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 = 单位时间产能 × 有效工作时间,要做到高产出,有两条路:
●增加有效工作时间
●提高单位时间的产能

增加有效工作时间
时间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宝贵、最公平的财富,每天只有 24 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除去正常生活所需时间,可用作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大概在 12 小时,我们能做的是让这些时间尽可能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要有效利用时间,终极大招就是乔布斯实践的: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巴西 塞氏企业 的掌门人 Ricardo SemlerHow to run a company with (almost) no rules 这个 TED 演讲中也分享了类似做法:On Mondays and Thursdays, I learn how to die. , I call them my terminal days…

但这招太过刚猛,得一定的机缘方可练就,未必适合普通人。美籍作家 Leana DelleDon’t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ere Your Last这个 TED 视频中讲的分享的:“If today were the first day of my life, and i have more days ahead, wolud i want to do what I’m about to do today?” ,对普通人来说更有参考性,接下来就针对 “如何利用好每一天” 分享一些我的实践。

秘诀一:打造免打扰的工作环境
本节讲到的方法未必适合一些需要频繁和人打交道的工种,比如:PM、运营、HR、客服等。
但其宗旨在打造一个能高效工作的基础环境,方法论也适用于以 IM 为中心的工种。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各大 APP 千方百计抢夺用户时间的局面下,很难做到不受诱惑并保持专注。手机、IM 已让同步沟通成为人们的习惯,对于有些工种 IM 就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但对技术、设计等创造型工种而言,IM 则是效率杀手,小红点 + 消息会让时间彻底碎片化,不仅让你失去专注工作的机会,久而久之还会大脑一起碎片化掉,让你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专注力,高效工作首先得打败它们。

在同步沟通已深得人心的时代,逆势而行构造 异步沟通 环境其实蛮难的。这个过程最难驯服的是 IM,这里以我所在公司使用的钉钉为例介绍如何在 Mac 下把 IM 变成一个异步沟通工具。我大概花了 100 块 + 3 个月才把它彻底变成一个异步沟通工具,花这么长时间主要是逐步训练大脑不再关注 IM。

先看我的电脑桌面:

高效工作 - 图1

完全看不到任何红点,怎么做到的呢?
大致分这几步:

1、在钉钉设置中关掉提醒:

高效工作 - 图2

桌面通知可保留,因为这样可以做到有人钉时可以看到:

高效工作 - 图3

2、在「系统偏好设置 -> 通知」中关掉所有提醒、角标:

高效工作 - 图4

未关闭时的效果:

高效工作 - 图5

3、驯服钉钉 ICON,把它调到视线盲点
ICON 只要在视线类,总会忍不住去看,因为你知道哪里可能会有信息,让它从视线消失是最好的做法。
第一步:隐藏工具栏的钉钉 ICON 及其它你不想看的 ICON

高效工作 - 图6

钉钉顶部栏里的 ICON 没法通过设置隐藏,可通过下边这几种方式隐藏:

  1. 借助付费软件 Macbartender

高效工作 - 图7

用 Bratender 可以把所有不想看的 ICONS 全隐藏起来:

高效工作 - 图8

被藏起来的东西:

高效工作 - 图9

通过改系统配置应该也能做到这种效果,但太繁琐了,不值得花时间折腾。
@vagusx 提供了一个免费工具:Dozer ,功能没 Bartender 强,但足以对付这些 ICON 。

  1. 使用 提供的方式:【系统偏好设置】-> 【通用】-> 【自动隐藏和显示菜单栏】

4、把所有群消息设置为 “消息免打扰”,并置顶一屏和自己最相关的人或群(通常为自己的战友和在公司有相同兴趣与追求的人),这样能做到即便偶尔点开钉钉,也不会受到免打扰群的有消息的提醒,彻底让钉钉变成按需去看。

搜索

20:18

消息

18:04

文档

18:03

工作

13:00

通讯录

12:37

01:01

昨天

昨天

昨天

昨天

逸小小金销售心的..

高效工作 - 图10

第二步:程序坞中的 ICON 放在左下角这个视觉盲区,需要时可快速唤起即可,我把它和 Outlook 放一起:

高效工作 - 图11

为了让它一定在底部,还得多放一些应用 ICON 出来😄

4、在钉钉里把能退的群退掉,能静音的静音,然后把最相关的群、经常协作的同事置顶:

高效工作 - 图12

这样能保证打开钉钉后首先看到的是需要去优先处理的消息。

经过上边这些改造,基本上就能重新夺回主动权了。剩下的就是去训练大脑不去想钉钉,这块除了刻意去练习外没啥好的办法。可以先从周末不开钉钉训练起,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达成,比如:把原本放钉钉的地方,换成一个 ToDo 软件,提醒自己还有哪些工作没完成。

钉钉本身也有 “专注模式”,但其实只是对消息进行了分类,方便按类别处理,该有的小红点、数字角标还是会有,只要它们还在视线内,这些魔性数字还是会吸引注意力。这种模式下,想要全部处理完消息,就需要频繁在不同组之间切换,反而没有列表式方便。所以,还是把它调教成异步沟通工具更彻底,仅在需要与人沟通时唤起。

如果还想再进一步专注,可以尝试工作日:
●不看微博
●不刷知乎
●不看新闻
●不刷抖音
●不看公司论坛
●…

不用担心被贴上响应不及时的标签,因为:重要的事情对方会电话、钉、当面找你,不重要的事情晚点回复也无妨,没准在不回复的这段时间内对方已经摸索着自己解决了。

更不用担心会错过什么大事情,因为一旦是需要你关心的大事情,总会顺着身边的人触达到你。

秘诀二:错峰工作
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无非三类:
●思考:想事情该怎么做、代码该怎么写,总结和规划工作
●执行:落实工作,把所思所想转换为成果
●学习:学技术、阅读、听演讲等

可利用的时间:
●办公室时间:恐怕是除了睡觉外待最大的可用时间
●碎片化时间:上下班路上、吃饭时等饭、睡前、晨起等
●周末:修正为主,但仍有少了时间可用作学习和思考

初步错峰 - 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思考:随时随地均可,且无需协作,完全可以通过碎片化时间、周末闲暇时完成
●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 + 充裕的时间,碎片化时间只能获取信息,不足以承载有效学习,周末、晚上是好时机
●执行:留给办公室时间,期间的思考和学习也要收敛到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上

初步错峰后,就可以把办公室时间留给执行工作了。要保持高效,就需要二度错峰 - 高效利用办公室时间。

工作中需要执行的任务(以码农为例),按需要投入的专注度可分为:
●高度专注:写代码、做设计、调试代码、写文章
●中度专注:测试、定位并修复 Bug、看 MR、参加评审、学习技术
●低度专注:处理邮件、钉钉、反馈等

而办公室的环境情况(以互联网公司为例),按安静程度大致可分为:
●安静:上午 11 点前、下午 1 点 - 2:30、晚上 7:30 后
●适中:上午 11 点 - 12:30、下午 2:30-4 点
●热闹:下午 4 点 - 6 点

要做到高效工作,我们要做的是:
●安静期:做需高度专注的事
●适中期:完成中度专注就能搞定的事
●热闹期:做低度专注即可完成的事

要做好这个匹配,和大多是人同时上下班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我们还需要调整状态去适应这个节奏,而 10 点到公司的话,等你刚准备好工作时,已经错过了第一个安静期,接下来节奏很容易被周边氛围和个人状态带偏。大环境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这里介绍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错峰上班,比主流上班时间提前 2 小时候到公司,每天 8 点半前到公司,将会比别人多了两小时的高效工作时间。我的两位同事 @写轮@玉伯 做得很好,写轮还专门写了一个文章:早起 2/8 定律 来介绍早起的好处,核心思想是:

早起额外的 2 小时, 能额外获得你人生中 “本应该” 有的 80% 的财富, 工作的 8 小时, 只对应剩下的 20%;

做好这两步错峰,基本上就能保证有充足的有效时间了。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可以实践高阶错峰 - 调峰削谷:把最佳状态用到极致,把非安静期的影响降低并有效利用起来。这里介绍两种削谷方法:
●热闹期 -> 适中期:找个安静的会议室讨论问题、做设计评审
●适中期 -> 安静期:把需要安静工作的任务拆解为适中环境下也能完成的
高阶错峰适合自控力、任务拆解能力教强者,但可以通过持续调优工作模式来达成。

除了个人外,在团队层面需要错峰协作:把安静时间留给大家专心工作,把会议放在其它时段,可尝试:
●评审放在下午 4 点 - 6 点,单个控制在一小时,在公司最热闹的时间段去一个安静的会议室一起探讨产品和技术。会议室优先选有窗户、环境好的,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创意。
●会议遵循最小化原则,可参考:亚马逊的 “两个披萨” 和 “六页备忘录”
○能不开就开,能少拉人就少拉人
○必须得开就在会前准备好资料,没看资料就不要参加
○可去可不去的会就不要去,去参加的务必先看完资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当大家都 8 点半到时,这些方法岂不是失效了?
无需担心,因为整个行业是 10 点半左右,大势难改,一旦真的改变了,你可以再提前到 7 点半即可😄

只能随大流 10 点左右到公司,怎么办?
错峰吃饭:午饭、晚饭快速吃完,利用好下午 12:30-3 点、晚上 6:30 后,这样也能转换点安静时间出来。当然还可以持续修炼 “调峰削谷法”,转换部分时间出来。

有些夜行工程师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他们采用的是另一种错峰:晚上高效工作,白天处理需要中度、低度专注即可完成的事情。但不建议这种,毕竟我们的生物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秘诀三:倒排工作中止时间
「倒排上线时间」非常常见,甚至已成为很多行业的行规。但它会营造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且催生 996 及低效工作。这里讲另一种思路:倒排工作中止时间,看似非主流,但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力,达成真高效。

很多时候之所以会把工作搞成 996 甚至 007,往往在于:内心深处默默把全部时间都算进去了,认定了会加班,于是不自觉地就选择了「延长劳动时间」这条简单且 “政治正确” 的路,而不是去挑战「高效工作」这条难走的路。一旦有了这个心理预期,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可用,自然就不会在提高效率上花心思了。这种工作方式其实是低效且不可持续发展的,因为我们都是凡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总以这样的强度工作。当然,也有高效 996 ,但前提是先得做到高效工作,而且阶段目标在全力以辅下是可达成的。

恰好有一个管理学定律「帕金森定律」也讲到这点: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换种说法就是:工作总是会拖到最后一刻才会被完成。

既然工作总会在最后一刻被完成,那么可以得出这个推论:只要设定合理的工作中止时间就能反推我们提升效率。基于这个推论,下边是我的一些实践:

实践一:工作日最晚不超过 11 点。
这样做也是为了落实错峰工作,并且在晚上可有少许看书学习时间。
但目前执行得很一般,以至于看书时间没怎么落实。
年初还立了个目标:9 点半离开公司,但兑现率不足 1/4😓
不过有一条底线一直在坚持:11 点前停止工作。

实践二:周末不工作。
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毕竟我们要工作几十年,劳逸结合才能走完这场长跑。我非常喜欢清华的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虽然没信心写 50 年代码,但还是希望能写 20 年甚至更远。为了落实「可持续编程」这个理念,我会把周末留给学习和修整,为长久工作蓄能,通常做这几件事:
●运动:4-6 小时徒步,洗肺的同时还可以想东西,偶尔有人同行时还可以相互探讨和交流
●学习 & 总结:总结本周工作 & 安排下周工作、看文献、整理 Weekly
●自由分配:陪家人、睡觉、做饭、看书、打游戏、看电影…

当然在某些非常时期,即便工作日高效工作仍无法完成任务时,可以这样协调时间:
●把晚上的学习时间用来工作
●从周末中拿出一天来工作

但有一点要尽可能坚守:即便再忙,每周也要留出可自由支配的一天,进行修整 + 恢复能量,这也是可持续工作的基本保障。曾经我只是觉得每周有这样一天能保证下周有一个好的工作状态,但当我在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中看到正念日时,才发现这一天原来还是一种修行。

提高作战能力
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只能保证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最大,但当时间都充分利用后,其天花板也就到了,因为我们没法让一天变成 48 小时。若要再往前走一步,就只有提高作战能力了,这是高效工作的终极之道,是一条值得持续探索实践之路,它给个人、团队、企业甚至社会所带来的提效是指数级的。提高的典型做法是:向工具和分工要效率,下边以我从事的 UI 开发为例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秘诀一:成为多面手
好处很多,不再详述。在国外,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都掌握至少两个技能。硅谷的现在就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我们应该努力向国外看齐,让自己能掌握多项技能,做到一专多强,成为一名 “特种兵”。

秘诀二:优化生产工具
构建、发布、回滚蜗牛一样慢,被 PHP + jQuery 时代秒成渣了,有时候改个代码 10 多秒后才能看页面效果…

高效工作 - 图13

这段编译时间很尴尬,几乎没法利用,而且将好不容易形成的专注时间再次碎片化成一个个片段。

管理后台居然还要投入设计师、PD、工程师研制,内容类产品到后期会有各种 MIS 系统,但 MIS 这么成熟的领域让新人或实习生练手勉强还说得过去,投入精兵实在有点可惜,期望能通过一些搭建工具搞定。

一些没有逻辑的 UI 居然还要开发,而且还得设计师和工程师一起核对细节,期望能做成设计师设计好后就能生成一个直接可用的 js 然后配一下文案就能搞定。

高效工作 - 图14

要数据还得专门的工程师支持,其实应该有一个好用的数据工具让大家只需要会 Excel、SQL、Jupyter Notebook 就能提取想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仔细剖解日常工作流程,还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迫切需好的工具把人从这些低质量的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
这是一条漫长的提效之路,但在落实过程中,要避免 过早优化,只做当下最有价值的。


过硬的技能 + 强大的工具 + 有效的工作时间能保证我们高效率完成工作,但并不保证一定有高产出,因为一旦方向走偏,效率越高反而离目标越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总结了一个管理原则:做正确的事,精辟地道出了高效能的秘诀。但这个道理知易行难,考验的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深层能力,对一个组织则尤为重要。

前边介绍的这些方法最终都落在「让自己专注在利用有限时间创造价值和提升自我」上,在其背后是需要修炼的三种能力,恰好对应三本书:

心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86106/
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自控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86473/
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你认清自己的目标,增强自控力,并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无论这个决定是减肥、管理收支、减缓压力、克服拖延症、成为好家长,还是找到你的生活重心。和自控力强相关的还有一本书:刻意练习,没有它很难形成自控力。

终身成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54533/
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与之相关的还有一本书:终身学习,讲的也是成长思维。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大学毕业是很多人学习的终点,少部分人能延续到工作后 5 年,能以初学者之心持续学习者非常少。所以,只要持续学习,一定会比那些停止学习的人走得更远。

工作是一项长跑,人生更是一项长跑。只要持续去探索和实践如何提升这三种能力,肯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后记
高效工作指引图
热心读者 @大猫 帮忙把这个文章的核心点整理成了一个脑图,非常清晰,觉得原文啰唆的话,看这张图即可:

高效工作 - 图15

The Importance of Deep Work
https://azeria-labs.com/the-importance-of-deep-work-the-30-hour-method-for-learning-a-new-skill/
The Law of Productivity: High-Quality Work Produced = (Time Spent) x (Intensity of Focus)
The best moments usually occur when a person’s body or mind is stretched to its limits in a voluntary effort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difficult and worthwhile.

You need to choose a strategy/philosophy that fits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s a mismatch can derail your deep work habit before it has a chance to solidify. Here are some strategies I extracted from the book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Monastic: “This philosophy attempts to maximize deep efforts by eliminating or radically minimizing shallow obligations.” — isolate yourself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without distractions; no shallow work allowed.
●Bimodal: “This philosophy asks that you divide your time, dedicating some clearly defined stretches to deep pursuits and leaving the rest open to everything else.” – dedicate a few consecutive days (like weekends, or a Sunday, for example) for deep work only, at least one day a week.
●Rhythmic: “This philosophy argues that the easiest way to consistently start deep work sessions is to transform them into a simple regular habit.” – create a daily habit of three to four hours every day to perform deep work on your project.
●Journalistic: “in which you fit deep work wherever you can into your schedule.” — Not recommended to try out first, since you first need to accustom yourself to deep work.

A Life of Productivity
有位叫 贤月」的读者推荐了一篇和本文观点类似的文章:如何从瞎忙族升级为高效牛人,文章介绍了这本书:别让无效努力毁掉你,英文名是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作者是 Chris Bailey:专注于高效能方法的探索,他的研究成果备受媒体和企业关注,TED 大会也邀请他演讲 How to Get Your Brain to Focus ,并介绍他 “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效的人之一”。Bailey 也推崇心流理论,这本书写的非常棒,看了书的目录才发现我讲的原来只是这本书的子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学习。Bailey 的核心理念是这张图:

高效工作 - 图16

非常清晰地指明了的高效的关键在于:让 Time、Attention、Energy 的交集最大化。

高效工作这个话题还可再往前推演一步:为什么做这份工作,属于我的天命究竟是什么?若能回答清楚这些人生终极问题,高效将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为你的 Time、Attention、Energy 将会自动往你的天命聚拢,高效则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甚至在这一生就能想清楚,在没想清楚前,利用一些方法让当下的工作更高效才是正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世界、寻找天命。

人生短暂,光阴易逝,高效之路重在行动,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之路。

精益时间管理
偶然发现来自 的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有不少想法和这篇文章在探讨的蛮接近的👍

关注作者和知识库后续更新

高效工作 - 图17

推荐阅读

前端之未来

Gartner 2018 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三项前端相关的战略技术:Digital Twin、Immersive technologies、Smart Spaces,但当下的前端技术远不足以胜任这些领域。站在 201X 的末尾、互联网下半场的开始,不妨一起看看前端的未来在哪里,有哪些值得投入的方向。

产品之本

产品如人,正如 “孩子不属于父母”,产品其实并不属于它的实现者,也不属于研制它的公司,它属于使用这个产品的所有用户,是产品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产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产品实现者要做的是去感知和唤醒产品本相,与用户一起把它该有的样子做出来,通过它与用户一起把美好带给世界

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谈成长

人生是一场修炼,成长是一生之旅,我们需要持续训练格局、心态、魄力。关于成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给出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操作指引。从依赖期 -> 独立期 的三个习惯,重在内修:积极主动 - 相信明天会更美好;以终为始 - 此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要事第一 - 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由我马上解决。

  • 高效工作 - 图18
    高效工作 - 图19

  • 高效工作 - 图20
    高效工作 - 图21

  • 高效工作 - 图22
    高效工作 - 图23

  • 高效工作 - 图24
    高效工作 - 图25

  • 高效工作 - 图26
    高效工作 - 图27

  • 高效工作 - 图28
    高效工作 - 图29

  • 高效工作 - 图30
    高效工作 - 图31

  • 高效工作 - 图32
    高效工作 - 图33

    学习了,另外我有把每天计划的事件分为番茄时间,事件对应优先级,可应对突发事件。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34
    高效工作 - 图35

    兼具实操和理论
    高效工作 - 图36
    这周工作日先实践下不刷抢占我碎片时间的 APP。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37
    高效工作 - 图38

    哈哈,或许和国家大势有关,毕竟我们国家曾经睡了几百年大觉,要在经济、技术、综合实力上追上世界一流国家,除了要高效,还得额外的时间,因为别人跑的也不慢
    高效工作 - 图39
    国家大势会影响到很多企业、很多人,这就是时代的脚步吧。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40
    高效工作 - 图41

  • 高效工作 - 图42
    高效工作 - 图43

  • 高效工作 - 图44
    高效工作 - 图45

    专注模式也尝试过,但发现只是对消息进行归类和分组,但还是会有应用 ICON 上的角标,有这些魔性数字在,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专注模式下要消掉这个数字,还得多次点击展开才能搞定。个人觉得还没有混在一起 + 置顶简单。
    钉钉如果能像邮件一样,有个 “全部已读” + 把某个消息设为“待处理 / 未读” 就更好了
    高效工作 - 图46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47
    高效工作 - 图48

  • 高效工作 - 图49
    高效工作 - 图50

  • 高效工作 - 图51
    高效工作 - 图52

  • 高效工作 - 图53
    高效工作 - 图54

  • 高效工作 - 图55
    高效工作 - 图56

  • 高效工作 - 图57
    高效工作 - 图58

  • 高效工作 - 图59
    高效工作 - 图60

  • 高效工作 - 图61
    高效工作 - 图62

  • 高效工作 - 图63
    高效工作 - 图64

  • 高效工作 - 图65
    高效工作 - 图66

  • 高效工作 - 图67
    高效工作 - 图68

  • 高效工作 - 图69
    高效工作 - 图70

  • 高效工作 - 图71
    高效工作 - 图72

    深度好文,请问可以转载到微信公众号,注明作者出处么?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73
    高效工作 - 图74

    可以转载,注明来源即可。
    非常感谢认可并帮忙传播🤝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75
    高效工作 - 图76

  • 高效工作 - 图77
    高效工作 - 图78

    中英文引号是个头疼的问题。请问有啥方法解决吗?在语雀或者其他网页看起来好难受
    高效工作 - 图79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80
    高效工作 - 图81

  • 高效工作 - 图82
    高效工作 - 图83

    请教个东西,语雀的稻谷,语雀是打算怎么设计稻谷的玩法。目前来讲稻谷是可以无限产出和无限收集的,相当于的点赞,但是数量上又是以 7 为单位,这中间是有什么说法么。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84
    高效工作 - 图85

    每次点赞相当于 “一束稻谷”,是多颗,于是就选了 7 这个数字
    高效工作 - 图86
    稻谷的玩法我们有计划优化的,但重要的事情较多,暂未启动。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87
    高效工作 - 图88

    OK 了解啦!话说再多问一句,语雀客户端是啥时候计划推出。
    另外:语雀的小程序体验很好,但是消息通知能在底部 tab 提醒一下么,只是个优化建议。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89
    高效工作 - 图90

    花 100 大洋买 Bratender,直接关闭钉钉不好吗:)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91
    高效工作 - 图92

    主要是懒得经常重新打开,毕竟非常多的人习惯了面向 IM 的方式,找人解决问题常得用它
    高效工作 - 图93
    IDE、浏览器、邮件、IM 是四大常驻应用。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94
    高效工作 - 图95

    请教一下,在使用的过程中之前一直觉得视图有一些别扭,后来才发现主体内容区域只有 750。其他的内容产品 比如简书类的,规格展示一样,但是他们会有左侧的内容(icon 或者其他)去做视觉平衡。所以语雀会否考虑加宽主体内容的区域到 800-850 之间。
    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电脑屏幕有点大。所以有点问题。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96
    高效工作 - 图97

    针对大屏的展示优化我们已经在研究解决方案了,不过涉及到知识库、文档两个页面的布局调整,改动和影响都很大,目前还在设计阶段,预计 Q4 会推出。请耐心等待
    高效工作 - 图98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99
    高效工作 - 图100

    收获很多,评论区的留言要是能够把发表放在最上,然后倒序排列就更好了。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101
    高效工作 - 图102

  • 高效工作 - 图103
    高效工作 - 图104

  • 高效工作 - 图105
    高效工作 - 图106

    赞,系统而全面,受益良多,值得在执行过程中反复回来检阅
    另外,补充两个想到的小点:
    1 对时间的感知力,通过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
    2第二大脑的实践,降低大脑对外部信息记忆的负担,进而释放更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107
    高效工作 - 图108

    钉钉 ICON 没法通过设置隐藏,这个可以 Mac 把菜单栏整体隐藏。步骤:【系统偏好设置】-> 【通用】-> 【自动隐藏和显示菜单栏】,效果很好~
    搜索
    通用
    外观:
    自动
    深色
    浅色
    强调色:
    蓝色
    高亮显示颜色:
    边栏图标大小: 中
    自动隐藏和显示菜单栏
    显示滚动条:
    根据鼠标或触控板自动显示
    滚动时
    始终
    在滚动条中点按:
    跳至下一页
    跳到点按的位置
    默认网页浏览器:
    GoogleChrome
    关闭文稿时要求保存更改
    退出 App 时关闭窗口
    如果选定, 则当您再次打开 App 时就不会恢复已打开的文稿和窗口.
    最近使用的项目:
    个文稿, App 和服务器
    10
    允许在这台 Mac 和 iCloud 设备之间使用 “接力”
    使用平滑字体 (可用时)
    高效工作 - 图109
    回复投诉

  • 高效工作 - 图110
    高效工作 - 图111

    学习了!
    之前也把钉钉红点关掉了,只保留了 DING
    高效工作 - 图112
    回复投诉

高效工作 - 图113

高效工作 - 图114
https://www.yuque.com/zenany/up/high_productivity_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