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写于2020.2.2

下周不出意外,应该会结束SOHO,去办公室工作了。写一下这三周的一些体会。

Sprint(疾跑)vs Marathon(马拉松)

缺少了物理上隔离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导致工作严重渗透进了生活中。在和几位同学聊天,包括根据自己的情况看,大家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就是在电脑前工作。twitter信息流还停留在14d前。
share.jpg

3周SOHO,体现的是大家处于突击状态下的远程工作状态,包括从研发活动数据看,也是高于正常工作日基线。这和长期SOHO工作模式显然会是不同的,所以如果以这次SOHO的数据来预测长期SOHO的模式,需要关注这些偏差。当然即使是3周疾跑,但也还是验证了研发团队SOHO工作的可行性,国外已经在像GitLab1200+人的公司充分实践过了,但在国内大公司实践应该还是第一次。几个协同工具在这里面起到了核心作用:钉钉,视频,语雀,当然还有我们的研发平台工具矩阵。

万人协同 - 战略,文化,工具

战略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文化指引着我们该如何朝着那个方向一起前进,而工具则帮助精确地告诉我们每一步该具体如何走。打个导航的比方,战略告诉我们要从A到B,文化指引我们大家到底是一起坐车还是走路,工具则是在确定了坐车后统一大家在几点,在哪个公交站,坐上哪部车,又在哪个站下。战略上拥抱变化,适应组织架构的调整;文化上传承新六脉;工具上尽心打磨。语雀,研发平台首先是在工具层面上提供了一个协同间消除歧义的功能(当然这些平台在文化层面上也能发挥作用)。The Information今天推送一篇文章,把快手描述成字节跳动最大的国内对手,战略层面是快手的下里巴人vs头条的(相对)阳春白雪。但是在工具层面,头条的工具在内部评价相当的高,对外发布的飞书试用下来也是一流水准,工具会是头条的一大竞争优势。

简化,简化,简化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达芬奇

我们要开会,我们要写文档,因为我们不仅希望走向一致的方向,也希望做到精确的执行。假设命题是挑一个深色,1个小团队10多号人在黑白两个颜色里挑一个没什么难度,而在256度的灰阶里都能选到同一个就有挑战了。所以解决协同问题许多时候是去消除协同的必要,我们的命题是不是足够明确,我们的选项是不是足够简单,甚至唯一。

国内toB/toD(eveloper)企业服务的拐点?

疫情一来,把各种企业服务推上了前台,包括我们内部还在孵化期的云端研发工具也火线上阵,从「猥琐发育」直接被推向舞台中心。中国toC和toB/toD两条赛道,toC支付宝/微信/TikTok已经在引领这个世界,而toB/toD,除了阿里云,钉钉,语雀,飞书少数一些处在不错的水准,其它的对比国外SaaS/企业服务/研发者工具,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之前已经在说人口红利会逐步消失,所以要提高效能。每朵乌云都镶着一条金边,这波疫情应该能给toB/toD来个助攻,让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公司层面都更重视在效能,工具层面上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