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
1、战略级分析
高层:经营分析(整体方向、宏观因素、过程问题)。锁定关键问题。作出的决断,是方向性的。比如,坚持原定计划还是做调整?销售/运营/产品/营销。。。谁打主力,谁当辅助?追加投入还是更换方法?
2、战术级分析
中层:销售、运营、产品分析、内容分析。
销售部门:销售渠道、销售业绩、销售方法、业务员队伍分析
运营部门:活动方法分析、推广方式分析、平台运营分析
产品部门:产品使用情况分析、新版本功能、新版本分析
制定策略、监控进度、复盘效果
3、战斗级分析
基层:告诉我做撒,做多少。战斗级需要的不是数据分析,而是数据。有了数据,一线就已经能开展行动了。赶紧干活,把没处理完的任务搞完如果能在基础名单之上,增加一些辅助工具,就更好了。
比如一线销售:需要看到今日业绩目标,今日已完成业绩,待跟进客户名单。如果再多给个预计自然消费(通过预测模型给的标签),就能帮销售聚焦到更该主动跟进的人身上。再比如再多给个客户可参与活动/客户可转发海报,就让销售多了一个打动客户的工具。
再比如一线客服:看到待分配话务量,排队接听数量,投诉数量、投诉结果。
一线仓管:看到在库商品数,预计达到商品数,预计出库商品数。
一线员工不喜欢数字,谁吃饱了撑的看数字。让他们看到“我能干什么才是关键”。从报表到标签,从标签到用户详情,从用户详情到活动/海报,一气呵成式操作才爽。相当多公司在战斗级的数据分析,只停留在excel日报和ppt阶段,缺少工具设计和开发,导致了数据分析不落地,无法辅助一线等等问题。
搭建数据监控体系包含两大关键工作:
1.建立数据指标体系,对业务情况进行监督。
2.将数据应用到管理流程,实现控制。
二、如何建立数据指标体系?
1、确定服务对象
企业有部门分工,因此第一步要认准:我在为哪个部门服务。这非常关键!因为即使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部门的关注点会不同。同样是销售问题,如果是销售部看,关注的是每一支销售队伍完成率、进度、质量。如果是供应链看,那关注的就是总量、各产品数量、需求高峰期。如果是风控看,那关注的就是回款、坏账、套利。认清部门,有利于了解真正需求点。
即使有些看起来一个人也能办的事,在企业里也有分工合作。比如公众号发文章,似乎一个人就能写,可在企业场景里,人家有专业的名字叫:新媒体运营。也有细致的工作分工。
2、明确工作目标
继续拿新媒体运营举例,一个小组,可能同时背着多个目标:
注意:不同目标之前有逻辑关系。比如年度的涨粉任务,可能由促销活动涨粉、裂变涨粉、爆款文案涨粉、自然增长多种形式组成,一个大目标对应多个小目标。把各种目标按大小归属、时间顺序梳理清楚,就有了分析体系的基础框架。后续,我们可以跟着这个框架来跟踪目标完成情况,诊断运营效果,这就推进到了下一步。
3、跟踪业务走势
在跟踪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目标达成情况。对于目标达成率监督,涉及到后续一系列行动判断,遇事先判断轻重缓急,再看细节。
4、了解业务行动
想要改善一个业务,就必须了解这个业务。大部分的业务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新媒体运营,不做的同学可能想当然的认为:不就是写个文章吗?我看阅读数、转发数这些数据不就好了……可实际上,细看之下,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业务细节。
了解业务行动,分解业务细节,是为了:找到数据可以帮助的点。数据不是万能的,比如一个新媒体小哥写文章,数据不能只告诉他怎么写。但是具体到业务细节,数据可以提供很多参考,如下图所示:
这一步,是提升数据分析质量的关键。拆解业务行动,找到数据的帮助点,我们就能在跟踪进度的时候,进一步分析问题,这就推动到了一下步。
5、复盘行动结果
数据的优势,不是直接生产出超人的创意,而是事后总结出普遍的经验。优秀的业务能力永远是稀缺资源,是不可复制的。但通过数据分析复盘,可以把明显的作死行为总结出来,避免普通人犯错。
就像写文案,指望每个创作者都成为半佛仙人这种圣手是不可能的,但是能总结出:
时政类话题热点转化率低于情感类50%,不用来做转化。
周四、周六推送阅读低于其他时间40%,不做推送
链接跳转超过3步,转化率下降30%,控制篇幅
数据分析体系迭代升级
设定目标后,分月、周、日报表,跟踪目标完成率。
在目标达成出现问题时,先判定轻重缓急,再看细节。
针对重点问题,提供临时性支持,探索原因,解决问题。
根据经验指导后续工作,沉淀有效方法,指导以后目标制定。
这样的体系运作,业务部门也很轻松:平时只要看几个核心KPI达成率即可,平安无事就不用担心,趋势向坏的时候能及时收到预警。想要思路,也能有足够素材用,使用体验非常爽。而数据分析师本身,固定KPI、业务支持做成数据产品,个案分析做专题。产品和专题做多了,也好体现个人成绩。总比无休无止写sql,写了也不知道干啥去了强的多。
三、如何实现控制?
1、明确要控制谁
把整体目标,具体到某个部门,某个小组,最好是直接挂上他的KPI/OKR指标,这样指向明确,才能有效。
2、知道要啥时候控制
如果真的等到GMV跌到不行了才来喊:要搞高,就太迟了。实际上影响业务走势的很多因素可以提前预见,比如:
正向因素:大促销、新品上市、传统旺季
负向因素:系统BUG、缺货、传统淡季
不定像因素:系统改版、换季
因此,控制是有时间状态和走向判断的。标准的用语是这四句:
过去+负向 → 关注XX问题
过去+正向 → 发现XX经验
未来+负向 → 警惕XX风险
未来+正向 → 提示XX机会
因此在搭建数据监控体系的时候,得总结过往经验,了解未来内部计划,甚至收集一些竞争情况,这样把态势判断提前准备好,才能赶在事前多喊“警惕”“提示”而不是事后人人都看到了,才嚷嚷“要搞高”。另外,不同问题严重程度,对应的力度是不同的。这里也有标准话术:要注意(出现异动)、要行动(要搞高,要搞低)、要立即行动(!!!)
3、控制完啥效果
做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效果。效果是有层次的:
初级:控制被业务接收
中级:业务按控制行动
高级:行动对指标有显著作用
搭建数据监控体系,最不能少的环节就是结果回顾。而且要先看是哪个层级的效果,再看具体效果大小。数据监控体系是用来发现问题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