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仍在连载,更新请订阅 http://newsletter.hardwaylab.com/

这些都是我的人生指导原则和知识生活的光芒。所有这些都会帮助你更好地思考,我希望它们能激发你的好奇心。

我是普通人

深刻认知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多数人喜欢「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甘与勇敢,但事实往往是有的人读完了书,最后可能依然还是做了一个外卖员。如果你最终真的做了个外卖员,你能守住人的尊严吗?

「不想做个成功的人,接受自己的普通,想做个珍贵的普通人」,真的挺难的,但这事不难,就没有意思了,你说呢?

知乎有个有趣的提问:有成功学,怎么没「普通学」?我很喜欢。

一切技能皆可习得

我当然清晰知道,我不能习得一切技能,只是这种信念,可以在我想学的某样东西的时候,给予我坚定的动力。所以,这句话一直挂在我的博客上。

这是实践「可能的自我」与「世上无难事」的激进体现,这种激进,暂时看还没有什么不好。

六经注我

陆九渊的这句话「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看似是故作惊人之语而哗众取宠,但并非如此,他曾说:

「某少而慕古,长欲穷原,不与世俗背驰而非,必将与圣贤同归而止。忘己意之弗及,引重任以自强,谓先哲同是人,而往训岂欺我,穷则与山林之士约《六经》之旨,使孔孟之言复闻于学者;达则与庙堂群公还五服之地,使尧舜之化纯,被于斯民。」

一句话解释就是,先辈的知识都是好的,都是有价值的,但能服务我人生目标的,才是真的好。

人生底色是失败

成功不是常态,失败才是。你所看见的成功,都有故事。普通人才不喜欢看另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而爱看英雄的故事。英雄故事,太稀少了,才值得写,值得看。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你想读《孙子兵法》,是想奇谋诡计以少胜多赢得千古声名,但《孙子兵法》教你的是强大十倍于敌人力量的方法,然后通过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

人生底色是失败,就像夜晚的天空是黑色,少数星星在闪亮。

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

曾国藩讲:「自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我最喜欢的就是「有所逼有所激」,在我看来,「有所逼有所激」就是创造驱动的生产压力测试与产品冲刺。

学海并非无涯

韩愈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同意前半句,不太喜欢后半句。

苦做舟,学习未必要很苦逼,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讲,最好的激励就是学习本身。

学海并非是无涯的,我相信一个普通人可以在某种程度触摸某个知识领域的天花板,甚至可以将这个天花板顶高。

新想法比智商更重要

「在什么重大问题上,你的看法与众不同?」

Peter Thiel 这个问题,我每月都问自己一次。

Paul Graham 说,新想法比智商重要

智商属于神经智力,但新想法是属于反省智力,创建问题库,定期反思,更能创造自己的个人垄断。

我的立身之本,不是共识,而是独特见解。我只能从非共识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要想从事开创性工作,你没有必要掌握其他人都不知道的技能,而是应当相信其他人很少相信的事物。 」

零思考行动是改变的起点

所谓零思考行动,就是对一个人的治理,而不是对一个人的约束,而是设计一系列的规则,让人主动或无意识去做某件事情。

科学家分析发现那些「极强自制力」的人,他们与那些挣扎着的人最大区别是,更善于用一种不需要英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等待动力来激励自己,那么你的事业和生活就不会有任何改变。获得动力只有一个方法: 成功。而成功,来自一个个零思考行动。

推荐这个书单:零思考行动:进步来自无数小行动的累积

创造力并非天赋

创造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一种英雄的创举,你以为作家坐下来写作时,头脑会爆发出创造力,就像有一只灯泡在他们的头上发光……但实际上创造力是一种输入与输出的游戏,你的不得不蹲坐在桌前,把平淡无奇,杂乱无章的文字刺头修剪平整。

创造力并非天赋,多是技能。创造力过程可以分为这三个因素:1、问题解决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模糊定义的问题陈述,并逐步去建构它们;2、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全神贯注于问题;3、容忍问题的不明确,并坚持不懈地钻研,将问题解决方案组合实践成为有价值的产品。

摒弃 A+,专注 B+

「摒弃 A+,专注 B+」有 2 个原因:

一,Dickie Bush 说:互联网奖赏的是 B+ 的内容配合 A+ 的坚持。你不需要每次都产出完美的文章,但你要长久坚持。你的文章品质不需要超越顶级,只需要比普通好一点。

二,当你发现产品 A 成为热卖品后,你总是不自觉地站在 A 的延长线上联想到A+。这是因为人在看到好的事物时,潜意识自动涌现出想要取其精华的冲动。然而,即使在你眼中的 A 和 A+ 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顾客看来却始终是同一个 A 。所以正确的产品研发是放弃对产品 A 的研究,全力开发新的产品 B 或者产品 C 。

停止追新

看新闻不如看后续,买新款不如买基本款,好剧等完结再看也不迟,好书是会成为经典的,好观点是不会过时的。

重要的事情留更少的时间

最重要的事情通常就是那些最让你感到不安、最有可能拒绝或抵触做的事情。

Tim Ferriss:如果有人用枪对准你,让你用 6 个月时间就完成之前制定的用 10 年时间去完成的目标,这时你会怎么做?我并不期待你真的能完成,但是我期待这个问题能够打破你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既有的社会规则和标准框架,认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Dan Sullivan:当获得 10 倍的提升成为你的衡量标尺时,你马上就会发现你可以绕开其他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

你必须找到所有长远计划的第一激发动力,逼迫你在短时间以精要行动完成 80% 的框架。

不为任何事打卡

拒绝自律而要习惯,拒绝奖赏而要意义,拒绝消费主义和形式主义,为内心热爱而投入,为创造而付出。

要拙速,不要巧迟

明代王鹤鸣《登坛必究》: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则乘机,迟则生变。

巧迟,就是花太多时间深思熟虑,需要完善的计划才行动,但完善的计划永远只是想象。拙速,就是有想法,不要犹豫太多,先行动再说,出了问题在行动中解决,边做边改进,这才是成事最有效率的办法。

创作,需要朴实而快,不能完美而迟。有想法,有念头就要马上用卡片写下来,未必需要好词好句,朴素的文字与想法往往最珍贵,写下来再逐渐优化。

没有理所当然的事情

几千年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几百年前,说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是要被烧死的、废奴是发动战争的;几十年前,男女平权才被写入宪法。

你身处的时代,一定有现在99%的人都认为理所当然,而后世嗤之以鼻的事情。

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可以交给机器低成本解决的,交给机器,不能交给机器的,交给愿意去做的人。

你要做的则是提问、创造和体验。

争取少数人的认同

你不需要所谓「主流社会」泛泛的名声,那只会给你带来困扰与麻烦。

你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列一份人物清单,里面是你喜欢或敬重的人

二,列一份事情清单,这些事情是喜欢做的。

三,找到两份清单的交叉点。你需要做这一种事情——你喜欢做,你喜欢的人也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成为这一种人——你自己喜欢的人,你喜欢的人也喜欢的人。

相信我,这些少数人的认同更珍贵。

反过来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你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而是你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做你讨厌的事情。

追求压倒性优势

不追求以弱胜强,要追求以强胜弱。

如果一个柔弱女生能打败一个肌肉大汉,那一定是她用最快是速度用最坚硬的肢体或物件击中了对手最柔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高,就是想办法得到更高更远的视野,抵达别人无法抵达的领域。更快,就是想办法用更少的行动实现想法,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事情,更快的时间去改善方案。更强,就是想办法拥有别人无法拥有能力,想办法拥有别人十倍的能力。

总之,追求压倒性优势,赢得不费吹灰之力。如果赢不了,那就改变规则。如果不能改变规则,那就忽略它们,创造规则,总之,追求压倒性优势。

系统视角

在系统视角下,只有必然而没有意外。所有让你感觉到「意外」的新闻,都必然有社会系统原因诱发。

笨方法实验室试图在求解一个有趣问题: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才能在社会既定的序列中「基因突变」?怎样日积月累的小行动才能让你冲出眼前似乎一眼看到头的轨道?

这种可能性存在于你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宁愿显得愚蠢,也不要随「大流」

我有一张时间黑洞清单,里面有我断然拒绝的东西。

无意义的会议,临时的饭局,亲戚串门饭局,与价值观不合且沟通屡屡无果的人继续沟通……

成年之后,任何人的评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生活,并为此付出什么努力。一旦明确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你不想要的,都可以大胆拒绝。

有人以为随大流是正确答案,但以为「尊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各式各样的偏见并存,远远好过唯一的正确答案。」

我宁愿被人贴上这样「愚蠢」的标签,也不要去做我心里面认为「愚蠢」的事。我宁愿被人讨厌,也不要被所有人喜欢。

用成功消化失败

多数人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为失败辩护,但实际上,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并能消化过去那么多的失败。

用正常人的思维来思考吧,所有人都想成功经验丰富的成功者,而是不是失败经验丰富的失败者。

失败者持续失败,将失去失败的资本。失败并不是失败者的资本,这并不值得任何形式炫耀。

成功者在极力避免失败,即使失败,也会有 Plan B,用成功来消化失败,他们相信九败一胜,一胜抵九败。

不要相信背水一战,那是被包装过的战例,不要相信破釜沉舟,想想千百年来有几个项羽?这个人是你吗?

我们想要更多的成功,是因为是我们脚下有无数个成功。

尝试就是尝试,吃苦就是吃苦,过程就是过程,错误就是错误。欢迎来到真实世界,从正视失败开始。

出于私人快乐而做好人

《圆圈正义》:道德本来就不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 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如果人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计算利害得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庸俗。这种功利观一定会让人追求现实的快乐,追逐眼前的利益,在勇敢和懦弱之间,后者往往是最佳的选择。

我在我自己的意义上做个好人,是因为我想做,而不是想成为好人。如果能做什么事情能符合的长久读书修养而成的正直价值逻辑,那我就去做,这能让自我更勇敢地追求内心的愉悦。

我想给你,是给予本身使我快乐,而非谋求你的回赠,它是幸福本身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做到主动示弱

当准备要争辩的时候,主动示弱,准备退出,准备认输,如果示弱能避免争辩,能避免没必要的证明,能避免浪费时间,那也无妨。

主动示弱,往后退一步,往往能获得更大视野。多分享自己的失败,请求别人成功的方法;多聊聊自己的糗事,大方承认好过遮遮掩掩;做不到多多求助,别人可能真能帮你。

反过来想主业与副业

多数人认为,主业是指主要收入来源的职业,大部分指进入组织朝九晚五工作,每月定期有报酬的所谓「正职工作」。副业是次要收入来源的职业。主业与副业的划分标准由收入来界定。

聪明人会反过来想,甚至反过来做。他们的眼中的主业是他们认为有社会价值,且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的工作,副业就纯粹是赚钱的工作。

更或者说,主业就是我的使命,我的创造,为我喜欢的东西创造所有权,副业是能赚钱的产品,用来支持我继续主业的收入方式。

现在已经存在一批持续这样想与这样做的人,他们在周末和晚上倒腾的所谓「副业」,会是普通上班族需要花 10 年才能做成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会成为平常百姓家的日常。

相比追求成功,构建系统更重要

成功是追求局部胜利,而构建系统,是追去持续的不败。

构建人生系统,就是在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中,找到一个可以抵御灾难性人生解体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在胜利的时机到来之前顽强地坚持下去,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失败导致的溃散与解体。

数学家理查德·汉明说过:「想要留下伟大的业绩,不需要干出很多大事。在某种意义上留下伟大业绩很简单,只要长期生存下去就可以了。」

如果你能认识到,即使失败也不会就此毁灭,继续去挑战的话,总有一天运气会来敲门。

绝大多数系统会遭受攻击和压力,人生系统也一样,当系统遭遇风险,让自己保持灵活与弹性,最重要的,即使遇见再大的风险也不溃败解体。

不失去动力,不失去维持事业的生命,不断坚持,才是获得运气与成功最重要的事。

构建人生系统,持续磨练,锻炼韧性,可以让你变得更加活跃、强健和有活力。在未来某一时刻,我们都可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失败,最实用的人生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

强硬去预测未来

保罗·格雷厄姆说;「因为未来来自无法预测的地方,所以不可能预测,我决定放弃预测。」 但他同时也建议,比起创意,更应该将目光放在人的身上,并且要尽量与具有新创意的人们交流,这样做更容易预测未来。

未来的到来并非偶然,对待未来,要保持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方面要具有被「未来可以预测」的信念支撑着的强大意志,另一方面又需要一边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中享受偶然性和随机性,一边应对它们。

主动遇见「意外」

最好的想法通常是没有预料到的,最有趣的话题是我们没有打算学习的,最有趣的想法,往往在主题之外。

将这个信念与想法落实到预期,具体到事实,为自己设定各种高概率遇见「意外」的机会——交叉阅读、做思想实验、关注高速的价值流动、与怪异的聪明人聊天,发布初始的想法等等。

不要随机应变

多数人以为随机应变是个好词,常用在自己身上鸣鸣得意,甚至作为不经思考匆匆行动的借口。

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你其实可以制定更完善的计划与检查清单,为什么不去做呢?在能力范围内,你其实可以减少更多的变化与复杂,为什么不去做呢?

多问问为什么要在变化中做事?能把变化变成不变吗?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说:「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变的。」

不要库存,即时生产

有想法要即时生产,存储有成本,中转有损耗。

不要以为库存可以弥补灵活性,实际上会造成大脑空间的浪费与行动的偷懒,不要以为中转可以增加思想的酝酿成熟,但实际会造成流转的损耗与创作机会的流失。

所有的想法都应该被及时激发倾泻,所有库存尽可能快的封装成为产品推向用户。

从脑中形成想法到生产成为卡片,要想方设法形成一条「即时生产」的无间断价值流。

P.S. 本文首发《笨方法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