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我的人生目标是把我的业余爱好和我的职业结合起来。」不管怎样,这就是生活将引领你前进的方向。」

践行笨方法,鼓励发展产品驱动系统身份系统,而不是实现目标。系统不是死记硬背的技能,是像骑单车那种一旦学会就无需再学,循环使用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综合。

笨方法系统是一个渐进正确系统,你通过产品探索出你想要做的事情,衍生各种小行动习惯,反过来驱动完善系统,彼此相辅相成。

笨方法系统系,鼓励养成强有力的清晰思维模式,使你能够理解与执行当下的行动。

如果你的行与价值观动长期一致,系统与产品会以最佳形态呈现出来。

Alan Kay:

制造伟大的、可成长的系统的关键是设计出模块之间的沟通机制,而不是关于内部属性和行为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系统中,你将养成良好的习惯,你将由好奇心指引,你将持续磨练行动。

有没有一个简单办法评估系统构建得好不好?有的,如果你需要调用意志力去完成一项工作,说明的系统还需要继续完善。

笨方法系统由这四步构成:1)找到大问题;2)分解大问题;3)跨学科学习;4)创作出产品。

好奇:找到大问题

大问题是指能引起你感兴趣且值得继续投入时间的高价值问题,它是你的顶层研究使命,驱动你去探索付出,它将指导你对什么样的事情感兴趣。这个大问题能造福他人同时,也能给你大回报,能激发起你的内在动机,收获有价值的人生。

在解决大问题过程中,你必须输出,它是你解决大问题的副产品,你需要从中酝酿出可以持续发展的事业,孵化出引人注目而且能够迫使人们传播的项目。

磨练:分解大问题

将大问题拆解成为可使用卡片层级解决的小问题,降低解决难度,使用可持续的不假思索的小行动逐个解决,卡片是你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你的经验记录。

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要实现使命从探索性的概念到有吸引力的里程碑的跨越,你需要建立个人项目。它具有以下特征:

  • 它的规模要足够小,能够在一个月以内完成。
  • 它迫使你去创造新价值,即掌握某项新技能并且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结果。
  • 它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结果,从而收到实实在在的反馈。

科学:跨学科学习

大问题坚硬难啃,单一学科根本无法解决,你需要使用跨学科学习与主题学习的武器,尝试学习写出计算机、认知科学、心理学、艺术等学科的卡片,多路包抄围歼大问题。

博学家、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说: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样事物,你就不会真正了解它。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

你需要主动设计发展一套做成难事的系统,包括技能、习惯、态度、认知等,不断拓展认知与能力边界,而不是用目标为自己设限。在这套系统之内,你的所有的小选择应当可以让你最终获得成功,因为你一直在积累能够用于未来项目的资源。

例如,我建立的笨方法实验室,它的使命是「让每个人有方法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为了确定这条使命的内容,我必须积累并获取自己做成难事的科学方法与经验。目前我已经在写作与阅读方面做出积极尝试,例如完成了《笨方法文化手册》。我正是通过建立系统的研究使命,试图解决一个大问题,建立一个个充满挑战且有吸引力的项目来挖掘潜力,从而探索另一种可能的自我。

例如,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至少)写一张卡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订阅大量RSS和newsletter,然后有自己的话来写总结卡片,这些卡片都必须与我的研究使命相关,并把这些卡片更新到不断充实的「笨方法文化手册」之中。

在底层主题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想法,而我通过个人项目来对其中最有前景的想法进行快速探索。在此过程中,我发现飞书 OKR 真是绝佳的期限管理与目标管理工具,否则想法和行动就会无法聚焦,无法交付输出产品。

在某个探索性项目完成后,我会用它带来的实际反馈来指导我的下一步研究工作。这种反馈可以让我知道某一项目是不是应当放弃,如果不放弃,那么下一步朝哪个方向进行探索才是最有希望的。

另外,为完成探索性项目所付出的努力还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即增加了刻意练习的次数。

模仿:创作出产品

通过项目,你需要输出产品,通过产品来倒逼自己持续输入。

@中二怪:不能只索需不建造,不能只解构不建造,不能只消费不建造,不能只恐惧不建造,不能只冷眼旁观不建造,不能只毁灭不建造。总之,要建造。Build things, and get hands dirty.

产品可以是方法论、主题学习心得、论文专著、App、电子设备、代码程序等。

方法论是你在解决大问题过程中总结出的原则,是高纯度、高抽象度的卡片合集,目的是让他人通过你的实践掌握正确做事的方法。被调取卡片的次数越多,证明方法论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