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十六字箴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会做圣人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曾国藩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曾玉屏却不信邪,曾国藩后来总结说,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

为什么要冒着毁灭家族的危险来以团练为伪装,创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挽救朝廷,再造国家呢?

  1. 因为太平军不是普通的敌人。如果太平天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则天下人不光要接受改姓易号的变化,同时也要接受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的统治
  2. 太平军所到之处,必焚毁孔庙、毁掉神像、拆改庵院,焚毁古寺、古迹、文物、改作兵营、仓库、屠场

为什么不利用已有的国家正规军去平定,而非得自己创军队呢?

  1. 大清王朝的正规军已经腐败到底,无法改造了
  2. 只能自立门户,赤地创新

以团练知名,行建军之实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反思:反向思考,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些什么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举例:

  • 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 败在制度缺陷上
      • 士兵经营第二职业,低饷制。
      • 部队广泛经营第三产业,军舰商用
    • 低俸禄,短见的节省财政的方式,占小便宜吃大亏,战斗力为0
    • 胜则相忌,败不想救
    • 兵源不好 地痞流氓,游手好闲之人
    • 无思想政治教育
  • 曾国藩如何反向思考
    • 厚饷原则,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招人很容易
    •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凝聚力,战斗力来源)
    • 选人原则不同
      • 选士人,举例:秀才罗泽南,专心理学
      • 领山农,举例: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士气者上,山农,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 重视政治教育,举例:效仿太平军,入伍第一件事必须掌握教义

小结:
为什么他能制定这些高明的思路而当时更聪明的人不能呢?这是因为他“不惮疾苦”,精心苦思。
其过人之人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
每次处理完之后,还有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做参考。“智者愈苦而愈明”

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
曾国藩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他通过制度使它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命运

在轻易夺取了两湖最大的城市武汉,迅速扭转了全国战局。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而汉族军机大臣,低低地和咸丰皇帝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曾国藩的敌人

大清的根本政治原则
一、满汉之分 二、强干弱枝

  • 军机大臣 彭蕴章
  • 军机大臣 祁寯[jùn]藻

    湘军的整体计划为何被打乱

    咸丰皇帝瞎指挥,他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在伐枝叶。曾国藩的想法恰恰相反,是先剪枝叶,在伐根本。从全局出发,从地理出发。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九江大败差点儿自杀

    1854年曾国藩奉咸丰皇帝的命令,率师直向江西重镇九江推进。
    此举为迫于皇帝的严旨,一方面,应该说,在两湖的一系列辉煌胜利,也让曾国藩有些过于自信,认为如果趁势东下,也不是没有扩大战果的可能。
    结果,骄兵必败,太平军认真研究,湘军取胜关键,将大船和小船分为两部分,大船笨重,小船灵活。同时,太平军船只被毁,所以想成功,必须智取,借用地理优势,湖口,将小船🚣‍♀️引进了,大船停在外面,来个瓮中捉鳖。
    效仿春秋时晋国大奖先轸

    曾国藩与胡林翼

    胡林翼
    曾国藩没有嫉妒,胡林翼轻松得到了自己梦想多年而不得的湖北巡抚的职位,而且氦为了配合胡林翼守住武汉,自己将罗泽南送去支援。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是曾胡一生交往中一个关键节点。
    曾国藩比胡林翼大一岁,都是湖南人,但是胡林翼家境好,纨绔子弟。

    被皇帝拿掉兵权

    曾国藩当时在江西身陷危局,一方面是因为他失去了最得力的干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政敌,处处想置曾国藩于死地。曾国藩那时的领兵平叛,既没有实职也没有实权。只要在当地征兵征粮,江西地方官员处处下绊子。谁敢援助他,就开始打击报复谁。
    那时侯,在江西作战是饥寒交迫,根本筹不到粮饷,曾国藩当时的处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咸丰七年(1857)二月十一日,收到了父亲曾麟书去世的讣告。曾国藩就借着这个机会,离开了军队回家守丧去了。
    咸丰皇帝,顺势拿掉了曾国藩的兵权。
    湘军是杂牌

    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曾国藩的二次出山

    和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

    湘军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命运之战

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

成为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担任两江总督之后,开始从容安排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人事。

慈禧与奕祈发动宫廷政变

清楚何桂清集团党羽

解决浙江巡抚王有龄

王有龄是何桂清的死党,当时担任江苏布政使,在此前太平军为解南京之围,实施起了围魏救赵,进攻浙江。当时的浙江巡抚时胡林翼的老部下罗遵殿。罗遵殿当时写信找了就近的江南大营请求援兵,当时江南大营派遣了张玉良前往杭州,何桂清一直跟胡林翼和曾国藩不对付,他就像趁机除掉罗遵殿,让王有龄上位。所以他就指示王有龄留住张玉良,故意耽误了两天。并嘱托率军救援湖州,而不救杭州。这就直接导致了太平军计攻陷杭州,浙江巡抚罗尊殿城破后自尽。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后来王有龄也遭遇了同样的下场。
太平军再次攻打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求朝廷让曾国藩解围杭州,曾国藩看准了时机,认为这个时候是夺取浙江政权的好机会,所以他一边向停提拔亲信左宗棠,一边让左宗棠慢一点救援。这就直接导致了太平军计攻陷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城破后自尽。

解决江苏巡抚薛焕

第二个目标:江苏巡抚薛焕
太平军在攻打江南大营之后,就趁势攻破了常州。何桂清就在江苏巡抚薛焕的协助之下,以退兵保卫苏州为由弃城逃跑。后来何桂清和薛焕逃往上海。
在咸丰11年的十月,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就指示部下李鸿章训练淮军并前往上海,在李鸿章到达上海仅仅17天之后,朝廷就任命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解决何桂清

薛焕之后,曾国藩的目标就是何桂清本人。
何桂清此前弃城逃跑,这是很恶劣的事件。按照清朝法律大员弃城逃跑应以法律当斩。何桂清的弃城逃跑,也直接导致了常州军心大散,常州城破。太平军实施了屠城,全城的百姓遭了殃,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之后,遵照恭亲王王奕议的指示,在上海租界抓捕了何桂清,押送北京。
何桂清案一个关键就是要查明他为什么逃跑?他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离开组织更有效的反击。朝廷就让曾国藩调查这个事情。曾国藩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封疆大吏,死守城池,那是指责所在,这不仅仅是朝廷的要求,更是一个读书人的大节。一名高级官员,为了逃跑伤天害理,伤害百姓,光凭这一点,就该处死刑。根本不需要去追究其他证据。曾国藩说的有理有据,朝廷很快就处决了何桂清。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著名的“天京”攻坚战

曾国藩人生焦灼的四十六天

恩将仇报的沈葆桢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朝廷的两记闷棍

曾国荃的“经济问题”

  • 朝廷的猜忌
    • 湘军攻陷天京不久,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与曾国荃被加封
    • 手握重兵,直接指挥的部队,包括曾国荃的五万嫡系,为了制衡曾国藩
      • 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其他湘军将领,特别是那些与曾国藩关系不好的人,比如左宗棠与沈葆桢
      • 大力打击曾国藩的嫡系曾国荃
  • 朝廷对曾国荃的贪婪素来厌恶,南京城下之后的湘军大抢劫大屠杀让他进一步臭名昭著

    • 贪财能抢
    • 残酷好杀

      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

      “日中则,月盈则亏”
      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趋附避祸
      如何处理?无外乎权和利
  • 奏请曾国荃辞职回乡;

  • 主动裁撤湘军(解决了朝廷的顾虑,姐姐了湘军很深的暮气,记录已经败坏,骚扰地方)避免了兔死狗烹(兔被捕杀光了,猎狗也就被煮吃了。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大力的人一脚踢开或杀掉。也作“狡兔死,走狗烹”。)

    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圣贤一定是豪杰,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左宗棠仅止于豪杰
    恩:左宗棠在曾国藩的引荐下,被朝廷破格提升
    怨:互揭老底,自相残杀,分而治之。
    太平幼天王没有死掉,左宗棠直接告知朝廷,没有和曾国藩说,他们开始互掐。行为逻辑:

  • 科举情节

  • 瑜亮情节

    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不准大排场,只收小礼物

    不搞迎送,不大吃大喝,不收礼品,管好身边人员(守门人不要欺负地方官员,不许给亲友们安排工作)

    总督的“养廉银”与“裁撤陋规”

    背景:
    雍正给过养廉银,但是地方官不够花,怎么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整顿吏治,最核心的举措挑战就是革除陋规。
    弊端:

  • 官员集体腐败

  • 百姓负担过重

难题:

  • 此举不利于官,极力阻挠

措施:

  • 减轻傜赋:江西、浙江、安徽
  • 弹劾违抗新章的州县官员,推荐好官
  • 裁撤别人的陋规,首先裁撤总督衙门的陋规
    • 个人生活非常简朴
    • 对爱人也要求苛刻,女仆只有两个,无仆人,自力更生,每天进行体力劳动

结果:

  • 被战争蹂躏的毫无生气的江南地区重现繁荣

    曾国藩的“小金库”

    一、吃喝应酬
    二、冰敬、炭敬、程仪之类的灰色支出💰

钱哪里来?
缉私经费=》后路粮台

曾国藩的一生,他的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的资料中,他不会把公款私吞;但另一方面,也不会“贫不能裣”。
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随俗而处,不露锋芒。多指随波逐流),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因为一清到底的清官,只会成为官场上的公敌。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蛮夷之人,居然也有信义

二次鸦片战争给曾国藩的启示:

  • 中西方武力差距是极其悬殊,这种差距并不是决心、勇气、良将帅所能弥补的。这是幼儿面对成年人,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 洋人不光武器与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蛮族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体现出的文明水平也完全不同
    • 烧了皇上的别墅“圆明园”,而不是去焚毁清王朝统治权威的紫禁城及太庙、天坛
    • 他们所志,一是通商,二是要清王朝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沟通
  • 小刀会起义,英法美三国领事成立税务司,帮忙管理中国海关,这虽然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在外国人的管理下,贪污腐败减少,征税额增加,如数上交,有信义。

虽然有他们自己的独特信仰、文化传统和做事原则,但是他们也会重信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积极主动研究外情

  • 阅读书本《瀛寰志略》
  • 接触西洋事物:
    • 地理学:买地球仪。如果通西文,便可与西方人深入探讨
    • 西方军舰:买船考察
    • 其他:洋镜内的山水画图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路深化并升级

  • 第一次鸦片战争,购买洋炮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能停留在买,还要研究武器背后秘密
  • 学习模仿,1865创办江南制造局,造船

在他看来,军事工业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自强之本,是开风气,是源头。

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 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唯我独意识丝毫没有撼动:不让住城区,不让外出,不许与普通中国人交往,必须三跪九拜皇帝
    • 二站被迫签下的外国公派到北京条例,当时的人都受不了
    • 要把儒学思想运用到外交上要互相尊重
  • 诚信外交,就是对外国人也要讲信用
    • 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国人都是糊弄
    • 坚守合约
      • 你力量不如对手,你越使诈,结果就是自己倒霉
      • 条约约束的不仅是中方,也有对方
      • 只有诚信外交,才能正常往来,购买先进设备,师夷长技以制夷
  • 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要争大处
    • 面子上的礼仪,可以让步。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能让步
    • 大事: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

      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妙手:裁湘留谁

      做大事的人至少要看三步
      军权是国家走向的关键权利,裁湘军保淮军,以济湘军之穷,选定李鸿章做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曾国藩的人才打机:塑造李鸿章

      一生中做了三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培养人才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选拔和培养人才都是挽救朝廷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唯心观点:中国风起都受居于几个核心人物的心性品行。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曾国藩麾下学生,精力充沛,功名心极强。

为什么要把幕府办成学校呢?这是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决定的。要办大事,必有可用人才。
人才实践:

  • 求才
  • 观察
    • 察言观色,试之以事,验之有效
    • 新人到来后
      • 去前线经历一段时间,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全貌
      • 通过他们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
      • 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一般经过两轮考察,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令其带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

  • 培养
    • 定期考试,批答方式
    • 面授
    • 身体力行

在京期间,曾国藩叫李鸿章作文,在幕府中,教李鸿章做人。现在,教李鸿章建军

  • 创建淮军
  • 与洋人打交道

成为人才仅是才华是不够的,一定会要德好

将河墙战法进行到底

曾国藩还有一种远大的目光,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
选择李鸿章继承衣钵,原因有三: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升任直隶总督,对官场痛加整顿

对当地官场痛加整顿:大加参劾、清理积案

导火线:武兰珍秘拐案

曾国藩调查“挖眼剜心”事件

疆臣新领袖李鸿章

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

为国家办最后一件大事

在生命的尽头,曾国藩也用自己的余力,推动这个古老而又多灾难的国家,向前又走了一步。那就是派遣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出国深造。曾国藩晚年政治生涯致力于兴办洋务运动。但是曾国藩知道,所谓洋务不是办几个工厂就完事的。所以他为江南制造局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设立翻译馆。聘请外国人,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相关书籍。后来,这里也成为晚清中国的翻译中心。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曾读过不少制造局翻译的书,对他们的维新思想产生不小的影响。
向曾国藩提出留学生计划的是一个叫容闳的人,容闳出生于广东,自由家里贫困,不得已把他送到洋鬼子的学校,后来跟着他老师去了美国,靠近了有名的耶鲁大学读书。1864年,容闳回国,致力于发展中国教育事业。
同治二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需要采购西洋机器,在他人的推荐下认识了容闳。容闳在回忆录中回忆道: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也。
1870 年,曾国落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容闳担任翻译工作。容闳趁这个机会,向藩提出他的留学计划,曾国藩欣然赞同。1870年10月,曾国藩向朝廷提出派西方留学的事

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

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已经失明,左眼的视力也并不好,但他还是每天在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儿书。有时眼睛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如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他晚上闭目背诵《论语》,至《公治长》止。同治十年(1871)正月初一日,晚上又闭目背通《论语》至《乡觉》止。接下去几天都是如此。
同治十年(1871)下半年起,曾国藩感觉身体越来越差。我们仅看七月前几天的日记。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在30岁的时候,曾国藩立下圣人之志。所谓圣人,立功立德立言。
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
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
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撒撒数百万言的全集,其家书语录直到今天,依然可以让普通人受益。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不论如何,管国落用一生捍卫、守扩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道路上。曾国藩用自已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
,树起了一座令人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曾国藩语录

  •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你过往的纠结,当下的困惑,未来的不安,定能一一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