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无感
撰写时间:2018.12.09
这是工作要求阅读的一本书。
下称《习惯》。由于市面上对于本书内容的解读、总结、延伸已经过于冗杂,我不再做重复的工作,仅从主观上想到啥说啥。
《习惯》在我看来属于“成功学”读物,我对这个门类向来是不感冒的。不只因为阅读吸收的效率低下,更因为谈论经验的门槛比获得成功低太多。按常规套路,这里应该有一个转折,比如“但《习惯》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可惜的是,没有。我不甚了解作者生平与为人,单从前言的介绍来看他是一位在管理界颇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通过自己的思考讲学,以及笔下《习惯》帮助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转变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更好地拥抱变化和收获结果。但作者在附录中(25 周年纪念版)坦言,自己也有将很多其他领域的思考凝练成文字以启迪后人,其中包含一本《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这侧面说明《习惯》逃不出成功学读物的魔咒——并非完善的终极秘诀与真理,所以从中能汲取的最大营养,可能是在从未驻足过的思维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启发,但这之于成功却毫无承诺效力。这大概也是书名取“习惯”很讨巧的地方。
刚巧两周前看完一本哲学入门读物,对知识、自由、道德、美、幸福、自我等概念进行阐释,许多平日里看似稀松平常的问题深究起来,竟令人摸不着头脑。哲学家在思辨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事物的本源,千百年来仍都没能达成共识,成功学家们何以根据自身几十年的经验断定方法与判断的真理性呢?但这又是此类书籍要发挥影响力所必须的,作者必须非常自信自己所说的内容是对的,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在我看来二者的对比,与经济学和商学的关系如出一辙。前者追求本质的原因,后者追求一定范围内的运用并取得成果;一个求真,一个务实。这导致成功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适用范围十分有限,或者更浅显地说——经验可以学习,成功不能复制。可以反驳说,《习惯》旨在帮人们提高产量与产能,并未指导成功——但这似乎有违“以终为始”的初衷吧。如此说,《习惯》所介绍的内容具备时代特色,脱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大背景。本书首成于 1989 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信息获取、学习能力与资源、认知水平和触及范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许多先进的理念也在不断地被普及。人们或许不需要从《习惯》中获得一手的知识,就已经接触过或正身体力行着《习惯》中介绍的技巧。这使得有些《习惯》中描述的内容看起来有些老套,而且时不时出现着作者理想化的场景描述,讲解“知彼解己”时,作者构思的父子对话例子便是如此——如果儿子真的因为勤学好问,早就掌握了学校教授的知识,真的只是觉得上学无聊呢?父亲做到“知彼解己”时的答复简直就像一台机器,甚至有过度解读之嫌。
我对《习惯》中的大部分内容,持“基本肯定”态度并保留意见。《习惯》建立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行为心理学家华生(1913)提出的“刺激—反应”模型,《习惯》认为在外部刺激和反应方式中间,留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余地,也因此人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目标去选择自己的行动,从而一定程度上“思维改变了环境”。这点我认同,但不赞成过分强调主动性的作用。“刺激”本身是环境的输入,先是环境影响人,人参照环境因素来选择应对策略,从而改变环境,所以人的主动性只是循环中的一部分,好比恩尼格玛机的工作方式,无论如何人为强化初始密码的设定,连接线上一一对应的密码转换关系是始终不变的,只要应用了这套体系,就是规则性的部分在发挥主导作用。环境是人的输入参数,人要去影响环境,也终归在环境的大背景中,人成为环境改变自己的工具。这仿佛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没有答案。
作者将“效能”定义为“产出和产能”,并提到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演进路线:便签、日程表、重要程度决策、放弃管理时间转而管理个人。在我看来这都是同一种思路,即提高人的个体能力。这种思路终归会受到人体生物机能的物理性限制,无论再怎样花里胡哨的改进方法,时间和行动速度上限依然是有天花板的,并且还需要时刻与惰性做抗争才能不浪费天花板下面的空间。重点在于,作者关注的“产出和产能”几乎完全等同于宏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产量由一个生产函数表示:
决定产量多少的因素除了各种参数(例如人力、资本、知识、禀赋)等,就只有生产函数的形态了,也就是产能。参数表示了可投入资源的有限性,那么要获得产出的增长势必在生产函数上下功夫。目前为止学界最具解释力的因素就是技术增长——这是个没有天花板,或者说天花板高到几乎无法触及的要素。所以从社会总体效率的角度来看,努力提升个人效率,远没有提升科技能带来更多的回报。纵观 29 年来的人类文明发展,确实如此。
此外,我敢打保票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追求高效能吧?不追求高效能就一定是错吗?必然追求高效能是正确的预设立场吗?不追求高效能的人可以不要求拥有这些习惯吗?何况这都只是“习惯”而已呢。作者列举了以各种要素(工作、生活、家庭、敌人、自我、金钱……)为中心的人,站在批判的角度细数这些中心化的缺点,又反过来强调每个都有道理;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关注程度的合理配置上,而非将这些切实的追求推向极端,造成一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效果。当然了,站在那个年代的时间点上,如果当时的人们大多活在对成功的混沌之中不会思考,这本书仍然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瑕不掩瑜。也不排除我们现今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掌握其中大部分的方法,正是因为此类书籍的影响。
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书读完了,如何践行?思想全部装到脑子里,行动得有输出才算胜利。私以为真要有第八个习惯,应该是“知行合一”才对吧,这甚至比“统合综效”这种奇葩翻译的存在,要更有价值得多。成功学门类的书籍千千万,我着实不觉的《习惯》有何过人的精彩之处,甚至与古代国学大家所总结的“老祖宗的智慧”还差着许多火候。也许是文化差异,也许是个别人的推荐意见只适合其个体而已。
刚刚读完《孵化皮克斯》,内容精妙绝伦,行文酣畅淋漓,翻译天马行空,启发与指导意义远超《习惯》这种总结技巧的书。《习惯》的阅读价值,因人而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