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181 赵子琦 5209118029

PART-1 写在前面的

本文概览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审视自己到目前为止对于“艺术”、“艺术史”的理解,(不限于画画,或者摄影等艺术)算是一次小小的复盘,也写了一些关于现在的艺术领域的看法与思考。
我写这篇文章时的思考路线是:观察历史,从宏观历史上去思考一些规律和寻找一些关键时间点的变化,并且由此得出规律,结合自己的一些观念,得出我的艺术观。
这篇文章的重点叙述路径是一个我立即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人(创作者)→物(创造物)→人(观看者)

忠实地呈现自己所想

我喜爱陈丹青的态度,年轻的时候应该多犯错多去试错,别等到30、40岁的时候再错,那时候就晚了。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写一些这种表达自己的东西,多去试错,所有有可能很多内容无法做到特别客观。
人总是会变的,现在的所思所想在以后几乎是肯定的会变化。本文绝非真理,但皆为我所想。

PART-2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

“艺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这句话是毕加索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艺术家实际上是在在利用作品去诉说了一个和现实并不完全一样的事件或者意象,像是撒了一个谎,但是这个谎言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某种真理。
为何我要在开篇就说这句话,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绘画和其他艺术并无区别。
对于绘画,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绘画记述的并不是真实的场景,即使是写实绘画,也无法做到和画面一样,其中也必然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思考。
但是对于摄影、视频这种其他媒介,我想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纪实、严谨、真实感,但是实际上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它和其他艺术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撒谎的。
《In the American West》(《在美国西部》),摄影师Richard Avedon的作品,他在这里拍了很多他所看到的美国西部,照片里的人瘦弱,脸上没有笑容,所有的照片都没有背景,只有人本身,让观看者只能聚焦于人本身,很多评论家批评这系列照片“真实的美国西部不是这样,人们的生活根本就没有那么痛苦,你所拍摄的都是谎言”, Avedon也认,他说:“我觉得他们是谁并不是那么重要,反正我们的出生和结局都一样,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及它包含的痛苦。”
他是想拍摄的是人,而不是美国西部,只是这个是在美国西部的所以叫《在美国西部》而不是《美国西部》。我是要去揭露这部分人生存状态的“真理”,所以用摄影撒了一个“谎言”。
是的,这确实不是真实的美国西部,那么,真理在哪里?
人们拍摄的照片,拍的都是“自己”,是自己眼中的世界,而不是客观的真实存在,不是别人告诉你的。就像一个球,所有人都觉得它是圆的,只有你偏偏觉得它是方的,你按照方的给它拍,这就是你看世界的方式,这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哪怕是摄影,当你把相机架在那的时候,你就撒了一个谎。
即使纪实如摄影摄影,也是在撒谎。

作品只是副产物

本来是想拿梵高举例子的,无奈摄影师麦克奈尔 埃文斯的例子实在是太好了。
埃文斯在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家境富裕,他的爸爸简直就是模范爸爸,有趣、还很照顾他,可在他上大学之后,家里突然破产,他才知晓当年父亲经营不善,一直没有和家里人说,在最后在过世之后他的经营史才被揭露出来。麦克奈尔开始不相信这一切,他开始拒绝回家,拒绝相信这段历史,在之后的九年里,他一直被这种情绪所困扰。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他在旧金山开始了一个摄影项目,随着拍摄的进展,他意识到,这本来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纪实项目,但却变的越来越有人情味,他总是去拍摄那些被遗弃的个人物品。
他意识到,驱动他创作的不是这个项目,而是他的家庭,他的父亲给他的感受。最后,他决定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他希望通过摄影去回访一下这个过程,他回到了家乡,尝试去了解过去真正发生了什么。
在一年多后,他整理出一个作品集,叫《confessions for a son》(《对儿子的坦白》)。
他开始理解父亲当年的处境。开始理解,有些事就是要走向一个无解的结局。最后他原谅了父亲,完成了对自己的告解。
创作或许是人们告解自己的唯一途径。
艺术是告解,是因为它引发了思考,思考过后就是对自己的告解。
不管是写字、拍照,还是画画,还是搞音乐,它都会让你有机会去深入一些事情,处理一些情绪,让人体会当下的自己、世界,同时指明一条道路。
创作,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当然扬名立万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个创作的产物,实际上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一个投影,这个过程,是在成全自己的过程,而那个作品,只是副产物。
艺术创作是一个字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作品只是副产物。
可以以此类推梵高为何选择绘画。

什么是艺术?

当现在回过头来看上面的三个部分。回答本章的疑问,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直接由感情抒发的“语言”。
艺术品,是艺术家思考的映射,是“语言”的实体化体现,是副产品。
一个完整的艺术,是由艺术家思考,表达出艺术品之后,观看者对其进行解读。

那些看似的特例

冷军们

说到画画画的和照片几乎完全一样的,最出名的莫过于冷军了。
那么冷军的作品就是没有意义的吗?
不,他表达了只有绘画才能表达的东西:技法。
在结果上看来,在这技法似乎没有意义了,因为根本看不出来笔触,或者颜料的堆积,但是过程上是有意义的,他探索了思考了人们能在技法上做到的极致是什么,再往下是什么样的。然后他做了他的作品们,进行了探索。
(对于冷军作品的解释,在下文我会说到“解释权递交”,这只是我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的结果不代表冷军或者任何其他人)
这样举一个例子,人类不停的探索人们可以跑的多快,但是我肯定就算博尔特也没有我在我在街边扫的摩托车快,那么人类不停的尝试跑的更快有什么意义?过程上有意义。

“无意识”的选择

有可能人们拍照或者画画只是因为觉得它美,完全无意识进行的;或者说有些人画画只是为了记录,自己本身上没有表达什么。但是,一切选择必然是有原因的,或者说,这是潜意识的选择。
绘画创作者不一定非要在意识中决定要去画某个画面来表达自己,也可以是他某个时刻在某个画面中的灵感闪现,而后他将之绘制在画面上,这也是一种“表达”。这种单纯的“表达”的目的只有一个——美感。对作者而言,这个画面他认为是“美”的,而他就单纯的想画出这种美感。这就是最简单、最单纯的“表达”。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无意识的思考过程
也就是说,即使仅仅是在画面上表达了一种艺术美感,表达者也是经过思考的,作品是思考的映射。
可以去看看现代艺术做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很奇怪的,甚至“反美学“的,很多作品要先去阅读艺术家自己写的tips才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很困难、不直接甚至“反美学”,但它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一定是经过大量思考的。
那么,在上文说了那么多之后,我们为什么要去用照片或者用绘画去描述呢?
因为必要。

PART-3 形式必要性

什么是形式必要性

艺术是关于人(创作者)→物(创造物)→人(观看者)的,是一个意思的表达。如果一个意思可以用小说或者摄影表达,为什么要用绘画呢?为什么必须是绘画,为什么用绘画去表达更好,这就是形式必要性。因为我们使用这种方式去表现会更好,更符合。
那么形式必要性是怎么体现的呢?
我们拿摄影举例子。(因为它的必要性考究特别明显,探索的时间距现在也更近)
1888年,法国人勒普林斯录制了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影响《朗德花园景象》,之后卢米埃兄弟制作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工厂大门》,但是有人质疑说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画面,为何要用电影去看?之后《水浇园丁》开始讲述故事,但是现在电影依然是只有固定镜头的简单短片,还没有找到电影作为一个媒体形式的“必要表现形式”为什么必须是电影,为什么一个故事要用电影去表达更好。随后,剪辑、移动镜头、升降格、特写镜头等电影技法的出现,让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技法,诞生了诸如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就这样,电影找到了它的“形式必要性”,它将电影作为独有的“视听语言”。这,就是电影的必要表现形式。而这种必要形式是建立在电影是可以动的,记述事情这一点上的。

为什么用绘画?

在前面拿电影举例子之后,我们来回到绘画,来看看绘画的形式必要性是什么?
技法:笔触、堆叠,构图,等等,材质:油画、素描等等。先驱们早就找到除去绘画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形态之外的形式。
那么,可以继续问,在有了这些表现形式之后,我们为什么选择绘画呢?
当我们去想去表达开心这个情绪,对于语言,我们可以只能说“开心”或者加上修饰词“特别开心”而对于那些复杂的开心,会特别难表达。一个一个艺术家,他会选择很多不同的方式去描述高兴。写实的,就画出自己高兴的表情、动作,抽象的,就用跳跃的色彩和变化的图像符号来表达内心的快乐,雕塑或装置,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手段与形式。
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述的东西,在艺术层面却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艺术甚至可以表达“不表达”。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只有利用绘画,用绘画的必要的表现形式才能表现。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绘画是一种比语言更高级的表达方法。绘画是关于空间的艺术,它没有描述一个事情的功能,对于某些内容的表述,我们还是得用文字甚至音乐。明显的例子,你能用绘画描述这篇文章吗?

实际例子

前文,在创作的慰籍里,我写了摄影师麦克奈尔·埃文斯的例子,在这里,我会对他为何选择摄影作为表现媒介做阐述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都是当年遗留下来单的老照片,构图粗糙,画面模糊,但是因为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给了这些照片无与伦比的震撼感觉。在这里,麦克奈尔选择了照片进行讲述,而没有选择画,你可以说是因为他是一位摄影师而不是画家。但是我想更多的是那种超越了人本身限制的真实感,他需要摄影独特的表现形式。他拍下的是大自然中发生的,历史上确实存在,能被察觉的影像,是一种“复现而不是呈现”。画面中有一些超越了人本身的“事物”,是画家无法画出来的,而是这种“事物”带来的能量,使得他选择了摄影。

PART-4 从艺术品到观看者

解释权的递交

如同我前面说的,艺术是关于表达的,艺术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甚至不表达也是表达。
艺术是关于人(创作者)→物(创造物)→人(观看者)的。
在创作的时候,解释权是在创作者手上的,创作者对于自己的疑问,思想进行了思考与表达,一种媒介因自己的必要表现形式被选择作为载体,在创作者完成对自己的告解后作为副产品出现。直到这是,对于表达内容的解释权都在创作者手上。但是,当作品被观看者观看后,对于作品的解释权就被移到了观看者手上,观看者因为作品这个副产品开始被影响,结合自己的记忆,人格,三观,最终得到完整的表达,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此时,一件作品完成了。
但是,对于一些作品,可能由于观看者某些记忆、三观的不符,一些作品无法激发你的感受。
在我认为,特别是对于绘画,一个绘画作品如果观看者无法拥有相同的感受会永远无法理解。
至少对于绘画,走进博物馆,不要去问工作人员怎么解读这个作品,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看出来,粗俗点讲,这幅画不是你的菜。

宏观上的

直到这里,我们所说的都是关于个人的,是把人(创作者)→物(创造物)→人(观看者)中的观看者理解成一个单纯的人,但是其实这里不仅仅可以表现一人,其实也可以表达一个团体,甚至是整个世界。
当二战结束后,世界的艺术中心从法国巴黎移动到美国纽约,伴随着,很多新兴艺术开始出现,其中就有很多概念艺术。二战后,世界进入黄金年代,为了保证一些固定资产,投资者开始对艺术品进行投资,但是,问题很快出现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投资概念艺术,因为它是可复制的,投资者更多愿意投资
这里,艺术的观看者变成了投资者,他对艺术品的理解是投资产品,而不再单纯的去看它的概念、内涵。这有问题吗?对于艺术发展当然是有问题的,他们关注错地方了!但是对于社会,这是很正常的。对于投资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是资产的多少。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艺术家渐渐的开始变的”不存粹”了,开始和很多资本混在一起。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宏观上艺术是多线发展的,不是单线的如同科学一样,它是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的。

人民的艺术

基于以上当我们再去看那些那些在历史上扬名立万的作品(或者说受到很多人欣赏的作品),有的是在当时的时代完推进了对于美的探究,有的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当一个艺术家尝试思考的问题也是多数人思考的问题的时候,那么这就是“人民的艺术”。(《自由引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