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最早产生在文学作品的分析批评中,是在结构主义之后新诞生的一种以接受者为主导的审美形式。它融合了结构主义的关系概念、文本理论,新解释学相关理论,和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理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简单说来,是要建立起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联系。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是中国画形式美抽象主义的巅峰作品,他提炼出了中国绘画美学特征,开拓了抽象主义的中式美学内核。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把对画作对审美分为几个递进对层次
- 对画面内容对认识,观众能感知到画面描绘的是一个什么场景
- 对画面美的欣赏
- 对画面内核、哲理的理解
每个人能够感知的层面不同,继而有人看画面的表面,有人欣赏画面的美,有人被画面的内核感动的流泪
而作为画家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是最高层次上的,所以他的接受过程是创作的过程,他的情感层级最高。
首先我们从画家本身入手:
寻找这样一张画面素材,不仅要足够了解音乐,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已有的音乐中通过接受的在创作,形成更高的对画面的理解、阐述。
对于吴冠中更是如此,他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将感情诉诸于画面中,才能创作出如此有感情的画面,给观众塑造出相应的场景。
我们再从观看者入手:
对于观众来说,往往有这种感受,多年之后,看到某某画面,自然联想起来这张画,可能画面的感情和内容、诉诸的感情也都一并被发现
在接受美学的观点中,一切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受众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不确定的特性。在影视音乐中有两个部分存在接受美学问题,电影导演的身份在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转换,成为重要的一环,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使得影视音乐被赋予特定的阐释意义,将观众引至纯音乐无法达到的另一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