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写在前面的
写作目的
本文旨在忠实地呈现自己对于塔皮埃斯作品的感悟以及一些衍生的思考。
我是如何表现的
首先第一张,我选择了炭笔+折纸+素描纸的组合。用折纸来表现画面上部的东西。
第二张我是使用油画+胶带+素描纸的组合。胶带先贴住白色方块的部分,在油画画完后撕掉胶带保证最白的部分。
PART-1 关于作者
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 1923-2012)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西班牙前卫画家、雕塑家。具世界代表性的抽象艺术大师,二十世纪欧洲先锋艺术的先驱。他以抽象艺术和绘画媒材的大胆运用闻名于世。他将日常事物盖上了自己的标签来使用,让它们成为了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安东尼·塔皮埃斯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材料的把握和使用材料的技巧,大理石粉、石灰粉、油画颜料匪夷所思地出现在同一画面当中,他的风格被评论家称作“非形式主义”。
PART-2 表现形式
艺术是关于人(创作者)→物(创造物)→人(观看者)的,是一个意思的表达。如果一个意思可以用小说或者摄影表达,为什么要用绘画呢?我想,塔皮埃斯一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为什么必须是绘画,为什么用绘画去表达更好,这就是必要的表现形式。因为我们使用这种方式去表现会更好,更符合。
当我去看塔皮埃斯的作品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一定就是塔皮埃斯作品中多种多样的材质。像碟子,沙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品”而是变成了“语言”,塔皮埃斯选择这种材质是因为这种材质间的配合是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材质。
不要禁锢于材质,而是由思想去选择材质。
PART-3 藏匿于作品中的情绪
解释权的递交
艺术是关于人(创作者)→物(创造物)→人(观看者)的。
在创作的时候,解释权是在创作者手上的,创作者对于自己的疑问,思想进行了思考与表达,一种媒介因自己的必要的表现形式被选择作为载体,在创作者完成对自己问题的思考后作品作为“副产品”出现。直到这里,对于表达内容的解释权都在创作者手上。但是,当作品被观看者观看后,对于作品的解释权就被移到了观看者手上,观看者因为作品这个“副产品”开始被影响,结合自己的记忆,人格,三观,最终得到完整的表达,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此时,一件作品完成了。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观众最终得到的不一定是画家所想表达的,对于我们临摹的塔皮埃斯的作品,也是一样的,即使我们画的内容相同,但是表述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所以,接下来所诉说的情绪是我在临摹中所得到的情绪。
每个人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越没有明确“指向性”(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和现代艺术)的画,越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思考。
作品中的情绪
其实这里的描述很“班门弄斧”像用英语解释成语一样,是不太好表达的。原因可参见part-3表现形式。
在第一张作品我我感到了孤独与一丝无力感,上面的物体好似一个观察者,下面的语言像一个对于上面观察者的描述,空泛,无法理解。
第二张更加的孤独了,但是又有种平衡与平衡被打破的感觉,一片浓稠低纯度的紫色中一个白色的长方形,孤独的墓碑,但是画面中其他地方还是有其他元素,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平衡感,但是却让画面显的更加舒心,似乎那开始变的稍热闹起来了。
PART-4 自我反思
- 首先就是我没有弄清楚塔皮埃斯到底选择了什么材质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画面很明显是综合材料,但是我没有考虑清楚到底选择了什么材料,可以说“只临摹了其形,没有临摹其神”,而神才是能引起观者共鸣的东西。
- 可能思考还不够深入,画面中一些东西东西的解读卡壳了,可能是因为缺少了名字或者作者解释(像一些当代艺术品一样),但是搜了很久,依然没有搜到作品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