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想请你做一个实验。
打开你的手机,看看有收藏功能的APP,比如微信、知乎、微博、小红书、得到、喜马拉雅、知识星球、印象笔记、备忘录、网盘等等。
你的总收藏量有多少呢?在留言下方留个记录吧。
我呢,手机APP收藏量近2000。电脑收藏的文档超过20GB,不包括音频,视频。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1. #停止信息过载,找过来人实践过的方法

每次的收藏,都让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云端的知识库。在手机一搜就能找到答案,自己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但却被现实一次又一次地迎头棒击。

我决定在春节整理我的收藏夹[戳这里看](https://www.zhihu.com/pin/1473908310516215808)

整理过程中,我还研究了几种知识管理的方法。最后在L先生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参考他的做法,搭建了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1

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L先生的文章,每次都让我有大脑升级的感觉。

这次,我特地买了微信文章下载软件,下载了L先生所有的文章。

-

L先生的知识管理用的是『INK-P』笔记法。

『INK-P』分别是指 Inbox、 Note、Knowledge 和 Project。L先生在这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下面我详细来说我的『INK-P』实践。

2. #每日生活

每一天我们会接触很多事情,获得一些感受,一些想法,一些新知识等等。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2

我们就把这些统称为『信息』吧。

我把每天的事情分为三类:

① 有期限的事

在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上,我会在手账本和 Excel 列出今天要做的事。

有时按日期来列任务,有时按需要的时间来列任务,比如这样: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3

然后我会把项目的进展,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发到『INK-P』的『Inbox』里。

② 无期限的事

这些事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在碎片时间做,或找时间做。比如整理照片,下载公众号文章。

我把它们放在微软的 To Do 里。这款 APP 简单轻便,又全平台,非常适合我的无期限任务。

③ 任何有用的信息

除了以上,还有很多我想记录的事。

比如看公众号时获得的新知识,整理相册时有张照片引起我的回忆,我也会丢到『Inbox』。再加简单的描述,等有空了就去补充。

还有一个是『焦虑中转站』,不能马上解决但又会占据我大脑的问题,比如儿子的社交能力。我也会把它们放在微软的 To Do 。

不过,对于焦虑问题,我要求自己不写“我担心儿子交不到朋友”的主观想法,而是会尽量客观地描述具体事实:[交际]儿子眼睛盯着一年级的哥哥,想和他玩卡片,但没有开口说话

这样写得目的是为了区分我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事,降低对自己的怀疑,减少对别人的控制。

3. #知识管理

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用途,我把 Inbox、 Note、Knowledge 和 Project 放在不同应用里。

① Inbox(初始信息收集箱)

梳理好生活中的全部信息来源后,就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地方把信息集中起来。

这个地方就叫做 Inbox。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4

遇到好的文章,有了新的想法,不需要中断正在做的事,先把它们丢进 Inbox。

要收藏吗?这段话放在哪里呢?也不用考虑太多,先丢进去 Inbox。

Inbox 是一个帮助我们大脑保持全心投入的状态,也是帮助我们保全我们一天接收到的所有信息。

我的 Inbox 有三个。

不过绝大多数的信息我都会转发到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因为所有应用都支持转发到微信,我每天打开最多的应用也是微信。

而文章摘抄,或对已有项目的补充,我会发到 Flomo

读书,学习笔记和日记,则先用纸质笔记本记录。

我还有一本打卡本,它帮助我检查每天要查看的信息来源。

总之,Inbox 就是信息收集箱,收集一天遇到的事,产生的想法等等。

② Note(加工的信息,即知识点)

建立好 Inbox 后,我们可以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清理,处理信息。

处理加工后的信息就是Note。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5

生财有术社群里,我看到有人通过分享整合信息的表格来获得流量,觉得这方法不错。

我把这个帖子转发到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Inbox),注明“表格引流”。

晚上,我打开文件传输助手,看到这个帖子。我会在 Obsidian 把它整理成『方法卡片』。

第二天,在得到APP我看到『知识诅咒』这个概念,我把文稿转发到文件传输助手,注明“知识诅咒”。

晚上,我在 Obsidian 把它整理成『概念卡片』。

这两个卡片就是 Note。

Obsidian 里存放着我的思考卡片,方法卡片,概念卡片。

如果原文的其他部分也不错,我会先放在 OneNote 的『资源库』里。

这样看上去可能比较复杂,我现在也还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 OneNote 和 Obsidian 各有优劣。

如上面的图片所示,我有7个库。好像有点多,不过不要紧,因为更重要的是下一步。

③ Knowledge(链接的知识点,即知识组合)

Note 要产生价值的话,得由我们把它们链接起来。

链接起来的多个知识点就叫做 Knowledge。L先生称为『主题』,你可以理解为知识组合。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6

上面做好的两个 Note,我们可以做链接了。

这两个都可以放进我的『话术』主题里,比如我可以做一套“破除知识诅咒的整合话术”。

我还可以把『引流方法卡片』加到『课程设计』主题里,为我的课程新增引流方法。

而『知识诅咒概念卡片』可以放到『培训方法』主题里,优化我的培训方法。

总之,Knowledge 就像七龙珠,只有一个龙珠(Note)是没有用的,要集齐七龙珠才可以召唤神龙。

我的 Knowledge 放在 Obsidian 里,因为它有双向链接,在链接前加个 ! 还可以显示笔记内容,如下动图。对我以后实践 Knowledge 非常方便。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7

④ Project(产品化的知识组合,即项目)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8

Project,相当于一个项目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我们把 Inbox,Note,Knowledge 转化成自己的产品。

这些项目可以是输出文章,或在工作中实践学到的方法等。

就像我的知识管理系统,我把在L先生学到的『INK-P』做成 Note(概念和方法卡片)。

放在『知识管理』Knowledge 里。

这个 Knowledge 下还包括任务管理 Note,OneNote 方法 Note,Onsidian 方法 Note 等。

等 Knowledge 里有足够的 Note 后,我就可以开始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 这就是 Project。

今天的这篇文章也是一个 Project。

除了上面的 INKP,L先生其实还有一个 P(我自己取的名字),我要单独写出来,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

L先生在这篇文章有提到:<2019年,我的极简高效生活管理法>。

⑤ Post-mortem(项目的事后分析,即复盘)。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9

在完成 Project 后,肯定会有一些心得,数据,反馈,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工。

我们可以拆分为可行动的步骤,然后把进展丢进 Inbox,Note,Knowledge,Project,让它们再次流动起来。

这样,才可以说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闭环

4. #数据库

我的数据库和L先生的有点不一样。

知识库

加工好的Note,即思考/方法/概念卡片会进入知识库。这个知识库我放在 Obsidian 。

复盘库

每天晚上我会看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打卡本,回顾今天的事情做复盘。除了工作和部分生活事情,都会放在复盘库里。

生活库

生活库里有育儿记录,婚姻记录,外出记录等。

我把它们单独分开写,这样我可以在一个地方反思我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下次外出可以更快地选择游玩地或餐厅。

工作库

这个库有面试,培训的复盘和故事。还有每周的工作报告,与同事的关系记录等。

这样每周,每年写总结就会更有效率。

资源库

平时发现的好文章会丢在这里。很多APP的收藏夹我都清空了,不再分散收藏。

不过,现在不会只复制文章,我会放在相应的分类里,还有在标题加上关键词,高亮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10

备忘库

这是前面说过的,未有期限,但需要做或学的,或让我焦虑的事,放在微软的 To Do 里。

人际库

我的微信好友有1500+个,目前用微信的标签和备注功能分类。还有标记级别,敏感度。

最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是什么? - 图11

5. #最后来个全文大总结

知识管理不是看谁收集的优质信息最多,是要看谁能把信息产出最大的价值。

知识管理也不是选择哪款最好用的工具。知识管理本身就是工具,帮助我们提高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效率。

『INK-P』的知识管理方法是,

把所有信息都放在 Inbox 里,定期加工为 Note。

再将新的 Note 和已有的 Note 链接,建立成 Knowledge。

Knowledge 有足够的 Notes 后,就可以开始做 Project,输出文章或实践应用。

过后总结复盘,把要改进的事情再丢进 Inbox,形成完整的闭环。

以下是L先生的3篇知识管理文章,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

可能你会好奇,搭建知识管理系统要多久时间?

整理收藏夹的,优化写作,读书,复盘等流程,用了10天时间。

2天时间找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文章,并试运行。

知识管理也是非常私人的事,别人的方法很好,但是否适合自己就是另一回事。还是得自己先实践,让方法适应自己。

推荐阅读

二胎妈妈的时间管理 — 要事第一

我是如何挤出时间上班,做家务,带宝宝,阅读学习,还写公众号的?

带两个孩子,早教,上班,做饭,阅读还是有可能的

我找到每天专注读书1小时的方法了

2021年总结 & 2022年计划 - 把能力变成产品

37岁危机,还能干啥?

-

⊶⊷

今天是持续周更第33/50周

今天是持续5点半早起读书第140/200天

今天是持续复盘第361/500天

知识体系阅读书单已读完8/18本书

⊶⊷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写于:2021年2月8日

By @向上的塔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