用心做事,仍然有相当大的机会是能够发现运营的乐趣和“美”的。

我就来讲点儿我经历过的事儿吧。

我曾经做过一个500人QQ群的管理员,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在那个QQ群里我带着一堆人聊应试教育、聊社会现象、聊历史文学、聊书和电影……以至于,后来那个群里超过一半的人来北京时,都点名要来见我。他们后来跟我说,在那5年里,那个群,好像是个家一样。

我自己第一次创业做一个学习类项目时,某次网站改版,我给网站的2万用户们写了一封长达五六千字的长信,里面讲了我觉得我们的网站此前诸多烂得要死的地方,讲了我所理解的教育和学习,还讲了一些我觉得我们应该有的坚持和念想。就是这么一封冗长的破信,通过EDM发出后,我居然不可思议地收到了近百封邮件回信——任何一个搞过互联网的都知道,一封群发的EDM居然能收到回信,这本身就很不可思议,更何况是近百封?在那些回信里,用户们纷纷告诉我,我的信感动了他们,有人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封从垃圾邮箱里翻出来居然还全文看完了的邮件,有人说后悔没有多来上我们几次课,还有人说,要来给我们做志愿者。甚至是,到了半年后我出去参加一些行业活动时,都还会反复听到有人跟我提起这封信。(上面提到的这封信,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搜索三节课微信公号(ID:sanjieke)并回复“长信”即可看到)

我也曾经办过一次新年聚会式的线下活动,那是一次由超过20个志愿者帮忙完成、超过150人参与、为时一整天的活动。在那次为时一整天的活动结束后,至少有20个人跑来跟我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好的活动,没有之一。

我还曾发起过一个众筹,在那个众筹里,我仅开放了3个每人10万元的名额,试着要筹30万元。结果,我的众筹发布后就得到了无数人的帮忙和支持,有朋友为我的众筹加码、有朋友说一定要在3个众筹之外额外购买我的一些东西,还有无数人帮我转发扩散和介绍合适的众筹对象,最后,在发布仅仅不过12小时的时间里,我就已经成功筹到了30万元

在以上所有的这些时刻里,我都有一种特别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我认为在这样的一些事情里,天然就是存在着一种美感的。那种美,来自于你和用户之间的某些心心相印,来自于互相被对方打动的时刻。

我觉得,做运营,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所在,就是这种“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去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image.png

L的回复,让我一整个晚上都很回味——回想起来,在我的运营生涯早期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支撑着我要往下走的,不也正是那些可爱的用户们的期望和肯定吗?

有一句话,我也忘了是哪一本书里看到的了,但从看到的第一天起,它几乎就成为了我运营生涯中座右铭式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从事着运营岗的人来说,我也特别想要把它分享给你。

这句话是这样的: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借此话,与每一位互联网人共勉。希望,你可以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发现更多运营的价值与乐趣所在,甚至是,找到一些关于运营的“信仰”。

运营是什么

很多运营从业者之所以会迷茫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公司内的运营岗位和运营工作的职责是高度不标准的。

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这个职能的诞生,来源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价值构成发生的部分改变。
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在引言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了,运营很复杂,首先在N多的互联网公司内部,就存在着“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等不同岗位和职能。

而,假如产品类型和公司业务类型不一样,你会发现运营要做的事也很可能是极不相同的。其实,很多运营从业者之所以会迷茫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公司内的运营岗位和运营工作职责是高度不标准的。

考虑到很多人可能都只接触过运营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分支,甚至完全还没有接触过运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建立起对“运营”这件事的全面理解,这里我们带着大家一起来逐次了解一下,各类五花八门的运营岗位和各种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公司内运营岗要关注和要做的事情有些什么不同。

经典意义上的4大运营模块

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行业内相对有一致共识的4大运营职能划分是:

  1. 内容运营
  2. 用户运营
  3. 活动运营
  4. 产品运营

这4大模块要做的事情,我粗略解释一下。

1.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这样一个分支,其实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着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因而,内容运营这个模块下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可能包括了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 我的内容基础属性是什么?(文字?图片?音频?)需要具备何种调性?(搞笑?段子八卦?深度评论?一手资讯?文艺暖心?)
  • 内容从哪里来?(UGC?PGC?)
  • 我的内容如何组织和展现?(专题?列表?分类导航?字体?字号?行距?段距?)
  •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做出用户更喜欢看的内容?(内容策划?内容选题?内容如何借势热点事件和人物?)
  • 我现有的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更高频地被用户所消费?(内容标题怎么写?好内容如何推送给用户?推送频次如何?推送手段有哪些?EDM?站内信?Push?)
  • 我的内容生产如何可以具备持续性?(做活动?稿费?用户激励机制?其他利益交换?)
  • 如何更好地引导用户来与我的内容发生互动甚至传播内容?(制造话题?讨论氛围引导?传播机制设计?)

2.用户运营

跟内容运营相似,所谓用户运营这样一个分支,其实核心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围绕着用户的新增—留存—活跃—传播以及用户之间的价值供给关系建立起来一个良性的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用户有关的数据,如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精英用户数、用户停留时间等。

所以,用户运营要关注的问题可能包括了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 我们的用户该从哪里来?(微博?豆瓣?广告?BD合作?线下地推?人肉?现有用户传播?)
  • 如何落实?(BD?付费?渠道建设?产品机制设定?)
  • 用户来了之后,我们如何建立和维护我们跟用户间的关系?(多互动?多要反馈?多送礼品?多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 如何让愿意留在这里玩的用户更多?(分析数据?关注留存?提升留存?关注活跃?拉升活跃?用户积分体系设计?用户激励体系设计?)
  • 当用户量慢慢多起来,比如达到几百万的时候,如何增强我对整个用户生态的影响力和掌控力?(如何对用户进行分类?针对每类用户我们应该如何服务和管理?怎样让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产生价值关系?如何构建起一个良性可掌控的站内用户模型?)
  • 用户如果出现流失怎么办?(分析流失原因?建立流失预警机制?召回?放弃?)
  • 该如何召回?(召回策略?EDM?短信?Push?)

    3.活动运营

    至于活动运营,核心就是围绕着一个或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资源确认、宣传推广、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项目推进、进度管理和执行落地。

一个活动运营,必须事先明确活动的目标,并持续跟踪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做好活动效果的评估。其实,活动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运营手段,也是一个合格的运营必须要掌握和熟练运用的一种手段。

往往在我们做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的过程中,也必不可少地会涉及很多活动。所以单独把“活动运营”设为一个独立岗位的互联网公司,其实并不是特别多。基本上,一个公司会专门设置出来一个“活动运营”岗的典型场景,可能仅有两种:

· 该公司对“活动”的定位较高,会定期通过一些中大型的活动来拉升某些核心数据或宣传公司品牌,而活动的策划设计、执行确认等也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专门有人来主控和跟进(类似支付宝集五福这样的活动,就很复杂);
· 该公司用户已有一定体量,为了做好用户的维系工作,需要定期策划和落地一些活动。又或该项业务本身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活动来助推(好比电商网站、淘宝天猫等各种定期购物节)。

4.产品运营

所谓产品运营,其实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运营手段(比如活动策划、内外部资源拓展和对接、优化产品方案、内容组织等),去拉升某个产品的特定数据,如装机量、注册量、用户访问深度、用户访问频次、用户关系对数量、发帖量等。

所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运营”,其实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均衡,既熟悉各类运营手段,又熟悉产品,甚至能够自己完成一些产品方案的人。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会设置一个“产品运营”岗位的场景,以下两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

· 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新上了一个分支功能,在一段时间内需要一个人对接协调各种资源,干好各种活,对该功能相关产品数据负责(如新浪微博上线了一个“微群组”功能);
· 一个中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不需要将运营划分得那么复杂,就是需要有一个人啥都至少会点儿,啥都能干,还能把产品养活起来,所以他就成了“产品运营”。

一些特别的互联网运营岗位

但事实上,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岗位的构成远远要比上述所讲的还要复杂很多。

有一些岗位是以上4大模块的细分职能(如“编辑”之于内容运营),但也同时有很多岗位,可能甚至很难被归类到上面提到的4大模块中去。

所以在此,我们提出来一些比较常见的特殊岗位,对其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一些解读,以便让你对各种运营从业者们当前的工作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1.新媒体运营

这是随着近几年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自媒体平台兴起后逐渐热门起来的一个岗位,它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 新媒体账号的内容维护
  • 粉丝关注数增长
  • 粉丝维护
  • 活动策划
  • 外部合作对接(如联合活动、互推)等。

    2.APP商店推广运营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 跟各种应用商店进行对接

  • 完成APP发布
  • 上架等的全流程
  • 做好APP在应用商店的ASO
  • 与各应用商店的负责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 对各应用商店渠道的推广资源和推广形式(如专题、付费推广位、节日活动、限免、首发)熟悉
  • 甚至对于每个渠道的用户构成、推广效率等都要做到烂熟于心

以便产品有推广投放需求时可以更好地制定推广方案。

3.SEO/SEM运营

SEO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 研究搜索引擎(如百度、360等)的搜索结果抓取和排序规则
  • 制定相关搜索关键词匹配策略,结合目前全站内容对网站架构、内容展现形式甚至代码等进行优化
  • 借此在搜索引擎搜索结果页中获得更高排名,从而获得更多流量

而SEM的主要工作职责则包括

  • 分析产品和业务相关的搜索关键词
  • 在搜索引擎中对相关关键词进行付费广告投放,从而获得更多流量

此外,SEM运营需要结合关键词搜索热度和投放价格等的变化持续对投放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4.广告投放运营/流量运营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 分析各广告/流量分发平台(如网盟、hao123、广点通、微信朋友圈广告等)的数据、推广形式和ROI等
  • 结合产品推广需求制定推广策略和方案,并持续调整,优化流量/用户获取成本

需要提到的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纯粹“入口类产品”(典型如hao123)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纯粹的流量分发和流量运营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5.淘宝店铺运营

主要工作职责可能包括:

  • 店铺的商品品类管理(如主推什么商品,重点打造哪些爆款等)
  • 商品的上架和下架
  • 商品的基础包装和图片文案设计
  • 推广策划的制定和执行
  • 申请参加各类专题活动(如双11、聚划算等)
  • 在线客服

6.编辑

主要工作职责可能包括:

  • 站内内容的筛选、审核和推荐(例如什么内容可以上推荐位)
  • 内容的编排、修改和润色加工
  • 重点内容的策划和生产
  • 相关内容专题的策划和制作等

7.QQ群、小组运营

主要工作职责为:

  • 某个特定QQ群或线上小组的维护
  • 包括但不限于定期群内抛话题、组织活动、活跃气氛等

8.其他运营

一些“歪门邪道”式的运营,典型如:刷量、刷榜、刷评论、各种论坛灌水牛皮癣小广告、群发私信等,类似手段比较伤害用户体验和败人品,建议慎用

还有就是地推和客服啥的了,这个大部分人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讲了

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的差异

1.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较为注重效率和体验,通常是产品大于运营的,因而在较长的时间里,运营端最重要的关注点就是用户增长

主要手段可能包括渠道推广、BD和部分活动等,运营跟数据打交道会比较多。

2.社交/社区类产品

社交/社区类产品注重社交氛围、话题和玩法,是一种需要运营和产品并重的产品形态。

这类产品的运营人员可能需要经常跟人打交道,比如最初要找到一批符合产品调性的用户过来使用产品,后续还要持续做好重点用户的维护,甚至自己都要深入产品当中去带着用户一起玩。

在这类产品氛围的维护上,运营还需要经常制造各种话题和策划各种活动,因为需要确保话题和活动都是目标用户喜欢的,所以运营最好深度理解用户,甚至自己本身就是产品的目标用户。

这类产品的用户增长除了常规的渠道、引流和跟数据打交道外,可能也需要经常通过制造一些事件、话题、传播等来完成拉动。

3.内容类产品

这类产品的运营核心就一个:就是要能持续做出独特、高质量的好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包装好,让用户更易于消费(比如取一个好的标题、做一个好的专题等)。

内容类产品的用户增长往往也是依托于内容和话题的,需要定期策划出很多有亮点的话题性内容,借助这些内容的传播拉来更多用户。

4.电商类产品

电商类产品的运营比较特别,它分为几块。

一是关于商品和品类的运营

要关注的问题包括

  • 我们选择一些什么样的商品品类来进行售卖
  • 售卖过程中要重点去推哪几款商品
  • 商品的定价策略如何来制定
  • 商品的库存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

二是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和落地执行
比如各种6·18节、双11节、双12节之类的

三是推广和流量建设
这部分也会跟数据打交道比较多,需要熟悉各种推广渠道和推广工具

四是一些用户关怀和用户维系的东西
类似传统行业的CRM,比如针对什么样的用户我们要定期送点小礼物、来点代金券、做点针对性活动啥的

最后就是一些基础的东西,比如对于商品的包装、文案的优化、还有客服的到位等。

5.平台类产品

平台类产品的运营是比较讲究的,因为平台的运营特别注重“节奏”。

例如,淘宝或滴滴出行这样的产品,一开始无论是司机/商户太多了,还是买家/乘客太多了,可能都会是问题——会导致大量该类用户得不到好的体验从而离开。所以,平台类产品的运营会特别关注“节奏”,什么时候要拉什么人进来,拉多少合适,都很考究。

此外,平台类产品会非常注重策略和用户维系。比如淘宝商家,可能需要按地区、按售卖商品、按客单价等各种不同维度分成很多类,然后再分别对其进行维系。尤其是在平台发展大了以后,必须针对用户的不同特征进行精细化运营。

然后,平台类产品在渡过了一个发展临界点后,会非常注重品牌,所以各类活动、品牌宣传文章、事件、内容等的策划和落地在这之后会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6.游戏类产品

目前游戏产品的运营,重点是两大块。

第一块,还是推广,各种对接渠道,各种看转化率,各种盯数据
第二块,则是收入。
比如,对于游戏中有更大付费可能的一群人,游戏公司可能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围绕着这群人转,通过各种策略和运营手段促进这群人的付费,最俗的手段,比如冒充美女在游戏里求土豪送装备

最后,对于以上所有类型的产品,都可能会需要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来进行品牌建设和用户维系。

假如你认真看完了本节,你应该可以做到对各种五花八门的“运营”有一定了解了。(如果还觉得有点模糊也没关系,关于各类不同类型的产品和公司,其运营体系的构建和运营侧重点的不同,我们会在第4章中再更深入地谈及。)但是,你也可能更加疑惑了——既然这么多运营做的事情完全不同,那么,到底运营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去理解这个概念?所以,接下来就让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到底运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