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计划报废:缩短使用寿命,增加消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制造商提出一种理念,这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也被称作计划报废,即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于电灯泡。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签署协议,来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image.png
当时的电灯泡,可以使用25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规定了电灯泡只能使用1000个小时。如果超出规定的使用寿命,相关企业将向联盟支付罚金。该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这个策略一直被沿用至今。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几乎都有内置报废属性。比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比如苹果手机的电池面板装有特制的螺丝,而无法更换电池。
最明显的例子是打印机墨盒。
墨盒装有内置计数器,计算这个墨盒打印的纸张数,就像倒时器一样,当你打印了5万张纸,就会提示你,墨用完了。
image.png
实际上,这个计数器是可以重置的,重置以后墨盒会继续工作。反复重置三次,墨盒依然可以使用。
然而,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当墨盒提示墨用完时,就只能再买一个新的。
这就是打印机墨盒的计划报废。
计划报废缩短了商品的使用寿命,使我们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商品。

02 - 持续消费:更多选择,更多消费

20世纪50年代,英国进入了竞争消费阶段,互相攀比的风气渐涨。
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斯隆,希望消费者每年都购买新汽车,就像买新衣服或者新鞋子一样。斯隆让消费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汽车的颜色和尾翼,而非引擎和可靠性,成了人们购买的主要理由。
image.png
随后,CAD出现了。
这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使用计算机改变商品的外形,它改变了消费选择,并大幅降低商品的价格。只要运用CAD,就可以把一样东西,设计成千百种有些微差别的商品。
从前我们想买一双普通的运动鞋,那就买一双运动鞋。现在我们想买一双普通的运动鞋,商家会展示给你几十种颜色搭配、外形设计,还有各种附加功能。
选择变多了,消费也就变多了。
image.png

03- 淘汰式消费:紧跟潮流,不断消费

新产品变多了,流行周期开始缩短了。
一件商品,在它还有使用价值时,只因为新产品的出现而过时,就会被人们淘汰。人们开始大量购买流行商品,一次性消费的时代开始了。
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产品被不断淘汰。人们喜欢消费和抛弃,商品的不断淘汰支撑着整个经济。一些尚未拆封的“过时”产品,商家们宁愿销毁,也不愿意卖出去。
宜家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改变了人们对家居家具的看法,以前人们会把家具看作大件,买一件家具会使用很多年,甚至传给后代。宜家却让沙发像薯片一样,可以被轻易扔掉。
image.png
而取得更大成功的,是苹果。
苹果在产品换代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创新风格,使消费者不停地购买和升级产品。但近几年,就苹果的新产品而言,你会发现它运行流畅了一点,有了更多的颜色,还多了些有趣的功能,比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但事实上,它和从前的产品没多大差别。
然而人们仍然会为了新一代苹果手机而买单,为了苹果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买单。
image.png

04 - 恐惧营销:唤醒恐惧和焦虑,促进消费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是精明而节俭的消费者,对所有操纵我们情感、诱导我们消费的企图都充满警惕,但是商家往往会绕过我们的理性,通过开发人们最原始的本能,比如制造恐惧、焦虑,从而将购买欲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通常的套路是,讲述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可怕事情,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也就是某种商品。
因为恐惧衰老,我们相信各种美容疗法。
因为恐惧危险,我们喜欢汽车,尤其是看起来更安全的SUV。而实际上,SUV的设计,使它们的安全性更低,而不是更高,SUV翻车的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
它利用我们求生的本能,把安全属性出售给我们,这种缓解恐惧心理的概念,让我们无节制的购买成为可能。
image.png

讲故事:没有这款商品,你就会陷入危险当中

所有模仿并制作广告的人,都能学会或者教给你,你需要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一些他们并不了解的可怕事情,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我们都知道故事能够吸引我们。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和所有好的故事一样,一个坏人和一个英雄。广告中不幸的少女就是消费者,消费者需要神奇的办法来打败坏人。广告中的坏人就是我们周围发生的可怕的事情。英雄就是给我们提供神奇药片,能够拯救我们,帮助少女拜托不幸的赶走恐惧和危险的人。

雷梭认为:人类是众多个体的集合,个体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得到食物和安全感,能够让那个这些个体作出回应的只有恐惧。

比如:做的成功的李施德林漱口水,因为恐惧口臭,创作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漱口水市场。我有所体会,我买过漱口水,果胶糖。

因为恐惧死亡,我们开始服用更多的药物。
一家制药公司把一种正常现象——偶发性胃灼热,夸大成了严重的胃食管返流症,只为了让人们购买该公司研制的一种胃药。其他制药公司纷纷效仿,研发针对各种不明的身体不适和精神不适的药品。比如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病的他汀类药物。

为了把这款药卖给所有人,为此,他们必须通过恐吓,让更多人相信自己患有慢性疾病,需要依靠他们的药品缓解。
image.png
因为对细菌的恐惧,我们开始使用各种杀菌产品。
实际上,就除菌效果而言,普通香皂和抗菌香皂没什么区别,它们都能洗掉99%的细菌。
image.png
因为对疾病的恐惧,我们开始购买保健商品。
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饮料:维他命水、红牛、加多宝……实际上,这种饮料的糖分含量和可乐一样多,并不能让人更健康。
image.png
因为害怕记忆力衰退,我们玩起了任天堂的游戏《不老大脑》。
image.png
在拉斯维加斯的全球抗衰老年度大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抗衰老产品。这个行业每年的收益多到难以想象。
image.png
image.png

05 - 娱乐营销:用故事创造购物欲

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儿童已跻身重要消费群体的行列。这些年幼的消费者,让商家学会了借助玩乐销售。
面向儿童的商品销售诀窍,就是创造一个卡通形象。
而一个小孩,1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认同卡通形象了。如果成功的话,它就会被用来销售数百种商品,价格还相对较高。比如小猪佩奇,它甚至有不少成年粉丝,各种周边一度热销。
image.png
卡通、明星等形象的授权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粉丝周边。从最早的《星球大战》开始,到如今红遍全球的漫威,周边产品将成人与儿童一网打尽。
玩具商还使用了“连带需求”策略,让你成套购买。【IP周边】
起先,你只是买了一个很便宜的步兵玩偶,而这个玩偶允许你创造环境,搭配配套的玩具和车一起玩,于是你需要买更多的步兵,还需要买车,买飞机,甚至买一个军舰……
image.png
先制造一个玩具,然后虚构一个故事,这就是玩具商的套路。
当时最大的玩具商孩儿宝和广告商讨论,如何创造出孩子想要的玩具。他们经过思考,创造出了六个汽车人,有正派有反派,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正义对抗邪恶的经典故事情节,于是风靡全球的变形金刚诞生了。
image.png

06 - 游戏时代:放纵童心,促进消费

从儿童群体获利后,市场营销人员开始意识到,如果能让成年人表现得跟孩子一样,那么他们就会变成更好对付的买家。
商家们开始鼓励大人们放纵自己的童心。动漫展出现了。儿童玩具和成人玩具之间不再有界限。比如皮卡丘。
image.png
再然后,游戏行业兴起了。
从游戏机时代到单机游戏时代,再到网络游戏时代,无数的成年人沉迷于游戏这个大玩具。游戏的成就机制,激发了我们天生追求奖励的本能,让我们欲罢不能。
image.png
与此同时,社交网站也慢慢兴起。
还记得农场偷菜吗?还记得QQ宠物吗?
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反复登陆这些网站或者软件,一些品牌的广告出现在网站上,甚至还有一些与品牌相关的小游戏。植入式广告出现了。

07 - 信贷制与网购:即刻满足,想要即买

由于成人在购物时会犹豫和谨慎,商家便思考如何能让我们在购物时,屈服于即时满足。

而最大的推手就是信贷制。信用卡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
在我国,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还有各种分期付款,甚至网贷,在年轻人当中尤其大行其道。当用着这些“信贷服务”时,因为看不到现金的支出,我们暂时忘记了付钱的痛苦,甚至能接受那些高价商品。我们也相信,到了还款日那天,我们会有支付贷款的能力。
image.png
此时,网络购物也开始兴起。
支付宝、淘宝、微信支付等等,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相比逛商场,网上购物的过程不断加速,只需点一下屏幕就能购买,而不必在意商品的细节,于是我们买得更多、更频繁。
image.png
而随着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依赖,互联网商家收集了大量的个人数据,由此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预测下,商家精准地推荐我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让我们买得更多。
比如我曾推荐过的一个故事,就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购物体验
image.png

结语

从小开始,我们就灌输消息的理念,以前英国是商品民族,现在是购物民族,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
但是在这个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更多的商品,是为我们这些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设计的陷阱。
而其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制造出了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心得体会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树立自己的消费观念,独善其身,虽然真的很不容易。很多自己的观念其实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且商家和获利者在我们的不自知中就已经灌输在我们大脑中。

所以我想过无欲无求的生活,极简生活,传统生活,大道至简。

Z时代从小看电视长大,生于电视前,长在广告中,消费主义已经深植于脑海中。世界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我们普通人带着那点仅存的、朴素的、可怜的理性,毫无招架之力。

慢 既是快。越做你自己,你就越迷人。不随波逐流,哪怕是很少人喜欢的,但你喜欢就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现在喜欢看纪录片、看新闻、看财经,是因为喜欢“真实”,无滤镜。滤镜好,适当利用营造想象中的生活即可。活在当下。

消费有优劣之分,消费某种意义上是为个人赞同的社会投票,更多的人去看纪录片有助于优秀纪录片的创作,有利于你我心中理想社会的建构。

下面是一些我对消费主义的想法。
1.警惕数码产品联系个人生活效率的需求,买一台贵的电脑、平板不能提高生活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的是你的工作熟练度和专注力,发出好看朋友圈是要你好好计划周末活动而不是买最好的手机。如果要购买建议先写下需求,然后对比购买。
2.警惕鞋子潮牌对吸引异性提高个人形象的需求,穿搭服饰确实能看起来“富帅”(但是穿着AJ逛星巴克的人脑袋上面显示的花呗欠款应该不好看)。真正能长期提高个人吸引力的是主动社交、健身、护肤习惯、穿搭品味,这些都是短期消费难以培养的。
3.购买300元以上消费品之前可以先收藏,在1-2周之后再做决定(很多时候都想不起要买了);购买千元以上消费品之前收藏1-2月(确定需求、偶遇降价)

参考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97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