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4月,我竟然也工作满5年了,期间经历了外企,创业公司,和国内大厂。
来了阿里,做事需要复盘,思考需要体系化,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如何选择去哪工作

我每次的选择感觉都是跟着心走吧。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自己找工作的时候会考虑一下几个因素:

  • 自己的兴趣
  • 辛苦程度
  • 专业成长
  • 财富增长

如果自己的兴趣最重要,那选择工作的时候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就好了。如果不是的话,我的建议是:

因素排序 适合去处 挑战

1. 辛苦程度
2. 专业成长
3. 财富增长
外企
(西方国家的,日本企业听说还是挺辛苦的)
英语:讲得不好有口音都没关系,只要敢讲,反正进去后在那个环境下慢慢都会进步的。正常打工就够用了。但讲得好会有优势,尤其是在和外国老板沟通的时候。

1. 专业成长
2. 财富增长
3. 辛苦程度
国内大厂核心设计团队 能进去:现在竞争也挺激烈,最好能找到人内推。大厂也有明确的用人标准,想办法了解到标准再和自身比对查漏补缺。
大厂的好处是各个岗位发展都比较体系化,对专业能力成长提升最快。

1. 财富增长
2. 专业成长
3. 辛苦程度
创业公司 挑选赛道的眼光:选对了财富暴增几率大大的。但是速度不一定快。
如果不是过去当管理岗,公司里也没有专业很强的设计师带你,我建议你也别去做设计师了。小公司对设计的要求没那么多,专业成长有限。不如转去做产品,能看得更广接触更多,对人锻炼也更大。
三个因素差不多 国内大厂非核心设计团队 能进去
大厂对专业成长、财富增长都有保证,非核心部门相对比前线业务轻松点。

如何获得专业成长

除了选对合适的公司,选择领域也挺重要的。B还是C,Web还是Mobile,电商还是金融,都需要选择。
我觉得选哪个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在一个领域先坚持把自己做到专家为止,大概是因为我进了阿里。我发现它对设计师的思考能力要求比较高。☝️ 一个词:体系化。自己的设计能力不应该只是解决单个问题,应该能够解决一类问题,成为某一领域的设计专家。

然后我总结了下自己的成长过程,理出了一下四个步骤。其实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清晰的思路,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但是以后再做就会思路清晰了。

1. 定义要研究的问题

所以第一步,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领域的专家,擅长解决的问题边界在哪里。5年前,我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工具设计」,之后也一直在这个领域。解决的问题有共性,这对沉淀自己的专业能力很重要。

一开始,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编辑器」设计专家。因为我设计的工具里都有编辑器,编辑器这个对象又足够复杂够研究。但是做着做着发现我设计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编辑器了,部门里又提了个「生产力工具」的词,但又发现这个概念太大了。「生产力工具」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学中,即使在互联网领域提到,也有可能指的是最新版的 iPad。没关系,专业能力先沉淀起来,那个词时间到了自然会出现。

最后,我想到了这个词「内容生产型工具」,就是它的字面意思,生产内容的工具。这个词完美涵盖了我过往所有参与过的业务。

在沉淀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中,我会产出过一些设计思考,解决一些有共性的问题,不过总觉得问题太小太具象。现在回过头看,这些都是星星之火啊。等我完整做完两个「内容生产型工具」后,我才抽象出了其中的最顶层的核心问题,然后发现解决的小问题都可以被归入为这两个核心问题麾下。

通过对用户的使用流程实力,可以抽象出「内容生产型工具」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1. 如何生产内容
  2. 如何管理内容

2. 梳理解题思路

一开始做设计,也没什么思路,就是看人家竞品怎么做。看多了,自然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归纳出一个宏观的解题思路。以内容生产型工具为例,从专业工具到傻瓜工具,我发现它们的解题思路在以下几个纬度会影响生产和管理内容的体验:

影响生产体验的变量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分析过用户在编辑器中生产内容的行为主要是「输入-调整-查看-输出」,因此引申出前三个变量,最后再补充一个基础的交互方式变量。 image.png

影响管理体验的变量 这几个目前就是结合项目经验总结出来的。 image.png

3. 给出解决方案

这两张图背后对应的可能是上百种解决方案。有了上面的思路后,再为某个产品去解决问题就成了套解决方案,也可以防止自己遗漏某方面的设计考量。作为一个XX领域设计专家,需要能够明确说出,什么条件下针对什么问题应该用哪一种解决方案,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仿佛自己有个工具百宝箱)

具体方案怎么抉择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啦。这里还是以「内容生产型工具」为例,各个变量后面对应的解决方案有很多,比如下图:
image.png

那方案这么多,设计师该选哪种呢?这就涉及到产品的定位了。产品定位的意义在于帮助判断问题优先级和解决方案是否合适。有些产品可能没有清晰的定位,也应该有明确要优先服务的人群和场景,如果连这个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判断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否合适。

比如我做过的语雀定位靠下,AutoCAD定位靠上,这也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选择。 image.png

如果做完上一步,发现现成的解决方案都不合适,那就恭喜你啦!设计创新的机会来啦!设计师的价值成倍增加!(然后记得把你的新方案填回到上面两张图里)

放两张语雀的解决方案推导过程。这里还是比较粗略的设计方向确定,具体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深究。每个变量背后都是一个子课题可以研究。

比如输入方式,可以研究各种创作颗粒度的设计最优解。 比如调整自由度,可以研究属性面板的设计最优解。没有找到特别契合的研究,凑合看《整齐划一?不如错落有致》 比如查看方式,可以研究各种查看工具的设计最优解。 比如人机交互,可以研究快捷键的设计最优解。来自我同事苏文苑的《⌨️快捷键的体验设计》 image.png 比如管理层级,可以研究树型控件的体验设计。哈哈哈哈哈这个我做了树形控件在生产力工具中的设计。 比如表达视图,可以研究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视图。知乎上搜到了小伟同学的《从列表式UI中升华探讨:卡片式UI有哪些创新点》 比如查看方式,可以研究筛选排序这些。知乎上搜到了哆啦易梦的《列表的筛选/排序控件该如何设计》 image.png

4. 推广自己的专业沉淀

把个人的思考共享给团队,彼此相互碰撞,会思辨得越来越清楚。

如果足够有价值,并且有机会,和更多人一起做大做强。就像我上面罗列的,有非常多的课题可以研究,一个人做不如一群人做。

但是显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机会的,我只是觉得好不容易自己有些思考了,就这么放之任之怪可惜的,就像我写这篇文章。

最后叨叨

也没啥了,我现在写文档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控制字数。太多读起来太累了。