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广告最终能够展现出来,幕后需要经历
- 选定广告投放的人群
- 准备广告投放的物料
- 与其他广告主 PK
这 3 个步骤
这也是一个广告主投放广告必须经历的 3 个步骤,我们称作“广告投放三部曲”
广告主投放广告是为了和目标用户沟通
而产品有相应的核心受众
比如中老年奶粉的核心受众是中老年群体,考研资料的核心受众是大学生群体等
广告要重点投给核心受众看
这就是投放广告的第一步:选定广告投放的人群
即解决“选定广告给谁看”的问题。
每一类用户有相应的喜好,要用用户喜欢的方式来和他们沟通
比如用户都喜欢看短视频,那么广告也要做成短视频
用户喜欢轻松搞笑的内容,那么广告也要做得好玩
这就是投放广告的第二步:准备广告投放的物料
即解决“给用户看什么”的问题
假设一个人要买房,各家房产公司都希望他买自家的房子
那么就需要房产公司之间 PK,看谁家的房子好、价格低
广告也一样,媒体知道一个人愿意买奶粉,那么让他看到谁家的奶粉广告呢?
这就需要广告之间的竞争
也就是投放广告的第三步:与其他广告主 PK,也就是“广告之间的 PK”
接下来,我们沿着“广告投放三部曲”来看看广告投放的基本原理
一个卖鸡肉的摊位
有一个卖鸡肉的摊位,鸡肉供不应求,于是摊主决定拍卖鸡肉!
来买鸡肉的人告诉摊主买鸡翅还是买鸡腿,一个愿意出多少钱,一共打算买多少个,摊主一一登记后按照价格高低来卖,价高者得,售完为止
这天店里只剩下 6 个鸡翅、2 个鸡腿了,同时进来了 3 个人
- 咯咯咯要买 4 个鸡翅,出价 40 元/个
- 喔喔喔要买 6 个鸡翅,出价 20 元/个
- 叽叽叽要买 2 个鸡腿、2 个鸡翅,均出价 5 元/个
我们从店主的角度来看一下要怎么卖
鸡翅是最抢手的,最高出价是 40 块,那一定先把 4 个鸡翅卖给出价最高的
然后剩下 2 个卖给第二位的
鸡腿今天生意不好,只有 1 个人想买,没得选就卖给他了
为了简化理解,这里我们没有按“广义第二计费”机制计价,直接按照出价来计费,售卖结果如下。
【鸡翅】
咯咯咯排第 1 名,买到了 4 个鸡翅,40 元/个
喔喔喔排第 2 名,买到了 2 个鸡翅,20 元/个
叽叽叽排第 3 名,没买到鸡翅
【鸡腿】
叽叽叽排第 1 名,买到了 2 个鸡腿,5 元/个
买家来摊位买鸡肉和广告主去一家媒体投广告很相似
- 广告主是买家,媒体是摊主
- 摊主卖的是鸡翅和鸡腿,媒体卖的是“广告曝光”
- 摊主登记的地方就是广告的“后台”,在这里说明白你想要什么、要多少
- 告诉摊主“自己想鸡翅还是鸡腿”也就是“选择广告给谁看”,在广告里也叫“定向”
- 买家说“一个愿意出多少钱”也就是广告里的“出价”,“打算买多少个”是“预算”,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你打算花多少钱
- 店主决定卖给谁的依据就是“谁出的价格高”。媒体卖曝光也一样,广告里衡量曝光价格的指标叫作 CPM,也就是 1000次曝光多少钱,媒体也希望把曝光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媒体投广告和去一个小摊位买东西的逻辑居然很相似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买家和摊主,也就是广告主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广告投放中,还会加上“用户”角色
用户不是听你任意摆布的,尤其在信息流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遇到不愿意看的内容,就直接滑过去了,所以还要有“给用户看什么”这一项
定向——选定广告给谁看
产品一般会对自己的目标用户有一个用户画像
包括年龄、性别和几线城市等
媒体提供人群划分维度供广告主选择,支持定位到用户的性别、地域和婚恋状况等
这是媒体的定向能力
“选定广告给谁看”就是将这两者做匹配——用媒体支持的方式圈出自己想要的用户
信息流广告也称作效果广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告能够精准地投放给目标人群,大大节省广告费用
定向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产品的用户画像
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定位,主要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也就是用户画像
产品的用户画像一般可以从年龄、性别、地域和收入情况这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快手的用户画像:以二、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为主,“90 后”占绝大多数。
但如果我们没有直接找到这样的资料,有哪些方式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个产品的用户画像呢?
优化师对用户画像的了解可以直接来自于广告主,广告主一般会根据产品的特点给到目标用户画像
如果没给也没关系,自己也可以进行一些了解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方法,下面我们以快手 App 为例来看一下
首先,你得下载一个 App,体验一下这个产品,这是最直接的。图 3-2 是快手 App 的界面截图,简单浏览一下,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它的内容。
然后在应用商店里搜索这个 App,重点关注简介和用户的评论,介绍部分包括不少综艺节目的介绍,那么肯定也有不少明星和节目的粉丝聚集在这里。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快手
比如直接在百度搜索“快手用户画像”,能找到一些专门机构做的用户画像分析
这样用不了 20 分钟,你就能对产品的用户画像有个大概的了解
知道要投广告给什么样的人以后,我们来看一下媒体能够怎样帮你找到这些人,也就是媒体支持的定向
媒体支持的定向
定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确定方向”。
定向了哪些人,就意味着只有这部分人能看到广告,其余的人被排除在外
定向的本质是找人,媒体帮助广告主找到投广告给哪些人或者排除哪些人
比如一个广告主只想把广告投给男性,媒体能不能区分出男女用户呢?
广告主想把广告投给年轻人,媒体能不能区分出用户的年龄段呢?
如果不能,那么广告的很多曝光就浪费了。
比如某共享单车广告,因为只在一些城市有自行车
所以肯定希望区分地域来投广告。这一系列区分的过程就是配合广告主“确定广告方向”,也就是“定向”
那么,媒体都支持什么定向呢?常见的有如下几个
- 用户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和地域
- 兴趣:用户对什么感兴趣
- 自定义人群:可以对人群做更灵活的处理,也支持广告主自己上传一些人群数据,一般称为人群包
首先是用户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和地域是三大基础定向,也是对用户最基本的区分
性别会分为男性、女性和不限
有一些产品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比如汽车,那就可以只投男性
再比如美妆,就可以只投女性
也有一些没有明显限制,比如社交软件,可以不做限制
年龄一般按年龄段区分,比如字节跳动将用户分成了 6 个年龄段
- 18 岁以下
- 18~23 岁
- 24~30 岁
- 31~40 岁
- 41~49 岁
- 50 岁以上
也有的平台可以自己选择年龄范围,比如腾讯可以自定义任意年龄范围,例如 25~35 岁
需要注意的是,定向中的年龄和用户的实际年龄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是媒体基于用户阅读、社交等行为分析出来的推断年龄
地域定向是对用户的地理位置做区分
比如,你选择了北京、上海和深圳,那么其他地方的用户不会看到你的广告
再比如你是做电商的,有一些地方没办法送货,那你就可以把不能送货的地域排除掉
兴趣定向用来区分用户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比如用户经常看减肥相关的文章,有过点击或者收藏,那么系统就会认为这个用户对减肥感兴趣
媒体会提前准备好兴趣的分类,其中包含了各个行业,从粗到细做好了划分,供广告主选择
比如要给奔驰车做推广,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什么兴趣的人群?
首先,奔驰汽车属于汽车大类
再往下分,为高档汽车
那么你可以选择对“奔驰”本身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往外拓展选择对“汽车”或“高档汽车”感兴趣的人
只选择“奔驰”肯定精准,但是用户范围很少,拓展到“汽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面这几个定向都是媒体给广告主提供的,帮助广告主找到他想要的人
那广告主可能想我不用你帮我找,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就想让这些用户看我的广告,媒体能不能实现呢?
可以,这就是自定义人群,也就是“广告主自己定义人群”的意思
高档一点的说法是“将媒体数据和广告主数据进行打通”
但其实就是媒体对广告主说:“你自己说想要投给谁、不投给谁,把名单给我。”
广告主将用户的设备号或手机号上传到媒体后台,然后媒体看看这些用户有多少在我的平台上,广告只投给重合的这部分用户或者屏蔽这些人
举一个只投放给这部分人的例子
一个电商网站,提供了一个浏览过网站但是没下单的人群名单,在媒体上只投放这部分人群,因为这部分人是感兴趣的,让他们再看见广告相当于“推他们一把”,促进下单,能有效提升购买率
这种方式也叫作再营销
再举一个屏蔽的例子
比如高德地图。由于产品现有用户量非常大,所以如果想获得新用户,必须要排除现有用户,否则大部分看到广告的人是已经下载过高德地图的,造成广告重复曝光,新用户的获取成本提高
如果广告主自己上传已经激活过的用户设备号,那么广告投放就会精准很多,极大地节省广告成本。
设备号
是什么每一台手机都会有一个设备号,在安卓系统叫IMEI号,在iOS系统叫IDFA号
一般以IMEI号或IDFA号作为用户设备的唯一标识
比如想看一台手机有没有激活过某个App,就可以让广告主查找已激活名单中有没有这台手机的设备号
把它们做匹配
对人群的定向在媒体的数据分析中会有非常复杂的运算
但是在广告主使用的后台中,就会做成一个个清晰的按钮,你只要做简单的勾选,就可以圈出自己想要的人群,非常简单、方便
单选按钮
复选框
可以选择任意个选项,比如地域定向
我国有这么多的城市,像“性别”那种方式都展示出来,一个屏幕都放不下,怎么办呢
这时就出现了另一种方式,叫“复选框”
你想把广告投到哪儿,同时选择多个,如果想排除某一个地方,媒体后台不能直接选“不投放什么地方”,但是可以选“投什么地方”
你把所有地域都选中,然后勾选掉“不投放的地方”就可以啦!
大家要注意选中与排除的设置,千万不要弄反了
创意——给用户看什么
定向帮助我们找到了目标用户,接下来就该考虑给用户看什么
这里我们不讨论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吸引用户,先看一下用户从看到广告到转化为广告主的用户的流程
从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用户能看到哪些内容,也就是广告都包括什么
投放 App 下载
假设广告主在微博上投放了 App 下载广告
我们看一下用户从看到 App 广告到激活这个 App 的步骤,这中间用户看到了什么
这条广告最显眼的是中间的视频,然后是视频上方的文案
广告文案 + 视频(或者是图片)就是一条广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把它称作广告创意,在广告里也叫“素材”
广告创意好不好,决定了用户会不会点击这条广告
说明
素材指广告投放过程中用到的广告文案(或标题)、图片和视频,也称为创意,一般不包含落地页
如果用户对这条广告感兴趣,就会点击进入广告详细页面
页面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的视频会继续播放,下面会出现一个类似于“应用商店”的界面,有图片和对这个 App 的一些介绍
因此,这个应用介绍的页面就是关键,如果介绍比较吸引用户,那么用户就会点击“下载”按钮
在等待下载完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部分用户不耐烦中断下载,但如果刚才的广告创意足够好,就能持续吸引他,直到下载完成,打开 App
进入 App 之后,广告的使命就结束了,剩下要看产品本身是否吸引用户
前端行为和后端行为
在信息流广告里,对用户行为有“前端”和“后端”之分
前端指媒体端,后端指广告主端
一般将媒体能直接收集到的行为算作前端行为,将媒体收集不到的行为算作后端行为
投放App下载,媒体能收集到的最后一步行为是安装完成
常见的前端行为有展示、点击、下载和安装等
常见的后端行为有激活、注册和付费等
因此,投放 App 下载的时候,广告展现给用户的是“广告文案+视频/图片”和“应用介绍页面”
投放落地页
不是所有的广告主都有 App,广告主投广告自然也不都是为了吸引用户下载
广告主投广告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目的:获得销售线索或者直接卖东西
广告主花钱是为了让用户看到一个页面,我们把这个页面统称为落地页
假设广告主在知乎上投放了落地页广告,我们看一下用户从看到广告到转化完成的步骤,了解这中间用户看到了什么
这条广告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或视频,还有这样的广告?
是的,的确有这样的广告,信息流广告要和内容融为一体嘛,知乎上的内容以文字问答为主,所以广告也会做成只有文字的样式
因此,这里的几行广告文案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用户会不会点击
如果用户点击了,就会进入落地页
用户思考的逻辑和看见一个 App 下载的广告一样,虽然点击之前内容页面上的广告能介绍的信息很少,但用户比较感兴趣,就会点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此,落地页的设计也非常关键
- 落地页的加载速度怎么样?
- 页面设计是否突出重点?
- 内容上是否和前面的页面承接?
所以,无论投放 App 下载还是投放落地页,我们准备给用户看的内容都包含两部分
- 用户首先看到的“广告创意”
- 点击之后的“详细页面”
竞价——广告之间的 PK
知道了想把广告投给什么样的人,也准备好了广告内容,你的广告就一定能出现在用户的手机上吗?
不是,因为还存在竞争对手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告的售卖已经能够支持实时竞价和动态竞争,也就是媒体一直能把广告卖给对自己收益最高的人
所以广告之间需要实时进行 PK
在 PK 的过程中,对广告主而言有两个关键指标
- 预算(广告主打算花多少钱)
- 出价(能不能 PK 过别人,把钱花出去)
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一下媒体的规则——媒体是怎么决定把广告卖给谁的呢?
预算
出门买东西得看兜里带多少钱,广告花多少钱得看自己有多少钱
你不能把所有的钱都用来投广告,你打算花的钱就叫“预算”——预先算好了要花的钱
预算相当于“你打算花的钱”,你可以买几件东西,但总额不能超过你打算花的钱
设置预算最大的作用就是“不会花超了”
媒体会严格遵守预算的设置金额,让“实际花费≤预算”
比如今天预算是 300 元,那么媒体就不会让今天的广告花费超过300 元
预算分为日预算和总预算
日预算就是每天打算花多少钱,今天花完了这些预算,明天又有这些钱
总预算是一共只打算花多少钱,花光了广告就自动下线
假如设置日预算为 3000 元,广告投放 1 周,那么媒体认为你每天的预算都是 3000元
如果当天花完 3000 元,广告就会下线,相当于游戏里“今天的能量用完了”
在第 2 天 0 点,仍会从 0 元开始计算花费,花完 3000 元广告下线
即使前一天没有花完 3000 元,今天也只有 3000 元的预算
假如设置的总预算为 21 000元,广告投放 1 周,那么媒体会累计每天的花费,达到 21 000 元广告下线
我们有可能在第 1 天就花完全部的 21 000 元,也有可能在第 5 天或者第 6 天花完
预算可以实时调整,开始不知道广告效果,就可以先少投点,比如设置预算为 300元
投放过程中如果发现效果还可以,想再投一点,就可以把预算提升到 500元、1000 元或者更多,这个由广告主自己决定
预算是广告主投放广告非常重要的指标,也可以说是生命线,钱一旦花出去就要不回来了,所以一定要格外小心。
出价
决定广告主花多少钱的因素除了预算以外,还有出价
一个广告主的预算是 300元,实际可能只花出去了 50 元、100 元,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媒体把广告卖给了别人
我们知道,实际的计费一般会低于出价,也就是说无论你出多少钱,媒体的扣费一般都不会超过出价
如果使用的是转化出价,那么广告投放的风险就会很低——想花多少钱就出多少钱
也就是说转化出价直接决定了你广告投放的成本
出价越低,成本就越低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广告主可以随意出价,价格越低越好呢?
当然不是。就像 故事里的“叽叽叽”一样,别人出 40 元、20 元买一个鸡翅,而他只出 5 元,结果就是他没有买到鸡翅
所以广告主有自己决定出价的自由,但也要考虑媒体卖不卖给你广告
媒体是如何决定广告卖给谁的呢?这是广告主之间的比赛,媒体是裁判。我们想要赢得比赛,就要先了解裁判的规则。
媒体的流量分配逻辑
媒体是做生意的,做生意一定要赚钱,并且是赚得越多越好
摊主决定把鸡肉卖给谁的依据就是“谁出的价格高”,媒体卖曝光也一样,谁的出价高就卖给谁
常见的出价方式有 3 种:
- 按展示出价
- 按点击出价
- 按转化出价
无论是哪种出价方式,媒体卖的都是广告展示数
所以媒体关心的是每一个曝光能有多少收益,即 CPM
但在用户看见广告之前,大家并不知道真实的CPM 是多少,所以广告后台会对 CPM 进行预估,我们平时看到的 eCPM 基本上是 CPM 的预估值。对应地,计算 eCPM 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预估点击率和预估转化率。但因为我们平时较少接触到预估的点击率和转化率,所以下文就简化写成“点击率”和“转化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