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IwOTkxMg==.html 感谢作者 : 草莓设计说 卷首语 : 涵盖业内90%App所用到的设计方法论,与大家一起探讨。
前言
古人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探索设计的路上,设计师们所乘的凉就是「设
计方法论」。
时常有人把艺术和设计混为一谈,然而实际上艺术更多是表达自我,设计则是运用
科学去解决问题。艺术更加感性,而设计则更加理性富有逻辑。
原研哉曾说: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食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科
学理性的方法论可以在进行不同设计需求时,从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实际性意见。合
理运用方法论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实现设计赋能。
本文整合了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方法论,从框架流程、用户体验、设计策略三个大方
面来与大家聊一聊设计方法论。
一、框架流程
上瘾模型
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迭代,打造用户依赖的产品。一个好的模型,应该让 用户在一个闭环内循环产生价值。
上瘾模型是互联网产品服务背后的基本设计原理,是培养用户习惯的一套标准的模
型方法。所谓习惯,即在某种情境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上瘾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通
过培养用户习惯而延续产品的生命力。
上瘾模型的核心公式为 : 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上瘾
1、触发
触发包含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外部触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新用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新”;内部触发是在情绪的驱动下实现的,更多在于增加用户粘性。
外部触发最常见的是通过熟人推荐来完成的。以助力形式分享给好友,大多时候都是不会被拒绝的,毕竟只是点击一下链接而已。
2、行动
行动包含动机、能力、导火索,即「福格行为模型」。行为的复杂程度越低,被重复的可能性越大,成为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触发过程中,帮助好友助力已经构成了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动机,简洁的步骤和小程序的兴起更是降低了用户使用产品的使用门槛。
3、多变的酬赏
酬赏是让用户上瘾的一个重要环节。包含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一般来说用户使用产品最开始是源于自身的需求,而酬赏则是上瘾的美味调味剂。科学数据表明:人们在期待奖励时,大脑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急剧上升。多巴胺向大脑传达兴奋、开心的信息,酬赏可以刺激我们的兴奋点,不断分泌多巴胺。
4、投入
投入包含投入与重视成正比、存储价值、下一个触发。这是上瘾模型形成闭环的最
后一步,同时也是下一次循环的开始。当闭环形成,上瘾就开始正向循环。
双钻模型
交互不是盲目的执行,而是在开始时去掉所有糟粕,取出所有精华。其核心部分为:确定正确的问题、发现合适的解决方案。
双钻模型是思考设计构成中问题和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官方原名DoubleDiamond Model,由英国设计委员会于2005年推广的设计过程模型。重点表述产出最终方案之前的设计过程。
2016年Medium网站上,Dan Nessler分享了自己重构双钻模型的过程,是现今相对完善的版本。
双钻石模型的4个部分:
探索(Discover)
对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前期的行业调查、竞品分析等,都是设计的第一步,即需求拆解和设计分析。
定义(Defne)
将第一步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确定最关键的问题,得出结论,寻找设计价值。
开发(Develop)
设计构思的开始,问题具象化,不断的推翻和重构,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
交付(Deliver)
将上阶段潜在的解决方案逐个分析验证,选择出最适合的结果。
以UC浏览器为例,来看以前版本与现有版本之间的区别。当然这中间必定经历了无数的推翻与重构,明显现有版本较之旧版本,空间利用率有显著提升,同时也提升了价值内容的曝光率。
双钻模型可以帮助设计师在思考过程中做拆解,让思考更具逻辑性。但是,双钻模型属于设计方法,不是设计指导思想或具体的设计思路。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用户的目标、任务、行为等多维度综合分析。
福格行为模型
我们无法控制用户的动机,但是我们可以减低能力门槛。想让用户进行某个行为时,可以用福格行为模型评估这个设计是否合理。
福格行为模型是用来探寻用户行为得模型,它表明一个行为的发生,必须同时满足3个要素,即动机,能力和导火索。缺少这3个元素之一都不会发生任何行为。
一个人首先有足够的动机,并且有能力做到,而且有促使马上行动的导火索的时候,一个行为才最终可能发生。
1、足够的动机
因期待某种回报而行动的最直接原因,没有动机就不会行动。「自我决定理论」中表明:人们有追寻快乐逃避痛苦、寻求希望远离恐惧、渴望社会认同避免社会排斥的动机。
2、相匹配的能力
完成期望行动的能力,包括时间、金钱、体力、经历、社会偏差、非常规性。有了动机也不一定会行动,因而,想要提高用户进行某个行为的发生率,要确保用户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做到。
3、恰到好处的导火索
动机和能力只能增加用户产生该行为的可能性,没有导火索,目标行为最终不会发生,火花触发吸引用户产生行动,引导者能够让行为变得更加容易,信号则是一种提示。
淘宝双11活动、支付宝集福等都可以对应福格行为模型。
以支付宝集福为例来说:
动机:集齐五福,能获得拼手气分5亿的回报
能力:扫一扫,非常无敌简单,有手就行
单纯动机和能力上来说,不一定会参加活动。但是加上“帮还全家花呗的机会”呢?是不是顿时就变非常诱人了,尽管几率极小,但人们通常都有迎难而上(万一中奖了呢)的勇气。于是,不少人毅然决然的加入了集福的大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不仅是动机理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和价值论。人都潜藏着不同层级的需求,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需求迫切程度时不同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行动的主要原因。人的需要从外部得到的满足组件向内在满足转化。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按阶梯排序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5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和水平,井激励和引导个体行为的力量。
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
1、生理需求
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衣食住行、呼吸等。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首要的动力。生理需求的产品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为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的产品,一般要求功能有效、体验良好。
2、安全需求
安全感的缺乏驱动内心获取安全感的需求。包含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身体健康以及财产等与自身安全感有关的事情,
可以理解为“用这个app可以解决我所有关于xx的问题”,即是安全需求类产品。
3、社交需求
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需求要更细致,如对友谊.爱情已经隶属关系的需求。有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两者也可以互相转化。
似乎现在市场上的应用都在拓展社区文化。可以看出,用户的情感归属是需要被满足的。
4、尊重需求
希望展现自己,渴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感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尊重与被尊重存在于社交网络交流互动中,给用户提供“参与感”。因此,尊重需求一般深度藏在社交需求中。
5、自我实现需求
包括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一次前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的需求才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
互联网产品来说,自我实现需求意味着通过该产品实现个人价值。不仅对产品形态有要求,对产品的量级也有要求。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是刚需,在某些场景下才需要,是可选择,而非必要的。越靠近高层需求,新鲜感驱动越明显。基于新鲜感形成的产品,如何留住用户,才是一个产品能否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