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描述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是互联网、 物联网、 电信网、 广电网、 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 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形成的技术集成、 综合应用、 高端发展的网络化、 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城市, 是以智慧技术、 智慧产业、 智慧人文、 智慧服务、 智慧管理、 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 通过监测、 分析、 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 综合各职能部门,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 提供更好的服务、绿色的环境、 和谐的社会, 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及大众建立一个优良的工作、 生活和休闲的环境。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有多“聪明”,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利。一座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必然是能为居民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服务的城市。立足科技进步,兼以人文关怀,智慧城市必将让生活更美好。

充分结合现有信息化基础,搭建“城市大脑”数字赋能中枢,建设数据中台、算法中台、应用支撑平台、时空信息平台、城市感知平台以及安全中台,同时搭建统一门户进行服务能力的集中展示与申请调用管理,对外提供数据、算法、物联、时空、安全、应用等方面的共性支撑服务,赋能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及各领域数字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从网络化、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城市大数据中心打通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壁垒,加速信息资源整合应用,通过数据汇集全面融合城市业务,支撑城市稳定有序运行,提升城市居民智慧生活体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支撑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

建设成效/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就是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 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 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 生产生活便捷、 城市管理高效、 公共服务完备、 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为关注点,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 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 环境、 经济、 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 对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环境、 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 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 构建以政府、 企业、 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 共享平台, 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 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 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 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 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 更高效、 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以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为目标,围绕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健康、城市管理干净整洁有序、为民服务精准精细精致,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整合汇聚共享相关数据资源,加快现有信息化系统的迭代升级,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设城市运管服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系统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产业经济领域,依托赋能中台,建设产业经济大数据平台,对区域产业经济进行 可视化监测与管理,科学研判产业发展态势,并通过数据科学决策为产业结构优化、精准招 商提供决策支持。 对接重点业务部门应用,接入关键业务数据及指标动态呈现城市运行态势,并为应用 场景提供数字化能力与业务协同联动等方面的赋能支撑。

统筹建设县市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界面,依托市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搭建县市区城 市运行管理平台标准版,县市区基于标准版平台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本区域城市运行管 理平台的开发建设,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城市通”则不然。它可以构建便民体系,通过实名认证,有效归集各类证照卡,以“一次不用跑”为目标,让市民办事“最多跑一次”;提供虚拟卡一卡通服务,打造“无卡城市”;整合地铁、公交、公园等高频生活服务,让市民用“一个APP畅享城市所有服务”。同时,它还可以构建“强企”体系,通过法人一证通、企业办事一表通等功能体系建设,便利企业办理业务;构建“优政”体系,通过政府部门统一管理、政务协同和移动办公等系统建设,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构建“城市治理和组织动员”体系,更好服务于社区管理、网格化管理、资讯和舆论管理、智慧党建等工作;构建“数字化城市运营”体系,建立城市监控、城市大数据等平台,完善“城市大脑—城市指挥系统”,更好支持科学管理和智慧决策。

“城市大脑”以网格化精细管理为基础,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整合与城市管理和安全运行相关的资源,建设符合城市实际和特点、形成特色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将数据转换为科学合理的业务模型,形成城市基础运行能力、城市实时“健康”状态的大视图,形成“全时段、全区域、自动化、多途径”的事件预警网络和协同治理体系,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让城市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总体架构

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遵循“五横四纵” 总体架构, 重点构筑“五个一” : 基础一底座, 构建智能泛在的感知体系、 高速移动的互联体系、“一主多辅” 的政务于体系, 实现于、 网、 边、 端融合协同; 数据一本账, 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库, 汇集整合全市各类政务、 物联感知、亏联网等多维度数据资源; 运行一大脑, 通过构建各类数字孪生模型和知识图谱, 实现强大的城市超级大脑运行计算和知识处理能力; 支撑一平台, 统一搭建数据分析、 数据可视化等能力支撑平台, 面向各类智慧应用提供共性服务; 服务一入口, 面向百姓、 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等用户提供统一的智慧城市服务入口, 提高工作效率和百姓获得感。 以“五个一” 架构体系支撑惠民服务、 生态宜居、 智慧治理和产业经济四大应用领域, 在统一规划设计、 统一数据治理、 统一安全管理和统一运营管理的实施保障下, 实现新型智慧城市体系的畅通运行, 推进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

——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顶层设计

搭建集综合指挥调度、数据汇聚应用、风险防范预警、事件应对处置、服务科学决策等于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城市运行态势感知监测的综合运行中心、事件全流程管理的事件管理中心、应急指挥调度的指挥调度中心与数据科学决策的辅助决策中心,打造城市运行管理的“仪表盘”“操作间”“指挥室”“驾驶舱”,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主题页面。

“城市大脑”主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数据汇聚中心,汇聚和城市运行相关的各渠道信息来源,达到全面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况的目的。 二是运行监控中心,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道路、车辆、重点人员等状态进行实时综合监控,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是监督指挥中心,形成指挥高度统一、督察督办追责有力、响应处置灵敏高效的监督指挥体系,提升城市运行统筹指挥科学化管理水平。 四是联勤联动中心,汇总联勤联动事项,组织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管理部门开展联勤联动,提升城市运行法制化管理水平。 五是数据应用中心,推进城市运行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实现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全景式分析城市治理痛点,“用数据决策”,实现城市管理综合决策科学化,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治理综合管理平台围绕“善政”“惠民”“智理”“兴业”四大功能模块进行智慧化应用设计,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集同高效的政务服务、多元惠普的民生服务、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产业经济” 为一体的“互联网+”智慧应用领域体系。打造一网统管,实现三个统一,即统一系统入口、统一后台管理、统一安全管理。

image.png

智慧城管物联通平台主要基于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省市需完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大政策背景,依据国家住建部的标准建设指南及数据标准,结合物联网平台优势及特色所自主研发的城管线产品。平台主要以物联通平台为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部件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提高城市管理的物联感知,全量数据汇聚能力主要服务于市政、环卫、园林、公园、排水、停车广告等需求,打造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大城管” 平台。平台构建了1+N的智慧城管应用体系,“1”即“城市物联感知设备管理平台”“N”即“N个行业应用”。 城市物联感知设备管理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发展技术及 “接入即感知,感知促服务”的要求建设物联通平台,存储融合城市各类数据并对城市物联部件一网统管,保证数据对接的准确性、区时性、稳定性。 N个行业应用:包括智慧市政、智慧公园、智慧环卫、智慧排水、智慧园林、智慧停车等应用。通过打造智慧城管物联通平台,主要实现三大产品价值: 塑造“一网统管”的创新格局:推动线上管理、线下管理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网统管”城市智慧管理新模式,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措施,赋能城市管理运行营造“共建共治”的协作氛围:融合城市管理者、市场、社会多方协同,以节约、共享为目的,提高政府服务意识,使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打造“服务转变” 的模式:让城市管理的模式由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