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最早产生在文学作品的分析批评中,是在结构主义之后新诞生的一种以接受者为主导的审美形式。 它融合了结构主义的关系概念、文本理论,新解释学相关理论,和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理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应 运而生,简单说来,是要建立起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联系。
阿明、阿亮是在现代互联网环境下诞生出的“互联网红人”,与传统流行文化的诞生不同,他们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发声,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戏剧剧院登台表演的方式发声。
阿明、阿亮的作品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原唱口型的方式,配合夸张的肢体动作与丰富的脸部表情来发布一段一段的视频。
我们从他们阿明阿亮入手:
他们演唱的歌曲大多都是一些抒情,或者一些老歌,选择的歌曲很多时候都会唱到情情爱爱,或者一些逝去的青春等。这种效果配合上他们夸张的表演和一些乡土味很重的布景,很能烘托出当“上个世纪”或者说“当年的年代”的那种氛围,很好的迎合了观众的受众。
我们再从观众入手:
他们的作品深受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欢迎,评论区几乎一片叫好,普遍都表示这些作品能激起他们对于一些以前发生的事、以前有过的一段时光的回忆,激起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每代人之间都是有代沟代,这种代沟最直接得表现就是表现在对于文化代认同感上,像我去写这篇内容而去看阿明、阿亮的视频时,我就觉得这几乎是无法接受的东西,他们明明就是模仿口型而已,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看?
但是当我回想我的童年所去看的,那些对我而言有年代感,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视频时,我意识到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整表达是从人到物再到人的,我本身的三观和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对于作品的理解,对于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阿明、阿亮的视频就是这样的存在。
观众以前所经历的这些内容,使得他们看到这些作品时,作品被赋予了特定的阐释意义,将特定受众的观众引导至作品无法达到的另一种境界。
而对于阐释的内容能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内容时,这就是人民的艺术,像《自由引导人民》一样
在接受美学的观点中,一切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受众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不确定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