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 AfterShip 以及 Juicedata 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了一下各自公司所使用的 SaaS 工具。三家公司都是工具控,所以也吸引了不少同学来围观。在直播过程中,观众也提了好几个很棒的问题,我自己尤其喜欢「SaaS 工具对团队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降本还是增效」这个问题,事后还为此写了一篇小作文,其中节选放在了后来的回顾文中 。下面是全文:


    这真是个好问题。我们常把「降本增效」放在一起讲,这两者也有一定的关联,比如说体现到财务报表上,都是利润的增长。

    但是这两者在底层逻辑上有本质的区别,包括我们在向客户售卖自己的 SaaS 产品时,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我们给用户讲的是「降本」的逻辑还是「增效」的逻辑。
    更简单的类比,「降本」是帮助用户省钱的逻辑,「增效」是帮助用户赚钱的逻辑。行业景气的时候,要提高赚钱的效率,「增效」就是主流。行业过冬,就需要蛰伏,这个时候「降本」占了上风。

    不过拉长了看,「降本」是间歇性的插曲,「增效」是长期的主旋律。

    跟随现代科技巨头的发展轨迹,从 GE, HP, IBM 的几十万人,到 Google, Facebook, Alibaba 的十几万人,再到这一代 Snowflake, Stripe 的小几千人,公司是越做越小的。Bytebase 所处的 DevTools 开发者工具赛道上,国外已经有好几家公司靠着三四十人做到了🦄️ 独角兽级的业务规模。

    我的观点是,SaaS 工具对于团队的价值一定要构建在「增效」逻辑上。比如拿 Bytebase 举例,可能用户抓到的点是用了 Bytebase 可以少招 2 ~ 3 个 DBA,甚至不用招 DBA。但这里的「降本」是果,因还是在「增效」上。因为 Bytebase 帮助团队提高了从事数据库开发的效率,研发减少了和数据库缠斗的时间,能把节省下来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开发上,同时还收获了一套更扎实的数据库基建。

    人类在没有掌握用火之前,每天想的事情是如何减少能量消耗。但学会了用火之后,找到了更高效的能量获取方法,就一下子超越了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而判断一个早期的 SaaS 工具,可以看对于她所面向的目标用户是否能带来火种的感觉。那种 spark 如果有的话,彼此都还是能感受到的。


    以上是周初写下的回复。后来这周 SaaS 圈爆出了 Adobe 以 200 亿美金收购 Figma 的新闻。Figma 的年收入是 4 亿美金,市场显然认为 Adobe 出了 50 倍营收的收购价是当了冤大头,导致消息公开后其股价大跌。先不评价得失 (这个我打算之后单独撰文分享我的观点),但 Figma 本身就是走 SaaS 增效路线的标杆案例,一如他的 mission 一样,从最早期的「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reality」到现在的「make design accessible to all」。

    回到国内的 SaaS / 企业服务行业,好像今年一下子没了过去几年的热度。SaaS 的风总是在国内刮不起来。这里有一些基础设施的问题,比如系统间的封闭,采购/销售方面复杂的流程。不过反过来看,基础设施的贫瘠也正是机会。最近正好读到一篇 Stripe 创始人 Patrick Collison 的访谈,里面他提到了美国的问题

    「The “enemy”, such as it is, is the calcification that follows from an existing install base. And all cultural questions aside, the US simply has a very large existing install base of aged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美国在 C 端也是这个问题,所以中国经过 10 年,利用一个移动时代,实现了跃迁式 (leapfrog) 的超越 。我相信类似的事情在 B 端同样会演绎一遍。只要国家追求经济增长的诉求不变,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就是显然的国家意志。再依靠过去 10 年积累起的人才储备,我认为中国在接下来的 10 年里会出现 2,3 家世界级的SaaS 软件公司 (现在的这一批算是面向 C 端的互联网公司,强的是互联网业务,但并非软件本身) ,一批优秀的中型 SaaS 公司,帮助中国完成从软件大国到软件强国的转型。所以虽然今年企业服务/SaaS 投融资这块风声鹤唳,但我自己反倒觉得今年应该是这前后 5 年里最好的窗口。

    我们的手上还捏着一张 SaaS 的万能卡 (Wildcard) 没有打出去,我们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通过基础设施/流程的改进,和各种 SaaS 服务的引入进行大幅的提升。也主要是因为这一点,让我对于整条 SaaS 赛道以及中国接下来这个周期的发展充满信心。

    当然这些变化不会自然发生,Bytebase 当下虽小,但作为赛道上的一员,也当尽力而为,成为推动力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