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 今日关键词:把自己作为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力去地图化自己的信息
项飚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为图景的理论》,意思就是说理论其实不是给出判断,而是给世界一个精确的图景,同时在背后透出未来可能的图景。
他还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提到了自己的三舅:
“我三舅舅对我影响比较大,就是他能对身边的事情形成一个图景。比如说做年糕,他会把从浸水、攒米到火候掌握很系统地讲出来,能够把其中的道理勾勒出来,事情和事情的联系也就清晰起来,形成一个图景。”
这种叙事方式,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只有那些真正对某项事物深入洞察过的人才有。
强调一下,我说的是“深入洞察过”,不是只是看过就算。
你能否讲清楚某个你所在的体系,是如何运转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
因为做运营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和公司内部大大小小的部门打交道,多年前我就养成了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能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其实更像是个“枢纽”的角色:
我的存在,就是在打通各种信息差,确保信息在内部的流动是顺畅的,你可以理解为项目管理。但我比项目管理的角色更深入的点在于,我不只是知道整体项目的进展,我还知道公司内有哪些小圈子,谁跟谁合作效果更好、谁跟谁不太对付,所以需要小心处理关系和对接事务。
那时,在我的脑中其实就建立起了一种图景。各个部门就像各个区域的建筑,而我是铺路人,我需要通过规划路线把各部门的信息对齐。这不仅仅是靠外在的思维逻辑就可以搭建好的,而是要真正熟悉系统里的人和事是怎么叠加的。
我举的例子可能有点像“关系学”了,但其实每个领域你去深入研究,都应该遵循“先了解,再理解,后解释”的方法。
你需要先初步观察,再总结归纳,最后做输出。这也是在考察每个做事的人:对于一个现象,有没有能力去探求本质,去针对现象本身,追寻下内在和过往,去试图理解这个现象发生的背后原因。
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其实就是把自己作为乡绅,在遇到问题时,先思考环境、过往经历,从好奇心出发;而不是主观认为,一棍子打死。去观察记录、去归纳总结、去描述输出,这才是真正做学问。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最后,你可以想想自己,在被一项不懂的事物搞的不知所措时,是会先愤怒还是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