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1 年 9 月份开始,我开启了每天跑步 5 公里,每天晚上不吃晚饭的习惯。一开始特别不适应,因为饿,因为跑步毕竟是累的,不在自己的舒适区。
现在看来基本上是坚持下来了,或者不能说坚持,是享受这个过程了。目前体重基本维持在网上建议的标准区间,几个指标也在及格线上。
说起来开始跑步是因为 9 月份体检发现自己各种指标异常,比如胆固醇高,肥胖等。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有一段时间了,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是以无氧为主,总觉得肌肉量上去了,代谢就上去了,体重也会跟着降,结果都已经好几年了,依然没什么效果,所以准备转战有氧运动。而有氧运动最佳的就是跑步和游泳,所以我是以跑步为主,无氧+游泳为辅的策略。
自己从跑步这件事情上总结了一些经验,对自己做很多事情都是有帮助的。
记录替代打卡
我2020 年及之前也尝试过跑步,只是在心理上非常抵触,现在我去复盘,发现之前的策略很不对,比如我会给自己定个很高很严格的目标,然后会给自己拍一个很难的每日习惯。比如 1 个月减 10 斤,每天跑 5 公里,每次跑 30 分钟,下载了各种打卡软件,只要有一天没有达到,就觉得这天很失败,导致非常挫败自信心和动力。
这其实是典型的打卡思维。给自己定目标,每天必须打卡,没打卡就是不行,打了卡也没有成就感因为觉得是自己本来就应该做的。久而久之,对于做这件事情的多巴胺越来越少,动力也越来越少,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去做,很容易就放弃。
现在我更多的是去记录,去复盘。比如给自己定个很小的目标,然后去做,尽量在拉伸区做一段时间,如果不舒服了,就停下,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可以改进,然后下次再进行实验。
所以我现在的做法是,【记录-复盘-调整-实验】 这样的模式。我觉得这样能让我更加享受过程,更加的去优化一件事情,这个比打卡思维要好很多。
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原子习惯
以前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就必须要整块时间,没有整块时间就不做。比如看书,就必须要看上 1 个小时以上才叫看书,否则零碎的就不叫看书,那就干脆不做。就是给做某件事情套上了前置条件,这个非常非常致命。
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是浮躁的,很难有整块时间,所以看书真的需要整块时间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给自己不想看找个借口而已。其实任何时候都能看书,比如公交车,地铁,比如休息片刻,比如午休之前,比如睡觉之前……
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我跑步,我每次就哪怕在跑步机上走了 10 分钟,我也觉得是一种运动,至少比我坐在办公室里好对吧。比如我今天走路稍微快走一下,也是运动,比如我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拉伸一下腿,也是一种运动。 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事情,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养成习惯,后来逐步把做这件事情内化到血液里,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碎片时间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了,并且习惯也养成了,就是这么简单。
总结
说了那么多,就是说养成习惯更好的方式是记录式,而不是打卡式,把一个大习惯拆解成小习惯,然后每次从小习惯开始做起,随时随地开始做,然后逐步扩大到大习惯,一步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