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 今日关键词:运营思维
    为什么我劝你一定要有运营思维?


    1.什么是运营?
    什么是运营?
    运营就是利用手头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联结上用户和产品,最终实现用户体验上的满意感和企业的获益。

    而运营又有无数种分类,常见的有内容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活动运营。(当然现在又细分了很多,比如直播运营、私域运营、……都是针对特定场景衍生出的岗位)
    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类型的运营,都符合我所说的,一定是联结用户和产品,想办法实现双方价值的。
    否则,要么企业没增长,要么企业不长久。


    2.优秀的运营思维有哪些?
    一个好的运营,脑子里一定时刻装着这几个思维方式:成本思维(ROI意识)、杠杆思维、结构化思维、标准化思维。
    比如你是一个做抖音的运营,那么你需要考虑:
    我要通过花费多少成本,达到什么效益?ROI是正的吗?
    爆款内容的公式是什么?我能不能做?怎么做最省力?
    做一个内容的话,需要先列大纲,再填充内容,就像文章一样先有论点再有论据?
    这一套“出内容-上架-互动-观察数据-继续迭代-出内容-…”流程,能不能做成标准化,从而提高效率?多做几个号?

    这上面一一对应的便是成本思维、杠杆思维、结构化思维和标准化思维。


    3.有了这些思维方式,一定能做好运营吗?
    这些思维方式只是一个中间态,无论做哪个行业的运营,本质上都是要洞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自己用户的底层需求。
    而这些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偏“术”的层面。
    如果同样是刚入行的运营,一个只会出乱拳,另一个却懂得用各种思维方式帮助自己理清接下来的动作,你觉得哪一个会走的更快?
    但一个拥有着无数思维方式,却践行的很少,不够落地的运营,怎么可能跟一个有着多年行业经验,深知行业内幕,又跟几百个真实用户打过交道的运营相比呢?

    思维方式只能给你思考上的加持,能够让你执行效率更快,但本质上的“践行”动作如果不到位,你怎么可能说你很懂这些思维方式呢?
    比如你是一个社群运营,每天靠着这些思维方式,不断搞各种流程化的机制,每天观察数据去测算ROI,每天想着找各种工具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每天变着样地去写不同的话术去验证转化效果,然后形成标准化的SOP框架,还在内部去做分享。
    我没说这是不对的,强调下:我没说这是不对的!

    但,这还不够,因为你是想靠着战术的勤奋去掩盖战略的懒惰。
    除了这些“术”上的设计,你更应该去了解用户和产品。别忘了作为运营,你是联结用户和产品的纽带,但你连两者都不熟悉,你怎么可能打造一个好的枢纽呢?
    找一些用户聊聊,聊聊他们的参与感受、聊聊他们的真实需求、聊聊他们还在用哪些产品、为什么在用、……
    找自己的产品真实体验下,把体验的全流程和情绪的变化都记录下来,站在一个用户的角度上去感受产品的优点和劣势有哪些,提出建议来,总结出体验感来,放到跟用户的对话SOP中……


    4.这些思维方式怎么运用到生活当中?
    生活的底色是很复杂的。但你可以通过一些思维方式上的改进,进而帮助自己获得更高的人生效率。
    比如你最近觉得身体被掏空,很想做做运动,那么在考虑去健身房和购买一些健身器材在家里练习,这两者该怎么考虑呢?

    从成本思维的角度考虑,去健身房肯定花费更多,但“成本思维”不能只衡量金钱的成本,你的时间也是成本,你的健康也是成本。假如你因为在家练,最终半途而废了,成本可能更高。(当然也有一些人去健身房也没能受到其他人的鼓舞)

    那从杠杆思维的角度考虑,你想运动,有没有可能每天先拿出半小时来到楼下跑跑步或者跳跳绳?用这种成本极低、每天先运动一小会儿的方式,培养自己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通过微习惯的改变,达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那从流程化思维的角度考虑,有没有可能每天固定的时间运动,同时给自己的运动加上一个仪式感。比如每天早起8点去跑步,跑步前在台历上贴一个表情,跑步时用一些跑步APP,跑完在圈子里打卡。通过这些仪式感的设计,形成固定的流程,让自己更容易受这些仪式感的鼓舞。

    类似的运用还有很多,你能想到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5.如果你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再多再高超的思维模型都是没用的
    以上我们所说的,都还停留在文章的写作和仅仅是思考的层面,你是否真的会用这些思维去践行,才是根本。

    我非常喜欢金庸先生笔下的“玄铁重剑”这个武器,当《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提起这把重剑开始练习时,摒弃所有的剑谱,只求专注于重剑的挥舞时,就有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乃成。
    如果你只满足于今天又在脑子里多了一个思维模型,而没有想过把这些思维模型真的践行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么看再多学再多,也是进益缓慢的。

    何况运营本身就是一个实战的岗位,不在“事上练”,就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