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01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一、为什么产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

我们大家都是从一无所有走过来的,我还记得那种茫然无措的感受。
因为没有认知框架,所以每天对着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任其冲击,却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信息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应该如何识别?

同时,我们害怕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自己努力,却总被diss;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得不到回报。

还有人自怨自艾,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干爹,没有靠山。

还好,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给我一个建议,那就是培养自己的产品能力。
以上这些都不重要,产品能力会给你自信。

为什么?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
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获得回报。

别怕茫然、别怕被diss,别怕推倒重来。

一个普通人成为产品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建立信息秩序、再建立内心的秩序。在纷杂里,知道该放弃哪些点,抓住那个点,慢慢建立起掌控。

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
if you’re going through hell,keep going。 Winston churchill

产品的人生就是天天被打击。既然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放下担心,你会在打击中变强壮。

不怕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做一个产品人,我们只认一条“用户驱动

二、从第一个用户走向第一桶金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从第一个用户开始,拿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建立自己的世界。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是如何拥有用户的?如何建立“用户驱动”的呢?

这就是这套课程要讲的内容。

三、产品思维,到底讲什么内容

#产品思维内容
5大模块、25讲
1、看到用户
2、倾听用户
3、判断用户
4、与用户建立连接
5、用户的交互反馈中迭代和优化

交付的能力点
1、怎么去观察、怎么判断。
2、如何建立一种系统能力,以此去向用户交付一种确定性。
3、如何建立交互能力,接着在不断的连接与迭代中,深化你和用户的关系

产品只是用来服务用户的介质,产品会迭代,公司的形态,组织的形态会变化;而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人的心与人性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

课程的讲述视角
讲产品、讲人、
产品的专业视角,看人和人的关系
基于对人和人关系的感知,来讲这么做产品

希望用户习得的技能
1、一双眼睛,发现痛点,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
2、一双手,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
3、一颗心,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懂得用户,懂得一个产品上,每个细微的小点给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

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

愿你向这个世界交付你的价值,并且获得回报。

02 用户体验

一、用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人

结婚、创业找合伙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关系

改变一个人,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如何在开始之前就去相对完整地,有框架地去判断一个人,对这个人进行适配的一个判断,也许更重要和更关键。

案例结婚教练,其实就是用互联网产品经理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产品的专业视角,来训练她的用户如何去看一个人。

看待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是混杂的,是混沌的。

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他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这个点里,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产品经理则是用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一个产品,或度量你对一个人的认知到底有多少。

二、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 - 感知层

产品的设计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人的衣服穿搭,身材、相貌

第二层 - 角色框架层

角色框架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浅层关系: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其实都是一些非常浅层的关系。

第三层 - 资源结构层

资源结构层: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深层关系:从了解资源结构层开始,再往下。

只抓表面数据,肯定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外表、穿着、存款、房、车、都属于表面数据,基于表面数据进行判断,也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度的关系。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在这个深度关系之外,再往下一层才是这个人的真正的内核。

第四层 - 能力圈

第五层 - 存在感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的存在感的定义。

对自己为什么而存在,是怎么感知的。
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什么时候他的存在感极度让他不爽,让他烦躁。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观察一个动物,它的状态,它的情绪,其实都是关乎他的生存需求是不是被满足。

但是人和人又是很不一样的
多数女性:在一段关系中,获得清晰的存在感,足够的确认感,就能满足。
多数男性:在一段关系中的存在感,不够满足自己,需要在职场,行业中,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

得到日历

看一个人,或者看一个产品,可以从由表及利的五层来做观察和判断;
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课后作业

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你最在意那一层,你最不能忍哪一层。

感知层:穿着、外面
角色层:社会角色
资源层:精神资源、社会资源 (中度)
能力圈:各种能力【不能忍】
存在感:被需要,被肯定,而满足。【最在意】

03 同理心 - 喜悦、不爽

情绪就如同底层操作系统,后台习得的知识技能,就如同一个个APP.

后台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
但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情绪冲动的时候,就好像手机系统奔溃,所有的APP都废了,所有后天学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你。

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产品人,为什么要对情绪这么重视?
因为用户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一、生物情绪

怎么分析用户情绪?
我们从所有用户甚至所有生物都意志的底层情绪——“生物性情绪”开始说

生物性情绪:就是所有的动物一出生就有的情绪,从宠物,到野生动物,到人类都有。

其中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在介绍“愉悦”和“不爽”这两种情绪前,我们必须先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词“满足”。产品的工作,以及很多的重要观察与洞察,几乎都是围绕这个词展开。

满足,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或者刻度,你可以用它来衡量很多东西:
1)一个产品好不好
2)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
3)你对你自己的认识

二、“满足”和“愉悦”的关系

愉悦和不爽(难受)是一对感觉,满足就愉悦,得不到满足就难受。

1、愉悦

生物的本能是生存,生存条件被满足,就会愉悦。而人类,还多了一层社会性的存在,还需要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比如:精神上被满足,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自己被理解,自己被接纳,自己被尊重、自己被重视,这些存在感感被满足,都会愉悦。

愉悦就是被满足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比如消消乐,俄罗斯方块,这些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
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三、“不爽”和不“满足”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如果我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我本来在一个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了,这也就是不爽。
比如:比如,生气、烦躁、不爽、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

但是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
这个人是否认同这个产品,本质就是你的服务是否得到了满足。

四、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为什么研究“满足”、“愉悦”、“不爽”

1、因为就用这三个词,你就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当你做一个产品,或者用一个产品,自己有么有被满足的感觉。借此你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个勉强的产品。

2、你可以度量,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对方是不是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你是不是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如果彼此都不懂,又无法彼此满足,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3、你还可以深入摸索你自己,认识你自己。

为什么每个人不一样?
为什么,同一个点上,有人痛苦,有人愉悦。

这既是上帝给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就是你的天分。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五、发现你天分的密码

其实还有一种天分,是隐性天分,他不会两三岁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得到。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
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我能都知道天才的1万小时理论,有些人是不得已,但是多半人,是深入体验中,找到满足感,找到愉悦感。

如何通过,满足、愉悦、不爽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别人的天分
优秀的人,才会有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所以,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变成它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的东西,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四、总结

我们讲了三个重要的词:“满足”“愉悦”“不爽”。三个词很普通,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发现很普通的词的深意。

1、你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2、你可以度量、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3、你还可以看到,你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得到日历

满足了人就会愉悦,压抑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就是爽。
这是瞬间的情绪感受,如果有一件事情能持续让你满足,那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是上帝给你的初始化密码。

课后作业

1、你觉得即使吹得天花乱坠,也用起来感觉不好,很勉强的产品。

2、用起来很爽,每一点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的产品。

04 同理心 - 愤怒、恐惧

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但是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所以,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边界:人的边界,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边界。(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抢另外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侵犯边界)
愤怒:本质上,愤怒也是一种恐惧。(英雄人物,在常人会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
焦虑: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他来自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很重要,是我们观察人和做产品,非常重要的点。

一、恐惧是边界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当你很努力地想说服一个人,去做一件你看来非常正确的事情时,对方不动,不是道理他不懂,而是他内心有恐惧,但他不愿意告诉你。 如果你卸不下,对方的恐惧,那么放弃是最好的。

劝人就劝5分钟,5分钟没有说动的事,就不再劝了。而是应该想想,捆住他手脚的,把他压在那里是什么

后天的至少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APP,而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

有时候你不缺某个APP,而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二、恐惧是动力

愉悦和满足感会支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投入一万小时,从而使这个人成为天才。

其实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大,或者更强劲。

一个人兢兢业业,忽略自我身体的感受和家庭体验,以这件事情为核心,彻底忘我。他是因为愉悦吗?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

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愉悦,没有恐惧,你基本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情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三、恐惧是痛点

做产品要抓痛点,但什么是痛点?
很多人把“难受”当痛点。生活中有很多不爽,比如,生气、烦躁、不爽、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买单,但绝不会大火。

每个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就是痛点。

人们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

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为什么?对生存的恐惧。
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那么多?对青春流逝的恐惧。
听逻辑思维、用得到为什么?认知焦虑,还是恐惧。

四、总结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
其实就是四个字:直面恐惧

得到日历

恐惧是一个的发展边界;
恐惧也是一个人的前进动力;
恐惧还是一个产品的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课后作业

我们需要体察自己的情绪,然后在这种情绪中看到产品的机会。

1、你最近看到了什么样的产品,是力图帮你抵御恐惧?

得到??

2、那些产品把你的恐惧解决得很好?

没有?

3、那些产品是想解决你的恐惧问题,但其实效果很勉强?

知乎?

05 同理心 -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这节课我们来讲潜意识、防御与说明

facebook的扎克伯格、QQ的马化腾、微信的张小龙。
做出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社交网络产品的的三个产品经理,共同点就是性格内向、不爱社交。

为什么性格内向、甚至有社交障碍的人,却做出亿万人依赖的社交产品?

一、一次失败的用户调研

我和同事曾经让一个原先做销售做得很优秀的女孩尝试做产品。
女孩长得漂亮、沟通能力强、擅于在公司强资源,她自己申请转行当产品经理
我们就让她试一试。让她拿着我们产品的交互稿,去跟几个抽样用户沟通,做她的第一次用户研究。
她觉得沟通现场很混乱。于是她施展说服功夫,把所有人都说服了。大家认为我们设计得很好,很有道理。
于是用户沟通会友好地结束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一次失败的用户调研。

二、为什么用户会口是心非

为什么用户会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我认为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如果,我不是在公开的角色中,或特定的场景下,回家自己看个影片、选个产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

所以不要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三、好销售和好产品经理的区别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我的课是产品课,但是开篇的前五讲,完全不谈产品本身,而是讲情绪、讲潜意识、讲集体人格。

好产品

1)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2)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3)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只有当你能做到以上几点,你才有了做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

好销售

1)销售人员要充分调度自己可以呈现的所有资源:自己的外貌、仪态、产品包装、价格折扣。
2)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认为自己获得了专业服务,而且赚了便宜。
3)从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理上小的满足和不安,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就是打破防御,因为任何一个人对销售人员一定是防御的。
这是一个好销售干的事情。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除戒备的机会。所有马化腾非常推崇一本书叫《don’t make me think》

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也是一个好销售和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你会发现好的销售人员都是有攻击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工作就是要突破别人的防御,他们对突破别人的防御是有成就感的。

好的销售非常懂得在与人直接沟通中,如何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也会获得足够的快感和红利。

四、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但是扎克伯格、马化腾、张小龙,他们为什么不爱社交?

本质是因为在社交中,如果碰到别人对你建立防御的情况,你就手足无措。你不愿意突破别人的防御,也就没办法在社交中获得快感,长此以往就越来越不爱社交。

这些优秀的产品经理退到网络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服务。

快手的宿华曾经说:“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

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所以我的一个朋友,烟酒营销大师李克,他说包装的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规模感。

明明是烟草新品,但是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五、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潜意识是心理学里非常重要的词,做产品的同学一定需要花时间去研究。产品课只能强调它的重要性,不展开讲。

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的东西,是什么时候被放进我们的潜意识中区的呢?简单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你童年的时候。

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还没建立意识和防御去辨别。这时的观念就会直接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

所以为什么说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了解他的童年。你想了解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最好是了解他童年时与之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几乎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模式。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听上去很玄的词汇——催眠

“催眠”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一个德国的词汇,本意是 “绕过防御”。催眠怎么做呢?本质就是绕过防御。讲催眠的书有一大堆,做产品的人应该系统地学学。

1)微笑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放下防御。
2)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以李开复讲,重要的话要讲30遍。

雷军也是催眠大师,经常听说他劝人,能劝8个小时,10个小时。从心理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催眠策略。这么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的了。

如果我们有共同童年,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同在一个公司里,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

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比如湖南人,东北人各有特点。

所以如果你为一个集体做产品,需研究集体人格。

四、总结

总结一下这堂课:

与人交往,或者做一个产品让别人用,怎么能够突破防御,让对方接受你,说服别人、驱动别人,其实都是一回事。

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是70%是潜意识的选择。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

所以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

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主观愿望过于强烈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得到日历

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因为产品不能像真实的人那样教育用户、说服用户、只能静态地等待用户的选择。
所以,只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的产品,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激发用户的防御心理。

课后作业

1、你最近用到什么产品,几乎你是不加思考就完成了使用,使用过程很熟悉、很自然?

2、你接触到了什么产品,乍一看这个东西得琢磨一下,然后想一想就放弃了

3、回忆一下,自己潜意识里有哪些说服和防御的过程。

06 警惕“集体人格”的误导

生活中,你会认识一个张处长、一个李局长。但你其实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你认识的只是他的壳,他的角色而已。

所以,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好像你看到一只寄居蟹,你只看到他的壳一样。

一、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这节课我们讲的是集体人格,首先我们来讲的是集体?
集体其实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训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比如好学生,好孩子,好儿子,好女儿,都是角色。

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你会发现中国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

为什么?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一、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怎么被训练成角色的?

拿训练小狗尿在垫子上,作为例子

狗狗被教育的过程,稍微拆解下,一共有五个关键动作:

1、确定目标
你要知道这一次教育或者培训的目标是什么,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观念。

2、建立恐惧的边界
需要狗狗知道,没有做被希望的事情就会被呵斥,甚至惩罚。这时候狗狗建立恐惧,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惩罚。

3、放入清晰的标的
正确的动作,目标只有一个。

4、给予红利,然后让他产生路径依赖、

5、不断重复
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为什么要训练狗狗,让一只狗狗产生只能尿在垫子的观念?

为了便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所有教育,工作后所受的培训,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管理。

如果说,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

二、教育是反人性的

暴风影音的冯鑫,给我们分享过他读《道德经》的心得,用理工男的归纳法,把书里的高频词数了一遍。出现最多是“反”字,一共出现了12次。

道德经是讲自然规律的,你认真读完后,会发现其中的大量规律,与我们认知是相反的。

其实教育就是反人性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被教育过,那他就是没有羞耻心的,就是懒惰的。

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有必要教育了。

三、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很初级产品经理,讨论过程中他们特别喜欢用一个词:“应该”。他们认为用户应该这么做。

比如一个母亲就应该如何,她就应该具备某种能力、某些认知,因此她选择时的权重次序就应该是这样的。但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角色。只有在很大的压力下,人才会按角色行事。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正面例子。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什么叫自然?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举个例子,3岁的小孩用iPhone就很容易上手。不需要教,小孩天生就会。这就叫自然。

第二个,再举一个范例。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在外企工作,职场上非常优秀,但是她在谈恋爱的时候老是有问题。跟她沟通后就发现,她对男友或者丈夫,有太过于刻板的角色化预期。她喜欢上班,因为上不到时候是角色化的对接,所有人应该如何对接、如何预期、如何反馈,这些都很清晰。下了班回到了生活,该如何与生活中的人相处、有什么样预期和反馈,她就不明白了。她觉得她的男友或丈夫,为什么老是不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行动?

但对方凭什么按照你的预期去行动?

换个问题和产品经理新手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角色化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对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或者你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那你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所期待的角色呢?

所以,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不管是在生活中真实地与人互动,还是通过一个产品与人互动,你都很难基于角色化预期做到。

四、集体人格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你其实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米拍了一个广告片叫《100个梦想赞助人》,大概就是讲前100个小米粉丝的故事。小米的几个合伙人热泪盈眶,但我做在旁边就很尴尬。

这个产品其实是精准地投给属于这个集体的人,因为我不属于这个集体,所以我是个无效用户。

五、总结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你。

去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得到真实的感情。

得到日历

警惕“集体人格”的误导
我们被教育成了角色要求的样子,好像寄居蟹一样,顶着壳生存。

要作品要放弃对用户的角色化预期,放弃设想用户“应该”怎么做,要去发现真实的用户。

课后作业

角色化生存,基本是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真实情况,既是方便,也是痛点。

1、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擅长角色化生存,或者擅长把别人训练成为角色呢?

都不擅长

2、你能够去角色化地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交流吗?

有点难度,但在努力改变。

07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前四讲讲这么观察别人,这一讲我们回到自己。

良好的产品思维是今天最稀缺的职业能力。那么,具有什么天赋的人,最适合做产品经理?

《五天学会绘画》这本书帮我在短期内提升了绘画水准,而且让我发现了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其他的管理者,在思维方面的最大差异。

我的结论是: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用右脑思考,二其他流程管理者更需要动用左脑。

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 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

一、从绘画中理解左脑与右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手做精细动作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为什么一般人的绘画能力,却停留在了孩子的水平?

《五天学会绘画》作者的解答是,9岁之后,大部分孩子的时间被学校的系统训练占得满满的,而学校教育一般只开发左脑,训练我们的判断,逻辑,效率等能力。所以9岁之后,我们的认知就被左脑主导了。左脑指导我们把握要点,快速概况。

左脑发达的人: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同时感受力差;
因为感受力差,所以没有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体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
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右脑发达的人:
感受力强;
能再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二、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但是控制力是自律的表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

人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
1)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
2)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着克己奉公的精神。

一种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而另外一种人更关注什么是对的。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优秀的女性产品经理很少?其实本质原因是相同的。女性也是一种集体人格。

刚才我们说的产品经理的特点:感受力强、暴躁、情绪化、无时间观念、自我、自私……乔布斯每条都符合。
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有可能是一个在工作集体中或者生活中让你觉得非常讨厌的人。

三、找到自己,接纳他人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我应该自我呢?还是自律?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本质是哪个你关注的就是规则与边界,其实你就是挺自律的人。

但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律的,集体的氛围中长大。所以即使再自我的人,可能得有一部分学会自律。

你可能还会问:未来我应该师傅哪一方面的能力?

找到你自己的愉悦或者恐惧把。
1)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2)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这两者,都会催生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人。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四、总结

我内在的愉悦、恐惧、潜意识与集体人格,共同形成了我们自己。

当你要认识一个人,或者要做一个产品时,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个层面下功夫?
你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几套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

这就是你的起点。

得到日历

1)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2)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这两者,都会催生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人。

课后作业

1、你觉得你是一个更偏自我,还是一个更偏自律的人呢?
更偏自我

2、你有没有过与“和你完全相反的人”合作的经历?如果有,你们是怎么相处的?
有……遇到分歧会有情绪,但是会理性思考对方观点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

周末彩蛋 - 深度精神关系与精神资源

第一篇,深度关系

每个人都没有办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放一万个小时在那里。

然而,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们还有一个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痛苦。

有人受不了自己不被人围绕的着需要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自己不是注意力焦点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其他人在他面前、在他上面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我想要的那张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痛苦;

项商品、严格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这样日复一日,委实不快乐,但是驱动他们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让他们无法停下来。

什么叫普通人?就是快乐没有那么强烈,痛苦没有那么巨大。所以,他们人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平稳运行,而不会被快乐和痛苦牵引撕扯,没完没了地折腾。

什么叫一技之长?当他沉下来做某件事情,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诧异或不理解。

什么叫杰出的人,就是如果他想要的那个,他得不到,他就万蚁噬心那样痛苦。牺牲什么都可以,他必须得到要的那个东西。

当他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就超越了,也许他就此平庸了。

所以,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一起,就要懂他真实的快乐,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

两个人都很难把另外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这就是深刻的关系。

两个人能否建立深刻的关系还取决,她是否能懂他的痛苦,两个人交互了多少能量,交互了多少灵魂。所以,很多人一生关系里,最大的痛是与父母的关系。

当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快乐,不能理解子女的痛苦,只会向子女提出一些角色化的要求,那种生生梳理的痛苦其实并不是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可以慰藉的。

第二篇,精神资源

为什么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在学校里收到的教育?因为,家庭与家教,给了孩子影响他一生的做事习惯与精神资源。

有些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不许孩子看课外书。但孩子成人之后,一生的所有重要决策,不是基于数学考90分还是60分,而是幼年开始,你有意无意提供给他的精神资源。

精神资源将形成他的精神结构。精神结构会主导他一生的好无感与羞耻心,他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他后来所有的决定。

《三体》唉,大刘写的出智子七维空间的展开,写的出太阳系毁灭的凄丽,但他写不出,在百年后,更高的地球文明里,重大公众事件的决策,如何组织和执行。也许,也是我们的精神资源导致的精神结构的整体缺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