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学的理论去临摹都市社会和乡土社会,有些之前理解不了的事情就豁然开朗了。本文是读书笔记,会持续记载更新。

社会学与产品思维

社会学擅长观察群体的活动现象,以及分析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机制,原理。一般JD里,产品的要求都是术层面的。
运营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利用人性--食色性,懒惰,贪婪等,顺应本性的营销策略能轻而易举地让用户落入新产品的圈套。
而产品的最高境界绝不是利用人性,而是帮助人类更快地进入最美好的状态,甚至要去引导用户摆脱掉不好的习惯,审美和没必要的需求。要相信,社会是进步的,人的思维也是趋向于更高层的,本性中的不良东西终会慢慢褪尽,长远时间维度上的整体人类需要的一定是进步美好的东西。

1. 乡土社会学

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家家户户实行小农经济,一个家庭/家族能够通过耕种来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就在土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文明,这就包括家族/地域的内部/外部人情关系往来的人情社会,即便是已经慢慢进入工业化的今天,整个社会的主体文化氛围也还是这种。

2. 都市社会学

实质是作为最集约的解决人类复杂生活需求问题,同时能提供最大机会的人类聚居地,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产物。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与西方城市的形态大不一样。从形态上看,西方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其中心,而中国城市的中心是衙门,即官府。

2.1 城市社会学

2.1.1 生态学与城市社会学。

人首先就是生物,而人群居所构成的聚落,就可以类比为一个生态系统,那城市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了。因为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的重要原因是多样性,城市作为一个规模非常大的“生态系统”,他肯定不能够是单一的,如果是整整齐齐的单一的,这个城市必定养活不了如此多的人,那他就不是城市了。

正是因为多样性,尽管城市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有某一个需求,他的绝对数就很大了,足以催生一个职业。生态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对社会分工的解释也特别有意思。

达尔文的第四阶段思想被称为驱异,用到人类社会上就可以视之为社会分工。人们在固定的职位上争夺资源,就好像在争夺这片领地一样。争夺中失败的人怎么办呢,他应该不想被饿死,他只能去开辟新的领地。在社会分工的层面上就是他会创造一个新的职位,这个职位是其他占据原有工作的人不想到要做的。例如,每个人早上都要去上班 上班之前总得吃个早餐吧。在没有早餐铺之前呢,早餐自备。但是在争夺原有资源中失败的人,或许就可以去开个早餐铺,我在原有资源上争夺没争过你,但我依然可以通过划分新的社会分工上,获取到社会资源。而因为早餐铺的出现,掌握多的社会资源的人也不用再去为做早餐而操心,他们可以专心完成他们的社会分工。

也就这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体系也越完善。

2.1.2 子文化理论

城市社会学的三个理论,决定论,成分论和子文化论。
子文化理论认为城市之中有许许多多的小群体,小群体是因某些原因例如兴趣,工作性质等原因聚集在一起的。而城市是产生小群体的基础,为什么呢,如上面对多样性的论述,因为其城市的规模够大,一些很特殊的群体才能拥有一定的聚集。
比如说同性恋群体,你放在农村是很难的,因为农村就这么几百人,同性恋也没几个,而城市就不同了,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都好,乘以城市人口的基数,那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了。

子文化理论对于城市人为何冷漠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解释。我们常说,城市人是冷漠的,农村人是热情的。而子文化理论给出解释是,城市人并非冷漠,他们会在他们的群体里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你觉得冷漠的人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在其活动的子文化群体里。

城市人的冷漠也还有另一种解释,成分论的解释。
成分论认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冷漠是因为看待这个问题的人把城市人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淆的结果。农村人的热情其实是在私人空间里表现出来的,因为农村本身规模的原因,农村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就分布在村里这么小的范围,遇见的就这么来来去去百来个人,所以他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划分并不明显。
我们经常说的农村人的家经常是不关门的可以佐证这一观点。而城市人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划分则比较明显。根据戏剧理论来说,人在不同场合下,表现是不一样。你在熟人面前的表现当然是要热情一点的,而面对生人则表现出来的多为拘谨,没什么安全感,可能还会表现出防备。再说人也没有这个精力对所有遇见的人都保持热情,这实在是太累了。你在农村尚可应付,理由上面有讲诉,但你在城市遇到的人比在农村遇到的人多出的可不知是多少倍,自然我们不会对城市中十分陌生的人报以太多热情。
而城市人冷漠之说其实是把城市人在公共空间表现出来的冷漠看作是城市人的全部,这是不妥当的,其实城市人在私人空间里的也是很热情的。在这里也要对私人空间做一下我自己的解释。虽然成分论里面的论述,这个私人空间被称作为小群体。但我更愿意使用子文化论的子文化群体这个称呼。子文化理论吸收了成分论和决定论的成果。

2.1.3 农民工

中国的工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户籍的工人。另一种是农村户籍的工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民工。

两种工人在城市中所受的待遇是不同的,城市籍户口的工人享受许多待遇和补贴,并且如果他们不想承受如此艰辛的劳作,可以选择下岗然后每月拿一份第一点补贴。城市工人在维权方面也会用一定的话语权。
而以上这些好处优势是农村户口的工人所享受不到的。

在书中,农村户籍的工人是比较容易受到剥削的,一是因为他们户籍的原因,许多城市的基本保障他们无法享有,第二因为他们的人数非常众多在人力市场上属于弱势地位,所以他们不敢为他们权益进行维护。而这些问题,归结为户籍制度和法律规定上的不公,本质上我们或许并不会歧视农民工。

我们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大多数是来自于本身政策的歧视。因为在决策者的眼里,农民工代表着“脏乱差”,而如果不对农民进城加以控制的话,就必定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冲击。

然而非常讽刺的是,户籍制度实质上并没有起到限制农民工入城的作用,我们从如今城市的人口爆发就可以得知。资源分配上对城市的偏袒才是。城市拥有着众多资源,农民入城是必然的选择。户籍制度却对生活在城市的人起到了划分三六九等的作用,导致了歧视农民工现象出现。

决策者千万不能患有“洁癖”,不能说一个城市到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一座好的城市,一座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有干净的地方也会有不那么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地方居住的人或许他们并不想要一个特别干净的地方,他也能够生存,因为这是他所顾及不到的。但决策者不能因个人的政绩或者是喜好而将其生存的机会所抹杀。

至于他们对农村人进城会导致城市人口爆炸的担忧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农民工进城主要是为了寻找工作,当你这个城市没有工作提供的时候,他自然就不会再来了。而特别有意思的,决策者从来不会担忧中高级人才的到来所带来的人口爆炸。并且城市吸引了中高级人才,必然需要服务业对他们的支撑,这显然更加加剧人口的爆炸,决策者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

2.2 都市的角落

2.3 社会与经济

2.4 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