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181 赵子琦 5209118029
此篇文章讲述的是关于二战对西方艺术以及后者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PART-1 二战后西方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变化
二战之前:出具端倪
任何历史性阶段的出现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之前,在这段特殊的时间到来之前,一定有很多现象是能看出来似乎有一些东西要发生了,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回顾二战之前艺术界发生的一些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美术“现代艺术”之类的,即包括20世纪初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这里简单指出几个这段时间内的艺术流派:
· 野兽主义
马蒂斯是野兽主义的主将。野兽派受后印象主义三杰的影响,强调色彩与笔触的表现力,注重色彩的主观感受及造型的视觉冲击力。马蒂斯的成就最高,除野兽主义作品外,他还从东方艺术中探索过线条主义与平面化的形式。
·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立体空间存在的时间不长,活跃期是1907-1914年。但立体主义被人们看作是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所以也在这里面放进来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等都开始出现了,这也艺术流派的出现也为之后的二战后的西方艺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二战的历史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们想去了解二战对西方美术史的影响,我们首先就得去了解二战的历史。
但是这里不会对冗长的二战历史进行很多的结束,我们仅仅去说二战中艺术家和艺术界的遭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和美国突然全面卷入,促使美国与欧洲及世界其它地方联系急剧变化。而法国的陷落严重削弱了巴黎长期以来世界艺术之都的地位。欧洲原有的那些艺术团体,在战争中土崩瓦解,由于二战和一战的战场都没用直接在美国本土大,所以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美国,尤其是其中的超现实主义者,彻底改变了美国艺术以往的孤立状态。欧洲超现实主义流入美国。从此美国艺术家信念中依靠自己感情和思想的倾向得到加强,美国艺术家不再单纯是从外国输入观念,而是也开始输出观念。到战争末期,在纽约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独立的画派,既具有国际影响,又表现出美国自己的特性。所以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出现了有影响的抽象艺术家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艺术界受到严重破坏,作品被毁,艺术家纷纷逃亡,艺术团体完全散伙。虽然战争末期许多艺术家重返巴黎,但一时很难重振昔日盛况。战后的欧洲一代艺术家所面对的是战争的破坏后果,他们既目睹过去艺术秩序的毁灭,同时又接触到了前所未闻的外来艺术家和外来思想观念。这对受法国传统艺术熏陶的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渐渐地意识到必须首先从自己民族传统和以往大师的卵翼下挣脱出来,因此他们比美国人更有表达对传统反叛的意向。虽然美国和欧洲艺术家各有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抽象和反传统。直到1960年,在欧美,甚至日本,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抽象艺术和反传统意识。可以说,战后西方艺术起始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
二战的影响
从上面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几点:
- 世界的艺术重心已从法国巴黎渐渐移到了美国纽约。
- 欧洲本土的遭到了严重打击很多都逃亡到美国。
- 美国渐渐从艺术的“输入方”变成了艺术的“输出方”,甚至在战后反向开始往欧洲本土输送文化。
- 由于这种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的传开,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变的“反叛”。
很明显,在二战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发展开始变成世界艺术史发展的重要一环。
美国二战后的艺术发展
历史上,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他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有很多不样的人种。他们的移动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是把他们所在国的风俗习惯等带到了新的居住地。以及美国的历史底蕴相对较短,对新兴事物接受度较高,这些都使得美国在未来成为“一些新兴艺术家的聚集地”创造了条件。
政治上,美国在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打战后,因为战场主要在欧洲,所以美国相对安全,还有1922年苏联公开批判现代主义美术,使现代派艺术家纷纷逃亡美国。随后美国经济复苏,罗斯福总统推行“联邦艺术计划”这些政治因素和美国特有的自由的开放的文化使现代主义美术的中心从法国的巴黎转向美国纽约成为必然。
社会经济上,20世纪40年代,欧洲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艺术天才或新的运动,欧洲经济同时也开始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下降,而在纽约却出现了最好的博物馆,有洞察力的画商,富有而不抱偏见的收藏家和见多识广的广大观众,还有许多避难而来的欧洲艺术家。
在战后的西方艺术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纽约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纽约画派”,又叫做”行动绘画”,但这些名称都不够准确。实际上抽象表现主义是各种影响融合的结果,这些影响主要有超现实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等,只是艺术家们对这些不同影响各取所需罢了。不过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非具象性和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处理方法。在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宽泛的标题下,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人物。
代表艺术家
杰克逊·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是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开始的草图,而只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他把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通常是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钉在地上的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到创造这些色迹的经验。显然,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偶然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洛克作品尺寸非常大,画布有20英尺见方,因此根本改变了人们对画的欣赏习惯。他的画看上去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色迹铺满了画布的每个角落,而且还令人觉得在向外延伸,加上画幅尺寸很大,于是这种绘画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架上绘画,它变成了一个环境,使观者身处其中,面对图画空间的含糊性和运动感,获得一种参与感。
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过尼采著作、样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并深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的影响。他习惯使用人物形象作为图画设计的基础,并使画中可视世界的物体和场景带上感情色彩。他常从过去大师的画中选材,然而他对这些题材的态度受制于个人经验和内在的极度痛苦,这是一种幻灭的、兽性的恐怖感情,反映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机。他仿照委拉士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画了一系列仿教皇肖像的习作,如《保罗二世》,这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暴行的形象,试图给人一种残酷和暴力的印象。
威廉·库宁
威廉·德·库宁,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家。虽说他是个抽象表现主义者,但他的画却很少是完全抽象的。他经常选择传统的女性裸体题材,只是形象强烈变形。他的一系列《妇人》(1949—1954)是代表作,这些画有很强的形式感和饱满的感情色彩,具有凡·高式的精力充沛的风格。
PART-2 对中国当代美术表现形式与观念的影响
前俩次艺术冲击
从历史上看,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的冲击至少有三次,这三次冲击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巨大。
这里着重讲述第二次艺术冲击,而第三次艺术冲击就是二战这段时间的冲击了。
明清以来承受了西方美术的第二次冲击,第二次冲击是全社会的,从政治上文化上、科技上生活上整个地影响着我们。只有在民族形式衰微的情况下,才可能让外来形式入主。文艺复兴的影响打破了中国画的独家天下。明清的后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主要并不在于传统中国画所经受的刺激和施行的改造,主要在于某些西方美术种类、样式不断地、大量地引进。如油画、版画、雕塑……直至现代艺术等,从而使中国美术整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国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正值中国当时的民国时期,所以可以笼统的概括为“民国艺术”
民国美术,从时间上是指从1912年1月至1949年10月这一时段的中国美术,有时也称现代美术、现代艺术。纵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前半段38年的历史,横向对接世界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再到世界体系重建的风云变幻。
五四青年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它是对衰颓的中国绘画的震动摇撼,由于输入了西方艺术和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势,开始了中国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动时代,有抱负的艺术家从各个不同的基点与角度探索中国绘画的改革道路。
之后,中国画革新开始了,很多大师开始出现,以徐悲鸿、蒋兆和等为代表的大师,反映了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对中国画的冲击是现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他们的精湛技艺,被称为东方素描大师。以林风眠、关良等为代表的巨匠则融合两方现代主义精神,用非凡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完整。齐白石、潘天寿,他们的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构成,他们的业绩具有超时代和永恒的价值。
交流途径
这里指西方艺术与当时的中国艺术交流的途径
首当其冲就是留学了,民国美术出现了留学运动,留法、留日、留比和赴其它国家留学的艺术家群体广泛,并在同时期与国际艺术充分交流。
其次就是战争,无可否认的是,战争带来血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文化,也摧毁了当时固化的国内文化环境,给当时中国腐朽的文化环境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
代表艺术家
林风眠
林风眠对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虽然三次都失败了,但是对后续的艺术文化融合有很大启示性作用。
中学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与林文铮、向警予、蔡和森和蔡畅等数百人准备赴法。
蔡元培对林风眠有知遇之恩。1926年,林风眠坐船回国,回国后经蔡元培保荐,他成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他办画展,向传统的中国绘画“宣战”,试图“调和中西”,他请来了齐白石任教,大力主张“艺术救国”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
林文铮
林文铮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蔡元培先生赏识其才华,将女儿蔡威廉许配给他。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曲折。他的论著丰硕,是我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1927年夏,林文铮毕业于巴黎大学。同年10月,接到中华民国大学院(教育部)的聘书,任他为全国艺术委员会委员,他旋即回国任职。1928年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立,林文铮为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1928年11月,林文铮与蔡元培之女蔡威廉在杭州喜结良缘。抗战胜利后,林文铮聘为北京中法大学教授。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法大学解散,他安排到中山大学。1953年调到南京大学任教授,教外国文学史。
徐悲鸿
徐悲鸿在美术上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道路,认定“素面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指抄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精神,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认为要恢复师法造化就要靠写生,而乞灵于抄袭模仿只能造成中国艺术的停滞不前。
徐悲鸿的美学主张现在看来是非常实用、正确和超前的,契合现代的精神,打破并一些中国绘画学习上的陋习,袭主张中西融合。在出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期间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一主张为中国画开辟的更为宽广的道路。
毕生致力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扶植了大批美术人才。包括傅抱石、齐白石等老一辈艺术家皆受其影响颇深。正是这一时期所培养的大量带有新时代特征的美术家,才使得今日的中国绘画得以传承和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