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次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网络层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
传输层
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 (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
-
会话层
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而是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session)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表示层
-
应用层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网络中的设备
一个设备工作在哪一层,关键看它工作时利用哪一层的数据头部信息。网桥工作时,是以MAC头部来决定转发端口的,因此显然它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 数据链路层:网桥,交换机
- 物理层:网卡,网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调节器
- 网络层:路由器
- 网关工作在第四层传输层及其以上 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采用广播的形式来传输信息。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著作权归https://pdai.tech所有。 链接:https://pdai.tech/md/develop/protocol/dev-protocol-osi7.html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内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则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MAC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路由器
路由选择与分组转发:
著作权归https://pdai.tech所有。 链接:https://pdai.tech/md/develop/protocol/dev-protocol-osi7.html
路由器分组转发流程
- 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 D,得到目的网络地址 N。
- 若 N 就是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地址,则进行直接交付;
-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
- 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
-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
-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路由选择
- 内部网关协议: RIP, OSPF。
- 外部网关协议: BGP
著作权归https://pdai.tech所有。 链接:https://pdai.tech/md/develop/protocol/dev-protocol-osi7.html
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首先说HUB,也就是集线器。它的作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一些机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局域网。而交换机(又名交换式集线器)作用与集线器大体相同。但是两者在性能上有区别:集线器采用的式共享带宽的工作方式,而交换机是独享带宽。这样在机器很多或数据量很大时,两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
- 工作位置不同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而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工作方式不同 : 集线器是一种广播方式,当集线器的某个端口工作时其他端口都能收听到信息。交换机工作时端口互不影响。
- 带宽不同 :集线器是所有端口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端口传输数据;而交换机每个端口独占一条带宽。
- 性能不同 :交换机以MAC地址进行寻址,有一定额外的寻址开销;集线器以广播方式传输数据,流量小时性能下降不明显,适用于共享总线的局域网。
著作权归https://pdai.tech所有。 链接:https://pdai.tech/md/develop/protocol/dev-protocol-osi7.html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总的来说,路由器与交换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工作层次不同。最初的的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器一开始就设计工作在网络层。由于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可以得到更多的协议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决策。
- 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MAC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IP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IP地址是在软件中实现的,描述的是设备所在的网络。MAC地址通常是硬件自带的,由网卡生产商来分配的,而且已经固化到了网卡中去,一般来说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则通常由网络管理员或系统自动分配。
- 传统的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由交换机连接的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网段上传播,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通信拥挤和安全漏洞。连接到路由器上的网段会被分配成不同的广播域,广播数据不会穿过路由器。虽然第三层以上交换机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广播域,但是各子广播域之间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们之间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 交换机负责同一个网段的通信,而路由器负责不同网段的通信。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墙的服务。路由器仅仅转发特定地址的数据包,不传送不支持路由协议的数据包传送和未知目标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从而可以防止广播风暴。
著作权归https://pdai.tech所有。 链接:https://pdai.tech/md/develop/protocol/dev-protocol-osi7.html
路由表
路由表是指路由器或者其他互联网网络设备上存储的一张路由信息表,该表中存有到达特定网络终端的路径,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一些与这些路径相关的度量。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包寻找一条最佳的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由此可见,选择最佳路径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表中包含的信息决定了数据转发的策略。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
- 静态路由表: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 动态路由表:动态(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动学习和记忆网络运行情况,在需要时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路由器通常依靠所建立及维护的路由表来决定如何转发。路由表能力是指路由表内所容纳路由表项数量的极限。路由表中的表项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